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企业神性:学习型组织
出路只有一条,即重建企业内部的神性。这就是所谓“学习型组织”的实质。
事实上,真的到了企业领导者的位置上,身在“黑箱”内,面对企业内部的人事矛盾和权力斗争,不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把企业当作机器来操作。在《第五项修炼》[1]一书中,彼得·圣吉提到了美国管理模式的种种僵化迹象:(见第六章,引用时经摘编)
一、质量管理小组(TQM)
当他们想引进日本的质量管理小组,促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组织的相互交流来解决问题,系统地提高产品质量。但是,大多数努力却都失败了。因为质量管理小组的成功活动威胁到公司内部的传统政治权力。工会领袖害怕新的开放气氛将瓦解传统的劳资对立的关系,破坏工会领袖对工人的影响力,他们宣称,工人的理智已被管理者操纵:“要小心!如果你持续支持他们降低生产线成本的策略,下一个走路的就是你。”管理者以往不信任工人,也没准备与工人分享权力。结果,管理者和颜悦色地对工人的建议表示谢意,但是并未加以履行。于是,质量管理小组热闹了一阵后,企业内部生态复归原样。(第六章)
二、零库存制度(JIT)
零库存制度是丰田汽车赢得国际汽车工业界尊敬的制度。但是,该制度依赖原料供应商与制造商相互信任。引进到美国后,美国的原料供应商往往要求成为独家供应商,以弥补风险。制造商为了确保货源不致短缺或中断,向不同的原料供应商发出多重订单,以确保零件的供应。结果,也是热闹一阵,销声匿迹了。
三、人力资源外包的依赖症
企业管理者常聘请外部人力资源专家,整顿人事问题。人事问题可能暂时解决了,与人事相关的生产问题出现了,而管理者将再次求助于外部专家。这样,一来二去,企业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源专家,人员成本上升,管理者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反而退化了。(第六章)
怎么办?彼得·圣吉的办法是建设“学习型组织”或者叫“体悟生命真义的组织”。他的灵感来自宗教团体:
许多人被问起,作为伟大团体一分子的经验是什么时,最引人深思的回答是:觉得自己属于一个比自我强大的事物的感觉,也就是大伙儿心手相连,共创未来的那种经验。对他们来说,作为真正伟大团体一分子的体验,是他们一生中最突出、生命力完全发挥的一段岁月。有些人竟其余生,希望寻求重温此种经历。
在过去数百年来的西方文化中,有一个字很少被使用,但却可表达学习型组织的精神,这个字是metanoia,意思是心灵的转变。这十多年来在辅导企业时,我们私底下原先是用metanoia organization来形容学习型组织的。希腊文这个字的意思是心灵意念的根本改变,一种“超觉”的经验。在早期基督徒的传统中,这个字特指醒悟而直接觉知至高无上的、属于上帝的事物。在天主教的经论中,这个字被翻译成“体悟生命的真义”。(第一章)
也就是说,要建设有伟大意义、崇高目标、员工全身心投入、能不断学习提高的组织。
性恶论思维的理论家马上会说,又开始“忽悠”了。我们是办企业的,赚利润的,这个目标既不崇高,也不伟大,调动不了员工的全部身心力量,但能产生实实在在的利润。
彼得·圣吉承认,“学习型企业”在美国,乃至在世界都还是极少数。但是,现在是少数,不等于未来是少数。正如人类梦想飞行,一直到1903年莱特兄弟才发明了简陋的飞行器。一直到麦道公司生产出DC—3飞机,商业飞行才变得可能。为什么“学习型组织”不能成为未来的主流?人类难道不是在丰富的想象牵动下前进的吗?
客观上说,倒退一百多年,人类不得不为生存而努力工作。现在,工作已经不再为生存,而是为了各种各样的光荣与梦想。为什么就不能为了一个共同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呢?想一想我们的员工,“聪明、受过良好的教育、充满活力、全心全力渴望出人头地。但他们到了三十多岁时,通常只有少数平步青云,其余大多数人都失掉了开始时所有的企图心、使命感与兴奋感,对于工作,他们只投入些许精力,心灵几乎完全不在工作上。” (欧白恩)这难道不可悲吗?
