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摘自:本草纲目)
释名 :亦名燔针、淬针、烧针、煨针。
主治 : 火针,用的是钢针,是烧过的钢针。方法是:在灯盏里,放二十七茎灯草,注满麻油,把灯草点燃。然后把针不断沾油,不断持向灯火里去烧。要烧到通红才能用,用时须按穴道针刺。或针末烧红或是冷针,那不但不能治病,而且于人有害。
火针,“乃为筋寒而急者设”。所谓筋寒而急,指肌肉受寒,猛缩不已。这是火针是古的用途。以后,又有人用以刺积块,又有人用以刺痈疽。以后,还有人用以治伤寒症。那就不免要出些副作用了。总结火针的用途,行之有效者,约有下列四项:
1、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即所谓急抽筋。
2、治瘫痪不仁。
3、治症块、结积(腹中结块)。
4、治痈疽发背,有脓无头。
前两项,按穴刺,拔针要快。拔针后,急用指头按穴孔,否则痛甚。第三项,针刺入,可转动,拔针要慢。第四项,要让脓流出来,所以不宜按穴孔。“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应当进针适当。针后如有发热恶寒,这是对了症的表现,是好现象。据《灵枢经》讲:刺到病人内部如有知觉,就行了,刺到病人叫痛,就不算好。
病在脸部以夏天在湿热在两脚时,都不可用火针。
附方 :平头针:是火针的一种。一般火针,针头是尖的,平头针呢,针头是平的,专门用来治眼病。凡是肝虚的人,眼睛昏,眼泪多,甚至长一层顽厚的皮膜,障在瞳孔之前,这便是所谓这两种翳子,都可采用平头火针熨烙法来治疗。平头针的针头平而圆,这圆头的大小和翳子的大小差不多。把针头烧红,迎向眼珠面前,徐徐熨烙,接触要非常轻,只以翳膜渐渐烘干、渐渐裂破为度。翳破之后,可用除翳药敷点。
火针疗法(一)
火针疗法是我国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医疗经验之一,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卓著、适应症广的特点,受到广大民众欢迎。 火针疗法至少有2700余年的历史。我国著名的古典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中载有“… …九曰大针,长四寸……”描写的正是火针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火针被称为“燔针”,当时认为主治寒症,急症,并相传至今。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火针治疗扁平疣、腱鞘囊肿、关节炎、老年斑等病症。尤其是风寒湿性关节炎更有一定的特效,现将火针的基本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火针的作用机理为:(1)借火助阳,即借助火热,温壮阳气。火针疗法通过加热的针体,经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这种被导入的火热,通过俞穴、经脉,在人体内可以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2)开门祛邪,即通过灼烙人体腧穴而开启经脉脉络之外门,给病邪以出路。火针借助火力,灼烙腧穴,出针后其针孔不会很快闭合,加之较粗的针具,加大针孔,则痈脓、淤血、痰浊、水湿等有形之邪,以及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均可从针孔直接排出体外,使痼疾顽证得以治疗。(3)以热引热,即借火力强开外门,使毒热外泄。局部血气壅滞,火郁而毒生,出现红肿热痛等多种病症。使用火针,借火力强开其门,使壅结的火毒直接外泄;同时火针温通经脉,助血气运行,则火毒随之消散。
针具的选用:一般用较粗的不锈钢针,如圆利针或24号2寸不锈钢针。也有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火针及用钨合金所制的火针等。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并易于掌握针刺深度,三头火针常用于对体表痣、疣的治疗。
操作方法:(1)选穴与消毒: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选定穴位候进行严密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
(2)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作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3)针刺与深度: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出针。关于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
根据穴位的不同,可直刺、斜刺。有重要脏器、大血管的部位需避开。有一种疗效较明显、同时也较为安全的刺法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拈住针柄使成60°左右斜度,在选定的部位上密密地、反复地急速浅刺10下左右。
行针的手势务求轻便灵活,一般每刺一下,只要针尖略点皮肤,即可提起,速度可达每秒钟2~3刺。不必过重过慢。火针从接触到离开皮肤的时间控制在0.3秒左右,这么短的时间,患者还来不及感觉到疼痛,最多有像被蚂蚁咬了一口的感觉。但是火针离开后,会有一种热辣辣的感觉在全身蔓延,这也正是火针的原理所在,即“借火助阳”,借助火热,温壮阳气。这种被导入的火热,在人体内可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起到防病治病及镇痛的作用。火针不仅可以点刺发病部位,也可以点刺经络部位。
火针疗法的适应症:
1、关节怕冷、酸痛无力及中风后遗症,针患处或循经取穴针刺。
2、腰背酸痛,针脊背,尤应多针腰部(但切不可过深,针尖略点皮肤,即应提起)。
3、风寒咳嗽,针华佗夹脊及两肩胛下部,尤应多针肺俞、胃俞、脾俞穴。勿深刺之。
4、腿足湿毒红肿,针患处。将成溃疡或已成溃疡者局部暂勿行针,可针远道穴。
5、心腹冷痛,针痛处。
6、风寒头痛、眉棱骨痛,针痛处。
7、腿弯及小腹与大腿窝牵引作痛、腿足肿痛甚至恶寒发热者针痛处,尤应多针牵引疼痛之处。
8、缩窄性拇指腱鞘炎,针压痛点及指根部。
9、其它适应症如去痣、去疣等,可据医者经验行之。
针后反应及处理:
1、风寒湿病,针时针尖有粘连感,针后在针处起小微粒,1日后可自行消失。
2、寒病针后在针处出现小红点,1~2日后即可消失。
3、湿毒病针后针处可能发痒,不要搔抓,1日后可消失。
4、一般不会感染化脓,倘若感染化脓者不必惊慌,酌情清创,即可在短期内痊愈。
火针疗法的操作,除了确定适应症,找准穴位,最重要的是烧针要“红”,刺穴要“准”,进出针要“快”。这三点是火针治疗的重点!
