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好处
——在世界读书日写给未来的文字
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每年的4月23日]来临了,除了读书,我还能写些文字,尽管是些断绪残思,有如星星之火,然深阅之,亦可得燎原之势。读书意味着未来,所以就算是写给未来的丝语吧。
一、读书有大乐
读书有大乐,非阅者不可知……
吃药可以治病,读书可以医愚。
“闭门阅圣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读一篇轩快之书,宛见山青水白;听几句伶俐之语,如看岳立川行。”
“读一篇轩快之书,宛见山青水白;听几句伶俐之语,如看岳立川行”,更何况还有那种“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的神仙意境。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宜楼,其快有五:无剥啄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
“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闭门阅圣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省费医贫;恬退医躁;独卧医淫;随缘医愁;读书医俗”。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朋友是书,书也是朋友,“藏书可以邀友,积德可以邀天”。以书会友,与友观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天然之乐呢?
“读书如竹外溪流,洒然而往;咏诗如苹末风起,勃焉而扬。”
读书的乐趣,不仅体现在读书的过程中,更在于书中的美好传递给了读者,使其触景生情,并因情而赋,因景而歌,用歌赋表达真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如阅美人,又胜于阅美人;读书如食美味,又胜于食美味。因为美人、美味毕竟是“实物”,终有“瑕疵”;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书中之“美”,尽在脑中的意识里,任你的思维驰骋,毫无半点“遗憾”,因而也就看山不只是山,看水亦不只是水。
“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细加体味,会发现前人的这些结论,正是切中肯綮的。只是现在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传统的都是过去的,是不适合于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的。但现实告诉我们,真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二、读书欲得其乐,须先得其法
读书欲得其乐,须先得其法,得其法而后得其乐。
读书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尤其是安详宁静的心理环境。“山以虚而受,水以实而流,读书当作如是观。”如果有了这样好的内在环境,那外在的物质上的贫寒与痛苦也就不再是什么困难了。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因为精神之乐已远远超越了物质之乐,正所谓,“理义之悦我心,刍豢之悦我口”。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萤入疏囊”、“雪映窗纱”、“凿壁借光”的故事了,全因乐在其中。如此又何谓“苦读”?又何惧“十年寒窗”?又何惧“头悬梁、锥刺骨”?正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更何况“有工夫读书,谓之福”。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也有人说读书就应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种精神是好的,但这种做法却是不可取的。因为饥饿的人会饥不择食,并且会囫囵吞枣,象猪八戒吃人参果似的,导致“食不知味”、“消化不良”。如此对待书本,则是不求甚解,一味的装书,最终做得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比如鲁迅描写的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孔乙己。故先人告诫,“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在熟读而精思。俗语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正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道理。读书贵在坚持,最忌一曝而十寒。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先人才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因为“疑乃可以启信”,“渐乃克底有成”。当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非要“雁过拨毛”,比如“独观其大略”的诸葛亮(有书记载,“四人读书,三人务精;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而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一定总是“一毛不拨”,因为不会读书的人常常不是不“拔”,而是“拔”的不是地方,或着是“拔”的“脏毛”,或着是“拔”的“病毛”。
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儒而无立;纂录故(古同顾)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失:泛泛的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样的问题就是知道得很多,但是重要且有用的少;二失:喜欢古人的言行,总是引经拒典,模伤先人,结果思想保守,不敢创新和超越,这样的问题就是继承了传统学说,却做了个没有创新成果、没有独到见解的“读书人”;三失:编纂记录文献材料,顾及现实情况的各种利益矛盾,总是一遍还没有写完,就又改变思路,从头开始,这样的问题就是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四失:听说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于是决定马上跟在他的后面学习、模仿,却依然总是落在这些人的后面,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结果欲速不达;五失:喜欢读书作文,练习写作文章,却没有从根本上着手,积累生活闻历,锤炼语言文字功底,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因为其结果是只能读书,而不能作文。
