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管理》连载四十二:领导大道—— 事业引领——作之君


  第二章 领导大道

  第一节  事业引领——作之君

  大企业的老总经常感叹:部下不好调动!他们都已经是响当当地的人物了,游过大世界,见过大世面,统帅一方,身经百战,有房有车,呼风唤雨。更多的薪水,更高的职位,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

  道理很简单:广厦千幢,睡觉不过一床。山珍海味,吃饭不过一碗。第一个10万元钱,效用最大,可以买点东西孝敬双亲,荣耀乡里,可以吸引朋友,展示成功;第一处住房,哪怕只是一居室,效用最大,终于可以独立了,有自己的领地了。到年薪百万、千万,住房三处、四处以后,新增的财富就只能带来社会地位的增长,带不来多少物质生活的改善了。但是,高处不胜寒。为了防范风险,争取更高职位、薪水或利润,就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广交朋友、谨言慎行、心力交瘁。为此,睡觉不好,吃饭不香,英年多病。也就是说,挣钱越多,个人付出的成本越高,而实际收益越小。

  当你的部下把更高的职位和收入作为他们的最高追求时,不但对他们自身得不偿失,企业也很危险。争取高职位,会形成企业内部的帮派;争取高收入,容易滥用企业权力。权钱结合,相互增强,使企业内耗日增,而动力日损。

  那什么才能成为一个大企业的继续前进的动力呢?单靠利润行不行?单靠企业不断成长、扩大,行不行?都不行,都不够。麦当劳连锁店一家接一家地开,对于麦当劳高层来说,只不过是利润又增长点、地盘又扩大点。哪一天国际关系有个风吹草动,例如,“9·11”事件出现,伊斯兰各国的麦当劳店就会遭到示威、抗议。动静再大一点,这些店恐怕就都得关门。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社会,跨国公司无法顺利经营;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社会,本国企业无法顺利经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走出去,成长为国际性的企业,没有中国政府的支持,没有良好的政治机制支撑,恐怕会遭到各国政界和商界的联手阻击,被打回国内。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公司,都是生动的例子。怎样让企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小企业可以随波逐流,大企业却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当一个大企业认真考虑这些问题,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好企业时,这个企业就从个人的或股东的事业成为社会的事业,就从单纯追求利润的经济动物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与社会共渡危机,共享繁荣,成为百年老店。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大企业继续前进的更强大的动力,社会责任和社会事业。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下意识地认为,只有为自己干活才会积极努力。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对于多数人来说,为家庭工作的动力,或者追求光宗耀祖,或者追求妻子儿女的满意,远强于为自己工作。对于少数人来说,为某种事业、某种理念工作,又是更加强大的动力。仔细体会一下,究竟自己是为谁在活着?一旦人真的只为自己活着,连家人都可以不顾,这活着其实没有多大劲。许多位高权重的人,一旦移居海外,失去了国内的社会网络,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寓公,立刻感到形单影只,形同软禁,逐渐地觉得自己活着不活着都无所谓了。人生活在社会网络中,家庭、朋友、同事、同乡、同学、邻居、路人、对手、敌人,既合作又防范,既熟悉又陌生,既羡慕又仇恨,既讨厌又同情,既学习又害怕,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人生的常态。正是在这种常态中,有些人更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他们就逐渐成为企业或社会的领导者。当这些人丧失责任感和事业心,又逐渐败家破企,失去领导者的地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企业的强弱,国家的兴衰,家庭的起伏,客观上都服从这一规律。

  遗憾的是,社会舆论一味地倡导短期利益、物质利益,一味地倡导个人利益,不但使掌握重权的政府官员大面积腐败,也使企业(包括私企、外企)的领导层目光短浅,纷纷追逐看得见的票子、房子和车子。风气所及,有事业心的企业领导甚至被部下视为怪物。而有事业心的部下,有时候也被上级另眼看待,而不是作为心腹看待。同事之间,相互攀比的不是谁的眼光更远,谁的业绩更好,谁培养的部下更能干,谁的人品更值得称道;而是谁的房子更大,谁的车子更上档次,谁的老婆更漂亮。也有打油诗道出了一些人的人生追求:

  

  位高权重责任轻,

  数钱数到手抽筋。

  睡觉睡到自然醒,

  孩子叫爹记不清。

  

  在这种社会气氛下,能用事业来引领人生吗?我以为,仍然是可以的,只是难度比较大而已,只是更需要领导者的眼光和信心而已。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内,必有忠信”。松下幸之助相信:“社会上有一千个瞎子,就有一千个明眼人。”即有一千个只有短期功利心的人,就有一千个有长期事业心的人。只要你注意观察,就可以在懒惰者的身上发现事业心;只要你注意鼓励培养,就可以将一个有平常事业心的人,变成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

  有事业心,才能成就大事业。而大事业给人带来的享受绝非是房子、汽车所能比拟的。大事业给人带来自信、尊严和自豪,大事业给人带来真正的主人意识和幸福意识。真正伟大的事业可以使人能够超越种族、国家的限制,与世界各国的英雄交流;还可以使人超越时间,与历史上的圣贤进行心灵对话。在对共同事业的追求中,领导成员间可以形成日益强烈的战斗友谊,可以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最深沉的关心,体会到人生最动人、最美好的感情。

