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一个著名传统想到的


    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一个著名的传统是,它的杰出学者似乎什么都说,却什么也没有说清,这或许也是20世纪后半叶英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他们总是忙于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却缺乏足够论据加以说明,他们习惯怀疑,热衷于出口惊人,却缺乏可行方案。

    毫无疑问,知识分子热衷于探讨各种观念,并时常毫不愧疚地推翻自己的既有观点,你甚至可以讥讽他们是一群依靠Re(重新)为生的人,他们要Rethink(重新思考)传统、Rediscover(重新发现)真相,以便于Redefine(重新定义)现实,最终Reshape(重新塑造)今天与未来。

    这是不是在反映这样一个道理:不存在真相或者真理,至少这两者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叙述之中;存在的是我们看待和叙述世界的方式和角度。

    其实,所有获得影响力的思想家都得到两重愉悦:思考本身带来的愉悦;改变他人思维方式---也就是改变人们眼中真相和真理的愉悦。前者使他们接近上帝,后者使他们感觉如同上帝。

    在与思想家的交谈中,一个无神论者会获得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和普通的宗教信仰不同:交谈者无须放弃自己的思考和尊严而表示无条件服从。以人类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共同渴望使他们无比焦灼,也间或为他们带来狂喜。

    但是,这也很可能暗示了一股新的历史潮流的到来,即褊狭的意识形态之争在主宰了整个20世纪之后,正在失去其显赫性。这并非仅仅意味某种主义的胜利与失败,更是对深深刻入过去两个世纪的思维习惯的一次大胆拓展。长久以来,我们被社会主义对“平等”的追求,与资本主义对“效率”的追求,弄得难以安宁。如今我们终于可以更加开放和全方位的向“权威”质疑,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追逐个人范畴内最高的真理,也不失为一个进步。

   其实这里一直有一个问题:大学已经失去了知识生产中心的垄断地位,其影响之一就是:像媒体的兴起---每年都固定的生产与传递大量的知识,而同时,知识的提供和服务商要获得公众的认知也必然要参与进媒体,而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会形而上下的损害知识分子的表达,难道这不是一个两难的处境?

   在更多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只是想在咨询垃圾充斥的空隙中探出头来深深呼息罢了,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