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内参改变一个女孩的命运
□本报记者 黄学安
谁也没有想到,家境贫寒的贫困山区女孩韦丹凤,在辍学打工的路上得到命运之神的恩赐,她的“我想读书”的呐喊,引起社会强烈的共鸣。这位16岁的花季少女的处境通过新华社的一份内参,引起中宣部、团中央和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团区委领导的关注,一时成为热点人物。广州、南宁、沈阳等地的热心人纷纷向她伸出援助之手。一个因贫困辍学的女孩,实现了她的复学梦。
内参惊动中宣部
7月下旬,新华社两位女记者写了一篇题为《200元学费让三好学生辍学》的文章,并在新华社内参发表。
三好学生因贫辍学
韦丹凤的家,住在广西都安县保安乡上镇村四面环山的小山弄里。这个住着五六户人家的深山僻弄,地地三尺平,山没几根草,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韦家的父辈在“碗一块、瓢一块,丢顶帽子盖一块”的贫瘠山地里艰难地刨食。
韦丹凤是个苦命的女孩。她父亲早年在柳州打工时患精神病走失,至今下落不明,母亲带着她和哥哥相依为命。贫瘠的几亩山地,成为一家三口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依靠。母亲为了供养丹凤和哥哥,每天起早贪黑,没命地干活。由于家里经济拮据,韦丹凤的哥哥初中未毕业就到福建打工,以弥补家里生活的不足。家里每年养的两三头猪,因没钱买饲料,到年尾每头猪才有百来斤,扣去成本,每年养猪只赚两三百元钱,这些钱就是韦丹凤的学杂费。
在壮族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保安乡,有这样一句民谣:“若要出山门,惟有读书好。”这句民谣,多少年来一直成为壮瑶民族儿女勤奋好学的认领座右铭和催化剂。自从韦丹凤进学校的那天起,她就立志要考上大学,她心中的梦是要走出山门闯一番事业。
韦丹凤自小学习勤奋,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里的尖子,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尤其是两年前,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邻县的一所乡级中学读初中后,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第一,是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她妈妈为了能让她专心读书,每天起早贪黑地干。为了报答妈妈,她因此在学习上更加勤奋,晚上学校熄灯了还用手电筒看书。她成绩最好的科目是数学,从小学到初中,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都是班里或同年级的第一名。她的老师都说她以后是重点大学的料。
平静安谧的学习生活一晃就是三个学期。去年8月,正是初二下学期将要开学之时,她家里的两头猪死了,韦丹凤的学杂费也就没了。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她妈又得了肝病,为了治病,家里借了3000多元的债。将开学时,母女俩为筹借不到200元钱的学费,双双抱头痛哭了一夜。最后,丹凤只能含泪离开了学校,辍学回家。
辍学后,她留恋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仍舍不得丢掉心爱的课本。她每天去放牛时,总是一边放牛一边看书,把学过的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她还时常到村里的小学寻找那些失落的梦,每当站在窗外看见小学生们上课时,她心里就一阵阵地难过。
离开了学校,韦丹凤的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牵挂,她时刻都在惦记着那熟悉的教室,牵挂着同学
“我想读书” 震撼人心
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教室,离开了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
去年8月,她与同伴一起,离开家乡来到南宁打工。在南宁,经过几天的自我推销,在热心人的关照下,她找到了当保姆的差事。这是个见多识广的家庭,她在这个家庭中感受到了知识重要性,同时感受到文化知识贫乏给她带来的不便。7月中旬,一个偶然的机会,韦丹凤与新华社的两位女记者邂逅。她向记者哭诉道:“我想读书!”两位女记者被韦丹凤的遭遇所感动,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出了资助韦丹凤上学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