彼得·圣吉推出了三位学习型组织的领导。一位是美国汉诺瓦保险公司的总裁欧白恩,一位是美国米勒家俱公司的前总裁帝普雷,一位是日本京都陶瓷公司的总裁稻森胜夫。(引用时经摘编)
汉诺瓦创于1852年。在1969年时接近破产,被国家保险公司(State Mutual)购买。然而时至今日,成为一家业绩优良的保险公司。每年保费收入仅15亿美元,但它的复合式收益率从1980年以来一直维持19%,在68家保险公司中排名第十六。
从1969年开始,汉诺瓦开始了一项长期计划:“我们开始找寻使工作更符合人性的组织与修炼。我们渐渐找出一套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实际上是克服阶层组织深层病根的原则。”
在这套核心价值观中,“开放”与“实质贡献”尤为重要。“开放”鼓励人们说出真正的想法;“实质贡献”则让人们逐渐放弃邀功请赏、追求升迁和名位的风气。(第十章)
在这个过程中,欧白恩的信念和榜样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认识到:“不管是什么理由,我们对于追求精神层面所作的努力,远比不上对物质发展的追求。这是人类的大不幸,因为只有在精神层面得以发展的前提下,我们的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因而,“员工个人的充分发展,对于我们企业追求卓越的目标至为重要。”他相信:“生活中高尚的美德与经济上的成功,不但没有冲突而且可以兼得;事实上,长期而言,更有相辅相成的效果。”(第九章)正是靠了这些信念的支撑,欧白恩在汉诺瓦公司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气。
米勒家具公司的前总裁帝普雷认为,企业不但要对员工有明文契约,还要有非明文的盟约:“契约是一项关系的小部分,一个完整的关系需要一项盟约。盟约关系建立在对价值、目标、重大议题,以及管理过程的共同的誓愿上面。盟约关系应是和谐、优美与均衡的。”
稻森胜夫倡导:“我们的员工同意要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在其中他们不是互相利用而是互相帮助,如此每一个人的潜力都能充分展现。”(第九章)
怎样建设这种“学习型组织”呢?彼得·圣吉提出要进行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超越自我。这意味着个人要选择过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游戏人生。至于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这需要体察内心的真正需要,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样,才能不断抛弃假我,追求真我,不断创造和学习。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即要改变已经成为我们思想一部分的成见,改变偏见,以更开阔的心胸和视野去看待问题,看得更长远,更全面。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要克服组织内部根深蒂固的权力斗争,只有通过讨论互动建立共同的愿景,使企业成为共同的事业。
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团体学习需要“深度汇谈”,成员畅开心扉,自由交流,消除根深蒂固的“自我防卫”。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虽然只是群体的一小部分,但要努力站到全局思考问题,搞清楚系统各部分间的复杂关系,从而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章)
其实,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这其实就是儒家思想的现代西方变形。超越自我,即儒家讲的诚意、正心。改善心智模式,即儒家文化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建立共同愿景,即治国、平天下。团体学习,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系统思考,即“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只是,和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相比,彼得·圣吉还差多了,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人也马上就会联想到,中国共产党就曾经是这样一个拥有崇高目标、伟大意义、调动了千百万人全身心投入、在成长中学习的组织。超越自我,追求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改变心智模式,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团结就是力量;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团体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系统思考,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讲清楚形势和任务,战略和战术,从游击战到运动战,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使每一个局部都心有全局。
因此,学习型组织的确可以产生伟大的力量,只是,一般的企业家缺乏认识和驾驭能力。不过,如果能从中学习、借鉴到一鳞半爪,也就够用了。张瑞敏、任正非,都从中共历史中学习到了一鳞半爪,成就了一番不大不小的事业。今后,随着企业规模日益增大,垄断性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员工眼界的不断开扩,对企业领导的神性要求也一定会越来越高,能够体悟生命真义的组织一定能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