火针疗法(二)
一、[概说]
火针疗法是用火烧红针尖迅速刺入穴位内,给人以一定的热性刺激,然后又快速将针拔出,从而达到祛病、防病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火针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即温热作用。通过火针刺激腧穴,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机能,使经络通、气血行。此外,火针疗法具有祛寒除湿,散结解毒,去腐排脓,生肌敛疮,益肾壮阳,升阳举陷,除麻止痒,熄风定惊等作用。
二、[基本内容]
1、按针具粗细分类
(1)、细火针:细火针直径为0.5毫米,主要用于面部的穴位。由于面部神经、血管比较丰富,痛觉敏感,使用细火针可以减少痛苦。
(2)、中粗火针:直径大约1.0毫米左右,适应范围比较广泛,除面部穴位及肌肉较薄的部位外,其它的穴位和部位都可用中粗火针施术,包括四肢、躯干、压痛点和病灶四周。
(3)、粗火针,直径为2.0-2.5毫米,主要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窦道、痔漏、瘰疬、痈疽、乳腺炎、腱鞘囊肿、神经性皮炎、各种结节、皮肤肿瘤等。
2、按针刺方法分类
(1)、经穴刺法:根据临床症状表现,辨证,辨经,按经取穴,在经络上施火针的方法。通过火针对经穴的刺激,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多用于治疗内科疾病。
(2)、痛点刺法:在病灶局部或有关穴位处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痛点上施以火针治疗。中医认为:压痛点是局部经气不通、气血阻滞的反应点。以火针刺激压痛点,可使局部经气畅通、气血运行,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主要用于肌肉、关节病变和各种神经痛。
(3)、密刺法:是用中粗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火针刺法。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情重的密一点,以每针相隔1厘米。密刺疗法以足够的热力,改变局部气血的运行,促进病损纽织的新陈代谢。此法主要适用于增生、角化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
(4)、围针法:是用火针围绕病灶周围行针刺的一种刺法。进针点多落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在病灶周围施以火针可以温通经脉,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组织再生。围刺法主要适用于皮肤科、外科疾患。
(5)、散刺法:是以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的部位上的一种火针针刺法。它具有温阳益气,以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从而治麻、止痒、定惊、解痉、止痛。一般每隔1.5厘米刺一针。针具最好选用细火针,以浅刺为宜。
3、按出针的快与慢分类
(1)、快针法:是进针后迅速出针的一种针刺方法,是最常用的火针疗法之一。火针疗法主要以快针为主。整个进出针过程只需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因为火针疗法是借助烧红的针体所带的热来刺激穴位或部位,只要针体红,热力足,就可以激发经气,推动气血,温通经络,留针时间长并无多大意义。
(2)、慢针法:与快针法相反。慢针法有其特殊的用途和适用范围。特点是火针刺入穴位或部位后,在体内停留较短的时间,然后出针。留针时间一般在1-3分钟。主要适用于瘰疬、肿物、囊肿……各种坏死组织和异常增生的一类疾病。
4、火针的施术
火针疗法的施术可简单归纳为:揣、爪、绕、刺、退五个字。揣,即是根据病情,沿一定的经络走行进行揣摸,寻找压痛点,“以痛为腧”,在揣的过程中要遵循“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爪,即是以爪甲在所取穴位上按压出痕边,然后用龙胆紫进行标记;烧,即烧热针,亦即加热针体,使之达到治疗所需的温度;刺,即将火针迅速准确刺入所标记的俞穴;退,即拔针,要求速进速出,因留之过久会致筋焦骨伤,造成患者的额外痛苦。
三、[ 临床应用]
1、中风
中脏腑
A、闭证、取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牙关紧闭配颊车、下关、合谷,两手握固,配内关、后溪。用快针法。
B、脱证:取关元,汗出不止者加足三里、虚阳浮越加肾俞、涌泉。
中经络:取肩太冲,手指拘挛加八邪;语言蹇涩加廉泉;头痛眩晕加风池、太冲。每3日1次,用快针法,可用1号针。
2、面瘫
取风池、翳风、鱼腰、合谷。用1号针浅刺快针法。
3、痹证
按疼痛部位取穴。如局部取肩髃、肩髎、合谷、外关、后溪;肘部取 曲池、尺泽、外关、合谷;腕部取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背脊取 水沟、身柱、命门、腰阳关;踝部取申脉、照海、昆仑、解溪;行痹 取肾俞、命门、关元;着痹取足三里、阳陵泉、商丘;热痹取大椎、 曲池。用1号针,行快针法。
