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趋势已经确立


  2008年4月24日,也就是一年前的今天,受到降低印花税利好的政策影响,A股市场几乎全面涨停。

  今日消息面利好不少,一是美股昨夜再次反弹,二是银监会澄清信贷收紧传闻,三是证监会、光大证券否近期IPO重启,四是深发展提供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一季度报告,五是中石油等企业3月环比利润大增……。如果说周三大跌是因传闻而生,那么今日诸多好消息足以使得市场再次活跃起来。周五的走势可以作为检验行情成色的试金石,是上或下几乎一目了然。显然市场真实的走势再次出乎许多人的想象,这也表明市场前日下跌是基于本身的原因,而不是一则传闻那样简单。难道IPO重启真的对市场有这么大的影响吗?在当前一派“不差钱”的呼声中,数百亿的融资真得那么举足轻重?回想2008年初的市场调整,人们普遍将下跌的罪魁祸首归咎于中国平安和浦发银行的增发。事后来看,即便增发暂停也无法阻止调整的趋势,这时才发觉是大小非引发的估值体系崩溃造就了大幅下跌。其实A股这轮反弹的筑顶之路从3月份已经开始,其间的新高都是由于筹码难以顺利派发而不得不延续,而外围股市的反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这种延续来到4月下旬之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实已经难以持续下去。

     昨天我曾指出今天是重要的时间之窗,如果今天能够收到2375点之上,后面的行情还会继续向上.否则,短期内市场将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行情.当然这段时间也正是我们寻找好股的机会,为以后行情的开展找到好种子.

  主流媒体对于经济复苏基本持肯定态度,即便个别人委婉地提出不同观点,也必须加上中长期乐观的后缀。政府官员口风的变化还需要大家仔细推敲:没有年初制订的信贷政策并不等同于不查处信贷资金违规入市,并不意味着贷款的无限增加;证监会有关人士没有听到IPO并不意味着证监会不会在近期重启IPO;业绩环比增长也不意味着增长持续,因为有些东西根本是环比无法说得清的。需要投资者关注的是相对确定的事物,如通用、克莱斯勒破产几率越来越大,全球失业率增加的趋势难以改变。调整趋势难以逆转,维持年线附近留住希望,应当是场内机构近期的最优选择,但是这种脆弱的平衡随时都有可能打破,此时买股的风险远远大于收益。

  附:经济模式转型之阵痛

  金融海啸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冲击,有人说,欧美国家受到的是重伤,中国受到的是内伤。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不得不开始进行经济模式转型,并经受转型带来的阵痛。出口、消费、投资是1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特别是出口连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各国消费难以回避的商品。与此同时,消费占居经济总量的比例从原先的60%以上跌倒35%左右,而外贸依存度却上升至60%的水平。但是这种比例的发展模式随着金融海啸影响的深入陷入了瓶颈,三驾马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出口。从2007年至2008年中期,中国出口经历了人民币升值和能源价格的双重打击下,加之新劳动法实施,导致出口企业利润快速下滑。随着金融海啸的爆发,各国消费意愿下降,原来以过度消费为代表的欧美等国不得不开始另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使得消费需求下降严重。出口的症结在于产品结构单一、自主知识含量不足,正是所谓的“只有中国制造,而没有中国创造”。作为世界加工厂,我们出卖的仍然是简单劳动,而不是企业价值和智慧。当劳动力低廉的时候,人家就使用这个产品,当廉价优势不复存在的时候,就被人家无情的抛弃了。这种廉价的构成又是这样残酷:劳动者权利削弱、社会保障不完善、政府税收优惠、环境破坏、能源浪费……。廉价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但是廉价的收获却是有限,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诸多矛盾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出口连续两个月遭遇同比负增长,而这种趋势并未得到改善。沿海部分地区的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引发的群体失业问题将极大考验中国经济。

  投资。投资主要的来源于三个方面:各级政府基建;企业扩大产能;房地产投资。房地产行业作为各级政府的支柱产业带动了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扩张,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持续了近十年。即便一些地方政府竭力拯救楼市,开发商也努力维持生存,银行更是希望减少自己的坏帐,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大多数居民已经无力购买住房。房地产影响的产业链条非常长,这个行业出现萧条之后,势必影响到基础行业的产品生产、影响到农民工就业、影响其它相当多的行业景气度。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多数资金来源于土地出让资金,房地产行业的萧条将直接导致这部分政府资金来源减少,致使地方政府也无力通过基建项目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消费已经成为维持经济增长得最后指望,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唯一出路。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扩大内需的口号提出了十年,但是中国消费过去不能拉动经济,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已经将居民的消费能力压制到喘不过气的程度。中国人储蓄的习惯并不完全是勤俭节约的传统,相当部分是因为中国人缺乏生存的安全感。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储蓄就不能改善住房,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医疗保障,子女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这最终成就了中国储蓄率远超国际水平、消费意愿非常低下的局面。这些年我们一直沉浸在GDP的持续上涨中,其实GDP并不意味着财富,居民的财富并未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同步上升。尤其是住房的改革打破了居者有其屋历史,在刺激经济增长、拓宽政府收入来源的同时,许多居民不得不拿出多年的储蓄消费,甚至透支未来十几年的收入。在背负重压的情况下,又何谈促进消费呢?

  经济模式转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都产生了重大问题和潜在风险,这些因素源于中国的过度制造,源于中国过度制造和欧美过度消费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世界经济将处在重新平衡的阶段,这种局面短期内很难得到改观。过剩产能得不到需求的化解就会导致企业盈利的下降、经济增长的放缓。从长远来看,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将过度依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渡制造型向制造消费平衡型进行转变。启动内需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而启动内需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激活国内13亿民众的消费力量,从根本上讲需要提高社会保障力度。从长期看,一定要提升国民的消费能力,稳定增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通过减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入手,逐渐降低居民对于生活压力的担忧,让居民过上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才是执政根本,才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长治久安、和谐发展。不论怎样,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30年的年均近10%GDP的增速将无法再现,经济增速可能会长期回落到8%以内。适应经济低速增长、淘汰过剩产能、政府学会过紧日子、居民忍受财富缩水,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相信在经历痛苦过程后,中国经济势必迎来新的腾飞。

  反思。金融体系的稳定是中国经济重新崛起的本钱,但是我们还应当反思过去一段时间经济政策的得与失,而且需要检讨政策形成的机理以及为什么没有得到及时修正的原因。从紧迫性上看,后者显然没有前者紧迫,但是从重要性而言,后者的意义更为重大。政府也需要反思这10年来的政策导向,因为微观的经济体缺乏长远眼光是可以理解的,而政府部门应该起到高瞻远瞩的作用,政府的施政方针应更多地着眼于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如果我们可以早几年出台环境保护和劳工保护的政策,早几年调整单一的外汇使用政策,早几年开始调整中国并非合理的经济结构,早几年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并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早几年调整利率抑制高房价,那么……。可惜,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如果,中国还需要独自应对当前的问题,于是此时反思更显得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