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怪奇奇“另类”人名


怪怪奇奇“另类”人名

 

谭汝为

 

近年产生了许多形形色色怪怪奇奇的个性化人名。本文所谈的“另类”人名,就是“与众不同的人名”。近30年来,汉族新生儿的取名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其中与传统取名方式迥然相异的种种人名令人耳目一新。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另类“怪名”进行分类阐析,可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      字母名

“阿Q”“小D”是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但近年却有一些家长却也别出心裁地为孩子起了“ABCD”之类英语字母的名字。据报载,武汉有个小孩名叫“小A”。小A的爸爸说,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小孩以后要学外语,先打个基础。但是,小A这个名字在上户口时遇到麻烦,派出所不让用。另据报载,沈阳一个小朋友名叫“毕必A”,成都一新生儿名叫“陈B”,湖北丹江口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分别取名为“刘a”、“刘b”,江西鹰潭一新生儿叫“赵c”。2009326,中国首例公民讨要姓名权案在江西省鹰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法庭庭审双方经激烈辩论,最后达成协议,赵c改名,用规范汉字取名。公安机关免费为赵c办理改名手续。

二、追星名

所谓“追星名”,就是影视歌坛“追星族”情结在当代命名文化上的典型体现。从某大城市户口资料上显示,当前大红大紫的电影明星或影视人物的名字,都已成为新生儿命名的参照原型。例如电视剧《还珠格格》火爆,现实人名中“朱格格”“陈格格”“金格格”等就成批涌现;台湾影星王思懿、大陆歌手倪睿思走红,现实人名中诸如“赵思懿”“钱思懿”“孙睿思”“李睿思”等就大量激增。

三、逐潮名

取名一窝蜂,赶时髦。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胜利、和平之名遍于神州;五十年代初期,建国、解放之名铺天盖地;1958年,跃进、卫星之名滚滚而来;文革时,卫东、永革之名盛行一时。08奥运,全国竟有多4000多初生儿取名“奥运”或“福娃”。

 

 

四、仿洋名

模仿洋名并非始于今日,《日出》中的“张乔治”等就是佐证;但洋名蔚然成风则属当代,例如“孙黛妮”“舒安琪”“张约翰”“乔伊娜”“马拉多”“齐达纳”“罗杰斯”“乔治布什”“李杰卡尔”等欧美式姓名,在当代中国人的户籍登记里可以列出一大串。至于有日本特色的仿东洋式姓名,也渐呈繁盛之势,如“江湖一郎”“成龙太郎”“井水正哲”“柳生卉子”“郑荷莲子”“周荷惠子”“张聪颖子”“杨桥春子”等。以上洋味姓名,并非杜撰,皆为报纸新闻刊载的,据说是户籍在册、有案可查者。

五、四字名

四字姓名近年方兴未艾,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中父母两姓加双名的形式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张杨舒仪”“唐林婉儿”“郑赫莲子”“金杨颜童”“马陆辞玉”“杨柳娉婷”“周袁亚雄”“何华德龙”“章张简繁”等等。这种新颖的取名格式有两大优点:既可减少重名现象;又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对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大有裨益。还有把四字格成语作为新生儿姓名的,例如“高山流水”“程(乘)风破浪”“邢(行)成于思”等。

六、词语名

文艺界、学术界、体育界人士中以现成词语为名者不乏其人,例如“白杨”“舒适”“时间”“沈阳”“黄河”“贝宁”“句号”“申()思”“高明”“郑州”“燕呢喃”“石钟山”“陈桥驿”“袁始人”等。由于名人效应,这种取名方式对受众的影响不可小觑。翻阅都市小学生名册,就会发现诸如“卓越”“卓荦”“温存”“舒畅”“乔(翘)楚”“彭(鹏)程”“索漪(所以)”“常(长)征”“方正”“白鸽”“沙鸥”“杨帆”之类两字姓名为现成词语者为数众多。

七、猎奇名

主要指以难写、难读、难认的稀奇古怪的字命名,确实与众不同,且可避免重名;但不便读写,不易识记,且难以传播。近代南方文人,自名“爨鱻麤”,号鑿鑿。名号6字居然达176画!除“爨”字为罕见姓氏外,其余三字均为异体字或繁体字(鲜、粗、凿、龛)。故弄玄虚,结果令人不懂难读。近年来用生僻字(如燚、劰、勍、叆、龑等)取名的倾向有所抬头,且呈扩大之势。

八、职务名

一些家长喜欢以职务称谓为新生儿命名。他们当然不会选取什么“科长”“营长”“主管会计”之类不起眼儿的词语,要选就选绝高的职务,甚至选到把人镇乎得瞠目结舌的程度。据报载,北京一位姓万的中年男子为新出生的长子取名为“万岁”。三个月后,因受不了亲朋好友的压力,万般无奈之下,把儿子的名字改为“万少一”。顾名思义,在成千上万个人群里就少我们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宝贝儿子。另外,还有为新生儿取名为“毕夏”(陛下)、“黄尚”(皇上)、“宫爵”(公爵)、“宫主”(公主)、“王子”、“袁帅”(元帅)、“姜钧”(将军)、“顾汶”(顾问)者。

 

以上种种尝试性的命名方式,为新生儿命名现状提供了路径,带来了生机;但过分追求“另类”的,如纯以外文字母命名,以及字形生涩、读音拗口、语义怪异,或思想陈腐、格调低下者都不宜提倡。

笔者认为:应由人口信息中心、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语言学界专家三方联合攻关着力研究以下课题:(一)为汉语人名用字规范,编写一部可资翻检参考的《人名用字词典》;(二)为指导新生儿命名,编写一部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人名命名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