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道(3)


点击此图下载全书
 
 
第十章 慈爱是实践玄德的动力源泉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道;早服道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爱惜资源,善于有效地使用资源。只有懂得爱惜资源,善于有效地使用资源,才会真正地在行大道的过程中畅行无阻。行大道的过程,就是在积累构成玄德的那些基本能力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一个人有了构成玄德的基本能力和行为习惯,生活中就可以无往而不胜了。一个人如果能够在生活中做到无往而不不胜,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能够与自己的意愿相和谐,没有受到任何极限制约的感觉。一个人到了没有极限制约的感觉时,也就是真正地把握了大道,成为道中之人了。一个人真正把握了大道的时候,就可以长胜不败了。这就是使根基深固而不可动摇的长生久视之道。
和大怨,必有馀怨;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有时候,大的仇怨虽然了结了,但还会有一些小的余怨未消。其实,不管仇怨是大还是小,都应该懂得以德报怨,这才是行道者的智慧。
这里所说的的以德报怨,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以德报怨的含义,不是说对怨恨之事简单地去忍受或者只是为了面子好看名声好听而被迫地宽容。
这里所说的以德报怨,是要以玄德的心态和方式方法,也就是以顺应大道的方式去化解怨恨之事,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客观分析而化有怨为无怨,使不和谐的状态变得和谐,而不要执着地将仇怨情绪郁结于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善行于道。而不同于一般所说的伪善人。
所以,得道者虽然拿到了别人的把柄,但是不会用这个把柄做为武器去压制别人,提出别人并不情愿去满足的要求。
人有了这种德的能力,就会灵活地去把握他与别人的协议,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讲求与道相合,追求现实中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效果,而不是用这种协议或所谓“真理”去阻碍这种结果的实现。
人如果没有这种德的能力,就喜欢得理不让人,死板地去执行他与别人的协议。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讲求的不是与道相和,而是与“理”相合,也就是常言所说的“讲道理”,“叫真儿”,“眼里不能揉沙子”,强调所谓的“合情合理,公平正义”,而不会顾及最终的后果。
其实理想的结果,并不是一定就是合理的结果。合理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是理想的结果。但是合乎于道的结果,一定是合乎于理想的结果。合乎于理想的结果,也一定会合乎于道。得道者所需要的是理想的结果,也就是合乎于道的结果,而不是需要一个“合理”的结果。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之道不就是像射箭的时候瞄准儿一样的吗?高过了准星的时候,就得往下调一调,低过了准星的时候,就要往上调一调。多出来了的时候,就要减损一些,不足的时候,就补充一些。天之道就是减损有余的,拿去补充不足的。
但世俗的人们做事方式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很容易受到欲望的支配,贪得无厌。所以,他们的做法正好跟天之道相反,喜欢减损不足的,拿去补充给有余的。
如果有谁能做到,把自己多余出来的,拿去补给天下不足的人。说明这是个一个得道的圣智之人。普通凡人是没有这种智慧的。
 
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故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斩,夫代大匠斩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老百姓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政府收税太多,所以他们贫困。老百姓难以管理,是因为管理他们的政策脱离了实际,所以才会难以管理。老百姓之所以会轻死,是因为管理者们贪生怕死的缘故,把老百姓逼得没有活路了,所以老百姓才会轻死。
在老百姓不怕威胁的时候,威胁就没有作用了。老百姓根本不怕死,用死去吓唬他们又有什么用?所以,只要你不去侮辱他们的人格,不去歧视他们的生命,不去打搅他们的生活,他们也就不会厌生而轻死了。
如果能让百姓们都能够爱惜生命,那么如果有个别不怕死的人还敢跳出来破坏秩序的话,就可以把他们抓来杀掉,这样的话,谁还敢作乱?
如果真是要杀他们,也要由专门的司杀机构遵循大道的法则去处理。如果代替专门司杀的机构去杀人,很容易情绪化,失去理性,枉顾了大道法则。这样做很少不伤到自己手指的。
 
 
关于代大匠斩,让我们来欣赏一个小故事:
柯良在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就被一家公司聘用。他聪明好学,深得老板赏识,三年后升到副总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柯良如鱼得水,帮老板谋划了许多商业奇招,公司发展壮大得令人咂舌。同行的老板们都说,谁得柯良谁得天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肯定不是好士兵,柯良也这样想。在当了五年副总后,他要自己当老板。
听说柯良开公司,许多富人纷纷入股投资,柯良的公司刚开张就有千万元资产。他雄心勃勃地要大干一场。
  柯良没想到的大麻烦来临了,做了几笔生意,都是只赔不赚,半年后公司破产了。
  柯良相信自己的能力,他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他多方游说,有一些相信他的本领又勇于冒险的富翁入股了他的公司。
结果,一年后柯良的公司又以破产告终。他不服输,还要干。可没有人给他投资,他只好开一家小商店。但就是这个小商店,他也经营失败了。他非常痛苦。他开始自暴自弃,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江郎才尽了。
  柯良的同学何争,非常惊讶柯良的处境,这位心理学硕士开始分析柯良的天性人格。柯良终于开窍了,古代像张良那样聪明的人为何不自己当帝王,却辅佐刘邦打天下?这些聪明人不是胸无大志,而是明白自己的性格缺陷。他们给别人谋划时聪明绝顶,因为不是决策人,没有压力。他们像自己一样,是没有能力在巨大压力下决策自己的。
柯良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南下深圳,从零做起,几年后又成为一家大集团公司的副总。他的经营招数让同行们胆寒。他的老板因为他的奇思妙想赚了大钱,他现在也成为千万富翁了。
当同行夸柯良时,他都笑着说:“我就是个配角。”
柯良终于认清了自己的位置,他要一辈子做配角。
柯良在给别人打工的时候,他的角色就是个替人出谋划策的大匠。他的老板,在谋划自己企业发展的时候,使用的是“由司杀者杀”的管理策略,这使柯良的专业策略能力得以充分地施展,老板的企业,柯良个人双双受益。假定他的老板并不懂得这种管理策略,他的特长就无从发挥了。这一点到了柯良自己做老板的时候,就表现得淋离尽致了。
柯良自己做了老板后,没有进行角色转变。这个时候他本身是个老板,在具体策划执行方面,就应该改用别人来操作。而事实上呢,以往的成功经历,我们称作知,这些知使他深信自己是策划与执行的高手,因而他不会委托他人来办这件事。他相信自己的策略和执行能力,更胜于相信别人。很自然,这一块工作是由他自己亲自来做的。这就犯了“代大匠斩”的忌讳。老子说,这样做,“希有不伤自己手指者”。
不过,这不是说你有大匠的本事,就只能给别人做大匠,不能自己做老板。
曹操就是一例,他既是个当家的老板,也是个有谋略又有执行力的大匠。然而他身边的谋士,一个个都不亚于诸葛亮,是三国里谋士最多,也最善于使用谋士的老板。如此看来,曹操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他之所以比蜀吴两家都成功,这一点至关重要。当然,他既善谋,自然也免不了有时候犯主观独断的错误,不听谋士之言。曹操所打过的败仗,都跟这个问题有点儿关系。刘辈孙权打过的败仗,也有这样的规律。
 
点击此图下载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