评说《中国不高兴》应该先是学术问题


    春天到了,春光明媚,一本《中国不高兴》吹皱一池春水。网媒上有关这本书的议论沸沸扬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者,也有凑热闹插科打诨者。这很正常,也没有什么不好,所谓是非越辩越明。应该感谢人人可以畅所欲言之宽松的社会环境。

327网购《中国不高兴》到手,几天来只要有点儿空闲便释卷捧读,无奈时间实在太少,又不想一目十行,故迄今才看了不足1/3。信守此前承诺,不读完原著不发表意见。但偷闲上网时有意看一些博客网评,便想就其中一个问题说上几句:我以为,有关《中国不高兴》一书的讨论或争议,最好还先是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看待,既然是学术问题就应该以道理服人,允许有各种不同见解和看法,切不可扣帽子或打棍子,更要提防居心叵测者。

能否这样说,这些年来,有不少知识精英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许多话大家听了,有的金言箴语还被人记住了。现在或许有一点儿不同声音,甚至还有点儿刺耳难听,那也不妨肚里撑船让别人也说上几句,大可不必暴跳如雷,气得面红耳赤。让人说话,地球不会停止转动。

还有,有人本来就有立场问题(这是一个过去挺熟悉如今有点儿陌生的词儿),还不想让人说。就算不去说谁谁一定替谁代言,但言为心声,其存心用意早已是司马昭之心。现在,可能被他人揭着伤疤了,有点疼痒,就不舒服了。其实,听一点儿逆言,做一点儿反思,没有什么不好。

笔者坚持认为,都是读书人,就一本书进行讨论,还是以学术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比较妥当,即便是笔战加口水,也要重在说理,可以气不平,但一定要心和,即便到头来还是各执己见,也属正常,现如今那还有什么一言堂?此为个人愚见,其中建议愿与网虫博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