  当然,事业引领的前提是领导者自身有战略远见,有强烈的事业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领导者的事业心有多大,他的事业就会有多大。这听上去有点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似乎不可思议。但是,“心”不同于“胆”,“地”不同于“企业”。心,是指道义、意志、勇气、智慧、知识,心可以大到容纳天地万物,次可以容纳一个国家民族,再次可以容纳一个企业,又次可以容纳一个家庭,小到容不下自己——例如自杀。地是大自然,大自然的产出潜力有一定限度。企业是组织,是人,是社会,其产出潜力无可限量。当然,从事业心到事业,可能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也有可能到不了终点。但是,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或许连出发都有困难。只能是随行就市,到处投机钻营,到处给人打工,谋个生存,或谋个房子、汽车。

  部下的事业心是可激发、可培养的,领导人的事业心则需要原生型,具有不可磨灭、不可扼杀、愈挫愈奋、愈挫愈明等特点。一个企业的领导团队中,具有原生型事业心的人越多,相互合作程度越好,企业发展得就越快,但这样的企业很少见。如果领导者能够激发其他人的次生型事业心,已经是非常好的领导团队了。稍差一点,但也已经很不错了,领导者自身有较强的事业心,但激发不了其他成员的事业心,只好靠制度和权谋来控制其他成员。最常见的情形是领导者自身的事业心也不强,一旦企业赶上了什么机遇,发展起来了,就开始摆阔,开始迷失方向;其他成员趁机多要些薪水、奖金、职位。有的大企业领导自已没有事业心,提的口号也是“快乐生活,快乐工作”。自己安于现状,也希望部下安于现状。这一来,当然是皆大欢喜。企业的高层领导天天打高尔夫球,基层员工也开始松懈,质量事故出现了,成本上升了。幸好这位领导工作时间不长,否则,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就有可能逐渐“安乐死”。身为大企业的领导,一举一动客观上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影响着许多人的“钱途”,但在主观上却把这许多人都当成自己赚钱或安逸的工具,这未免有点太过分了。

  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中外,政界商界,最善于激发他人事业心的人,当数毛泽东。今天活跃在中国企业界舞台上的大小明星,无论是失败者,还是成功者,明里暗里常常把毛泽东作为他们的榜样,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当作企业成长的最佳案例。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是其中的成功者。巨人集团的史玉柱、沈阳飞龙的姜伟,是其中的失败者。道理很简单,这些企业家常常都在五、六十岁的年龄段,倒退三十年,就是二、三十岁。在他们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期,正逢毛泽东时代的末期。他们既能认识到这个体制的精神动力和运行机制,也能体会到这个体制的衰变。当然,有人认识体会得比较深刻,就成功了。有人比较肤浅,就失败了。

  在巨人集团倒下后,史玉柱苦苦思考,认识到巨人集团的垮台,并不是别人评论的用大兵团作战的军事模式开拓市场,而是没有用好大兵团作战。2000年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我到书店只买两种书,一是基因的书,再就是毛主席的书。一个政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深层次上的问题是一样的。”

  任正非的内部讲话经常引用毛泽东的讲话,他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求博士、硕士到生产、销售一线去实习锻炼,都直接效仿毛泽东时代的做法。他公开承认:“我们现在的很多管理实际上是在发扬50年代60年代党的优良作风。”正是靠这种在西方管理模式看来“很土”的办法,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事业心,锻炼出了一支精兵强将,有效地降低了内耗,控制了成本。

  有人可能会问,许多企业也经常讲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这和你讲的事业引领、常怀亲情有什么区别?有两个关键性的区别。第一,我讲的事业引领,既可以是已经成长起来的事业,也可以是一个战略远见中的事业。即使是大企业,也注意更加宏伟的未来。但许多企业讲的事业,常常是可见的事业。想象中的事业,可以激发人去参与,员工可以成为创业的主体。而已有的、可见的事业,则主要的是靠物质性的因素来吸引人,员工是被动的。想象中的事业可以引领人前进,而已有的事业则只能留人。第二,我讲的常怀亲情,是指领导层、特别是最高领导人要在内心常怀亲情,以此亲情去答疑解惑,化解矛盾。而一般企业讲的感情留人,是指给住房、解决配偶户口等物质性因素的留人。

  物质性的因素当然要有,但是,缺乏真正的事业感和亲情感作引领,物质性的因素永远也不能让人满足。反之,有了真正的事业感和亲情感的引领,即使现在企业还穷,还没有能力很好地解决住房、薪水等问题,仍然可以留住人才。1996年7月,任正非在华为讲话说:“三个月前我公司的员工住房率才1.5%,最近才提升到4%,到年底还不到5.5%。这些博士、硕士、高级管理人员,多数至今还住在出租屋里,过着简易的生活。都是一句话,为了下世纪活得更好一些,为了自己的祖国拥有自己的技术,为了中央领导在发达国家面前腰杆硬一些。一代创业者已消蚀了自己的健康,一代年青的勇士又在步此后尘,前赴后继,牺牲自己,为了祖国,也为了自己与亲人。”这些话,放在别的企业可能是大话,放在华为,就是情真意切的实话。正是靠着这种力量,华为才能够从一个企业迅速壮大为一个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