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岛抒情


    初秋的兴城海滨,艳阳高照,微风送爽。我们一行人乘坐的游船渐渐地远离了码头,驰向人间仙境--菊花岛。

   海洋蓝缎子般的平滑与光润,笨重的船体在海面上犁出一道 白花花的浪沟。我伫足舱外,凭栏远眺,碧海连天,渔舟点点,海鸟翱翔……湿漉漉的海风轻拂着我的面颊,滚滚的波涛抚摩着我心灵的伤疤,顷刻间,仿佛所有的尘世嘈杂突然全都浸没在大海深处。眼前看到的,心中牵挂的,只有这船、这海、以及浪花轻轻的低语。

   十几海里的行程,游船走了40分种,给人的感觉有点慢。踏上菊花岛码头,没有闻到菊花味,倒是一股浓浓的鱼腥味扑面而来。小小的码头到处都是贩卖海鲜的小贩,海蟹、虾耙子、海螺,一筐筐、一袋袋,活蹦乱跳。顺着码头往上走,小路两边都是卖纪念品的摊床。难怪导游介绍说,这个只有3000多人口的岛子,70%的劳力都以旅游和捕鱼为生。

   我们坐在公共汽车上,顺着新修的环岛公路奔向旅游景点。年轻貌美的导游姑娘给我们介绍起菊花岛来。她说,菊花岛是渤海辽东湾最大的岛屿,全岛面积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5公里。看到车窗外成群的鸡在草丛中觅食,三三两两的狗在街上游荡。女导游即兴给我们讲起了菊花岛“四大怪”:“鸡窝半夜不盖,杀猪大小不卖,养狗不为看家,种粮不为吃饭。”几句顺口溜简洁生动地描绘出了菊花岛上的太平景象,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民群众谋生的手段。

   公共汽车把我们送到游览景点。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佛教圣树菩提树。这源于印度的热带树种,我国四大佛山没有,偏偏东北菊花岛有此景观,并根深叶茂,生长44棵。第一次看见这生长于热带的树,果然姿色非凡,小而密的叶片肥厚圆润,闪着油绿绿的光泽。虽然年年开花结果,历经千年,但却再未见有小树生长。硕大的树冠枝枝杈杈上系满了红布条,佛家普渡众生的善意使得游人们虔诚地把自己的心愿挂在了树上。扶树沉思,我猜不出这热带的树种何以能在这寒冷的东北茁壮成长?在神奇的菩提树旁,有一眼淡水井,叫八宝琉璃井,是由巨形条石砌成的八角井。井深10米,水深4-5米,虽距海边只有37米,然而不管潮涨潮落,井水水位却始终不变,即使大旱之年也不干涸。喝上一口这原汁原味的“圣水”,顿觉甘甜如饴,神明气爽。我依树向井下看去,黑漆漆的不见井底。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谁能猜透这“圣井”永不干涸的谜底?

   看了菩提树,饮了八角水,来到唐王洞。千年古洞唐王洞,原名藏王洞。传说战国时期燕太子丹为躲避秦王的追杀而在此藏身。兴城县志记载说,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驻过兵。这座石砌的地道工程,从临海一侧石砌的高墙起,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长达200余米,石壁石盖。洞内石制的桌凳、铁制的灯碗尚在。入洞不到十米,就觉寒气逼人,浑身发冷。唐王洞附近的山坡上,有一平台,那是点将台,是古代聚兵迎敌的场所,那山坡巨石上的积水坑便是“圣水盆”了。

   站立在唐王洞口,思绪仿佛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燕太子的窘迫,唐王李世民的雄姿,这历史的演义都已在惊涛拍岸中灰飞烟灭了!留给后人的只有这滔滔的大海、美丽的岛屿,以及后人们的疑惑和思念。

   自然景色永远都是美好的,不论是喧嚣的城市中,还是澎湃的大海上,人们永远也读不尽景色所抒写的上帝的心灵。但人们最终还是无法脱离世俗,谁也做不到向“平庸”、“无聊”的生活说“再见”,就像我们,无论菊花岛多么美丽迷人,仍要按照约定的时间匆忙地赶到码头,乘船回到彼岸,而后忙不迭地又回到家里,回到平平常常的日子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