4、郁证
取穴:内关、太冲、三阴交。如有瘫痪者加相应部位,用1号针快针法。
5、感冒
风寒取列缺、合谷、风门、风池。
风热取鱼际、曲池、大椎、外关。
6、痢疾
取合谷、天枢、上巨虚、大肠俞。有热加大椎、曲池。毒痢用十宣以泄热。
四、[注意事项]
1、施用火针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火针灼伤患者其它部位或烧伤衣物,加热器不用时要立即切断电源。
2、过于紧张、饥饿、劳累的患者不宜用火针、体质虚弱的患者应取卧位。
3、火针针刺应避开血管、肌腱、重要器官。
4、面部、足部尽量点灸,不针刺,以免留下疤痕。
5、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火针。
6、火针治疗的三天内不可洗浴。
7、针后勤换内衣,针尖处不可用手搔抓防止感染。
8、火针后,腧穴处皮肤可出现微红、灼热、轻度肿痛、痒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处理,1周内会自行消失。若红肿出现脓点也不要怕,可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腧穴处红肿加重,分泌物增多,可外敷金黄膏。如刺破血管,引起血流不止,可立即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
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1)毫针的构造
现代临床所用的毫针多由不锈钢制成,也有用金、银或合金制成的。不锈钢毫针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强度,不易锈蚀,且价格便宜,因此最为常用。用金、银或合金制成的毫针强度稍差,价格昂贵,但其导电和热传导性能明显优于不锈钢毫针,适合于温针。
毫针的结构可分为5个部分,即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毫针结构图 |
针的尖端锋锐部分称为针尖,又称针芒;针尖与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称为针身,又称针体;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针根;针体与针根之后执针着力的部分称为针柄;柄的末梢部分称为针尾。针柄与针尾多用铜丝或银丝缠绕,呈螺旋状或圆筒状,针柄的形状有圈柄、花柄、平柄、管柄等多种。针柄的作用主要是便于着力,有利于进针操作。其中花柄又称盘龙针,较粗大,常用于火针,有利于散热,使用时不烫手。
2)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以“mm”为计量单位,现将其长短、粗细规格分别列表如下。
规格(寸) 法定计量(mm) |
0.3 | 1 | 1.5 | 2 | 2.5 | 3 | 4 | 4.5 | 5 | 6 | |
针身长度 | 15 | 25 | 40 | 50 | 65 | 75 | 100 | 115 | 125 | 150 | |
针 柄 长 |
长柄 | 25 | 35 | 40 | 40 | 40 | 40 | 55 | 55 | 55 | 56 |
中柄 | -- | 30 | 35 | 35 | -- | -- | -- | -- | -- | -- | |
短柄 | 20 | 25 | 25 | 30 | 30 | 30 | 40 | 40 | 40 | 40 |
毫针的长度规格表
号数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直径(mm) | 0.45 | 0.42 | 0.38 | 0.34 | 0.32 | 0.30 | 0.28 | 0.26 | 0.24 | 0.22 |
3)毫针的检查和保藏
毫针的检查和保藏,过去是针灸临床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广泛使用一次性毫针,保藏工作已逐渐被取代,但从针刺安全的角度出发,在施术前认真检查毫针仍然十分必要。
①.毫针的检查 对一次性毫针,使用前必须检查其包装是否完整,消毒有效期是否超期,不符合要求者,严禁使用。在此基础上再对针具的外观进行检查,尤其是第一次使用某种新产品时,更应小心。检查针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针尖:不宜过锐,以圆而不钝,形如松针者为佳,不可有钩曲或卷毛。针尖至针身之间的过渡应流畅自然,不应出现“肩角”(见附图),否则,进针时阻力大,容易造成疼痛。
![]() |
![]() |
传统型针 | 改良型针 |
针身:宜光滑挺直,坚韧而富有弹性,上下匀称。凡针身有斑剥、锈痕及弯曲者,说明质量有问题,当弃之不用。一次性毫针发现此类问题,应考虑将同批产品禁用。
针柄:以金属丝缠绕紧密均匀为洼,不应有过长或过短、粗细扁圆不匀现象。
针根:必须牢固,不能有剥蚀或松动现象。
②.毫针的保藏 针具如需再次使用,应很好地爱护保管,如保藏不善,不仅容易遭致损坏,而且使用时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发生事故。针具保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藏针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