那么如何对待书本呢?很简单,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要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首先要明白,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其次要懂得,如何来取?如何去弃?之所以“有些人做了书的奴隶,有些人则因噎废食,敬而远之;有些人在读了一些书以后,变成了书呆子,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原因并不在于他们读书太多,而在于他们的读书方法是错误的,他们对待书本知识的态度是错误的。他们把书本知识看成是“万应灵药”,企图用它来“以不变应万变”,结果脱离了实际,读书读出了祸害。
用这种态度去读书,多么好的书,多么有益的书本知识,在他们手里,也会成为有害的东西。但是,如果用相反的态度和方法去读书,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读书,用一种分析的态度去对待书本知识,那么,应当说,书越读得多,人会变得越聪明,而绝不会越读越呆、越读越傻的。高尔基曾经这样描写:“几乎每一本书都似乎在我面前打开了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口”、“书越读得多,书籍就越使我和世界接近”。我相信,凡是善于读书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
教条主义不是读书的必然结果,更不是读书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教条主义者,并不是读书很多,而是读书很少的人。知识偏狭,往往是某些犯教条主义错误的人的通病。这种知识上的偏狭,也助长了他们思想的片面性、主观性。当然,读了很多的书,书本知识比较丰富的教条主义者也是有的,那是因为他们读而未思所以“罔”。比如那个“买履”的“郑人”,我想他肯定是个读书人,不然他怎么会懂得“先自度其足”呢?
读书要有所选择,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朋友有真的朋友,比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也有假的朋友,比如那些见利忘义的“酒肉之徒”。同样书也有良莠之分,因此孔子告诫后人,做人要有原则,至少是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同理读书要有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有人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我不知道它的根据是什么,事实我也不以为然。虽然事实上有些书是不可以读的,因为它们是“精神鸦片”,若为其包围与征服的话,会发生十分危险的事情。比如那个感叹“近来才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人,我想他肯定是个书呆子,要么根本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因为古人书里早就讲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现实又是怎样的呢?虽然不能说是“事弗师古,无以为政”,但也确是“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正如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当然不可读的书还是有限的,尤其是随着年龄与修养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少,因为人生的阅历会让人站的更高,而宽广的视野则可以让我们无所不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不仅无书不可读,而且可以写书著说了。由此观之,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却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
“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因此“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许多无所不有的巨富之人都说,他们一生中最纯洁的幸福主要来源于书籍。读书实际上是一个追求生命之美的过程,一位英国政治家说:“我宁愿做一个穷汉子,挤在一间窄小却富有藏书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不好读书的国王”(《读书的乐趣》)。这种读书是一种脱离了功利的读书,是一种心智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也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和思维的超越。读书是一种生命的润滑剂,它让繁忙的人可以休息,它让闲散的人可以工作;它让烦躁的人变得安详,也让痛苦的人变的快乐;它让自卑的人走向坚强,也让绝望的人看到光明;它让无知的人变得博学,也让失足的人找到归途。书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知己和朋友。读书让我们亲近圣贤,让我们和大师零距离接触。从这一点上来说,那句古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是站得住脚的。由此看来,人的一生不可以无书,更不可以不读书。难怪先人讲:“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无书”。读书让我们更好的建设并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我看来书象沟渠,导引我的思潮有序流动,而不是四处泛滥。英国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银行家、政治家、科学家约翰·卢保克讲:“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出来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功能,才使书籍成为了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取他人经验,作为自己的人生借镜,补自己之不足,这正是读书的一大功用。读书开拓了我们的胸襟,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神游千古,“阅尽人间春色”。培根在《谈读书》中写道:“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也曾有人这样讲,“躲在书房里静静地阅读,就是对世界的一次秘密占有”。细细品味那书中的情节、书中的意境、书中的浪漫,多自然、多写意。难怪古人总是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看来,书中的智慧远比黄金屋更珍贵;书中的知识远比颜如玉更迷人。唐朝的王贞白更是如此感叹:“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当然,读书也是应该劳逸结合的,要“戒久读”,因为“久读神枯”。
三、读书要正其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要正其态,何为正其态呢?书读不倦,修身养性。
读书是一个自我满足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一种修炼身心、怡养性情的良方益法。因为一个人知识越多,就会发现自己的未知也就越多,问题也就越多;因此需要读的书自然也就越多。正如一个大圆与一个小圆,大圆好比知识渊博的人,小圆好比知识较少的人;大圆的面积大,周长长,所以它与外界的接触也就自然要多,因此,可发现的新事物新问题自然也就越多;而小圆面积小,周长短,所以它与外界的接触也自然要少,因此,可看见的新东西新气象自然也就越少,新见识少,问题自然也就少。
读书不仅是对人阅历的丰富,也是对人精神的激励,更是对人生命的延长。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吃药可以治病,读书可以医愚;因为一个指导胜过十年的摸索。培根讲:“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嫁接”;“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天下事多的不计其数,人不可以件件躬身力行。人这一辈子,实际上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经验生活,经验人生,如此个人的经验实在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因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不见全象。所以,人匆匆一生,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也就一知半解,甚至是苍白。正如我自己曾经深深的渴望着有人能给我以指导,告诉我该何去何从?可是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人;于是我问苍天,可却是“问天未有声”。然而当我打开书本时,我才发现什么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象《读书的乐趣》中所言,“书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赋予我们的规劝和慰藉,质同金玉,价值无量。我们读书时,有如同最高尚的先哲们携手共游,飞越无数迷人的仙境和神奇的国土。冬日,当我们坐在炉旁烤火时,无须动步,就可以借助书籍,走到天涯海角,或者飞上天国。人类思想所发掘的一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千百代人用苦难的代价换来的一切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在书籍的世界里等待我们。”
“非读书不能入圣贤之域,非积德不能生聪慧之儿。”“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篇要紧书”;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更何况“物力艰难,要知吃饭穿衣,谈何容易?光阴荏苒,即使读书行善,能有几时?”清代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也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
“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小害者,惟书。”“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多读两行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学问改变气质”,“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腹有诗书气自华,谈论古今任潇洒”。当然读书的目的绝不在于纸上谈兵、人前显能,更不在于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缉故也。”
精神世界的黑暗是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东西,而书籍正是精神世界里的太阳,读书就是在吸收阳光,享受光明。所以只有不停的阅读、思考,才能够探寻到生命的规律与意义,才能够求索到人生的光明与未来。正如先人所说的那样,“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读书,能解开心中的万千情结;读书,能愈合腹内的千百伤口;读书,能撑起胸中的坚强脊梁;读书,能抚平肠内的突兀崎岖。读书开阔思维,读书丰富自我;读书抬升品位,读书提高素养;读书磨练意志,读书改造性格。读书让我们通今博古、通思益智、增长才干,更为重要的读书是修身养性的最佳方法。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但无论是那种读书,都可以让人们得到光明。书是人类的火种,书是超越的载体;书是生命的向导,书是光明的归宿。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文明的记述。书的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决定命运。由此可知,命运面前人人平等。书不可以选择我们,所以命运也不可以选择我们;而我们却可以选择书,所以我们也就可以选择命运。英雄从来不论出处,因为英雄可把握人生。书籍是人类的记忆,也是人类的思想;书籍是思想的精华,也是思维的结晶;书籍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授业解惑的载体;书籍是生命的外脑,也是永恒的生命。所以,“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又云:读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读书夜坐,钟声远闻,梵响相和,从林端来,洒洒窗几上,化作天籁虚无矣。”岁月悠悠,书读不倦。“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理义为膏梁,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灾畲,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因果,以乐天知命为极乐。”书读不倦,修身养性。
读书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五千年华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人好读书这个好的习惯。更为准确的说,读书的功用绝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也”,事实上,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最后借先贤陆游的《读书》作结,以进一步凸显本文的意旨。“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黎民百姓)。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蝇头二万言。”
相关阅读:《网络时代怎样读书》 《信息时代怎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