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无处不在——对话Artkey亚太区总裁范子凡


  

  让艺术无处不在

  ——对话Artkey亚太区总裁范子凡

  对于艺术,很多人总是敬而远之,这倒并不是他们不愿意欣赏或者说不懂艺术,而是感到艺术离自己太远,艺术作品高昂的价格已经把多数受众拒之于高墙之外。这样一来,很多人即使愿意去接受艺术也没有了机会。当然,由于当前的画廊越来越多,人们欣赏艺术也并不像以前那么困难了,但是把艺术放在身边的愿望仍然那么遥远。

  幸好有一群人在做艺术授权事业。他们将原本高不可攀的艺术品图像使用权授权给普通日用品的生产商,生产商再将艺术品图像放到商品上,生产出价格让普通大众可以接受的产品,完成了艺术品的普及化。来自台湾的艺术授权机构Artkey亚太区总裁范子凡小姐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12月一个略显寒冷的下午,在798的白石茶馆的温暖茶香中,范子凡小姐谈了许多关于艺术授权的新美学商机……

  

  张丹:Artkey现在的成就已经有目共睹了,先说说您当时是怎样涉足艺术授权这个领域的?

  范子凡:Artkey是在12年前成立的,不过关于这个机构的筹备工作在1995年,也就是我大学3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我在台大读的是被称作四大“混系”之一的政治系,平时有很多时间去看艺术展,也非常喜欢那些艺术——其实从小我对美术就很感兴趣,而且从小就立志要做美的事业。所以当时就和我的合伙人开始成立艺术团体。

  我们当时做过一个调查,就是一个艺术家在办展览的时候,多数都是亲朋好友去观看,之后便很少有成交机会。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把艺术品做成很多衍生商品,比如T恤等反而有更多销售机会。于是我们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国外的版权市场蛮大的,所以我们就立志要做艺术方面的平台。

  张丹:能说说当时第一笔生意是怎样做成的吗?

  范子凡:其实我们的第一笔授权模式的生意是在创业七八年后才做成的。这是一个台湾的瓷器厂商,和我们签了3年的合约。之前只是在台湾做外销,后来发现大陆的市场很不错,从去年又到大陆来做内销了。而且很高兴的是,他们现在和我们又续约了3年。

  张丹:这么多年才做成一笔真正的艺术授权生意,这个过程很复杂了?

  范子凡:对,我要先讲一下这个产业的价值链。要做这个产业,就要先从收集作品的著作权开始,这也是授权产业的Input。然后就是做数据库,也就是电分之类的。然后再去找客户,也就是Output(授权应用)。在创业之后的8年内我们一直处于一个积累的过程,就是说,前8年我们一直在做Input,一直在累计版权这个门槛。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只签一两个艺术家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我们需要和大量艺术家沟通,积累感情,拿到他们的著作权。

  从2000年的时候,我来到了北京,在这里找到了据点和团队,并建立起了分公司。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做了网络美展,并和大陆的9大美院以及几乎所有艺术家协会建立了联系。

  在前面8年时间里,我们累计了7 0 0位艺术家、6万件作品,我们认为这个门槛已经可以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的面对商业市场,也就是才开始Output。

  张丹:很想知道Artkey授权Corbis是怎样的情况?

 范子凡:我们这几年在国外累积了许多被授权商,Corbis就是其中之一。Corbis目前是全球前两大的影像图库公司,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投资创办的,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收集著作权。现在我们和Corbis签约3年,是他们指定的惟一东方艺术授权来源的组织。不止是Co r b i s,现在国外很多博物馆、画廊甚至个人,如果要找东方的艺术授权就找Artkey。

  现在,俄罗斯最大的文具商也是我们的签约客户。此外还有德国最大的月历商、英国前十大的拼图商,都是我们的合作厂商。目前我们还有一个客户,就是全球最大的线上艺术复制画公司art.com,他们一年的营业额是8000万美金,我们每年要给他们提供1000张东方图像。

  张丹:在大陆已经这么多年了,那么您觉得大陆的艺术授权和台湾以及国外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范子凡: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我觉得国外非常重视专业分工,而国内就不太重视。比如有人和我们合作一次之后,认为一些齐白石的图像公司设计师也能做出来,没必要花钱去做艺术授权了。然后他们可能就会用一些不好的方式偷偷地做。

  国外则不一样,比如一个文具厂商,他不会花那么大的精力来做自己并不专业的授权,他们如果需要东方的图片就会找我们Artkey。而国内的那种做法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直接拷贝,最后导致盗版。

  张丹:说到这里,我想了解一点,就是以齐白石为例,他已经去世了,他的作品如何授权呢?

  范子凡:这就要讲到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的法律规定,大陆和台湾是一样的,就是在作者过世50年内,作品仍受到保护。而作者过世50年之后,其著作权就变为公有资产。两岸同时还有国家文物资产特别保护法,就是被博物馆典藏的作品,需要经过馆方同意才可以使用其著作权,因为这些作品的管理权在馆方。

  齐白石的作品在保护期限之外的,我们就和一些典藏他的作品的博物馆合作。

  张丹:如果他的作品流落民间,将怎样界定著作权呢?

  范子凡:是这样的,如果作品还在保护期限之内,使用其著作权要征得继承权人的同意,确切说要征得其家族的同意。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取得齐白石继承权人的签约。也就是说,如果作品在著作权保护期限内,即使你买到了作品也无权进行任何的复制,哪怕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张丹:一般说来,艺术授权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

    范子凡:目前的授权产业分为七大块,包括卡通授权、企业的品牌授权、娱乐授权、时尚授权、运动授权、艺术授权以及互动授

  权。

  从艺术授权这方面来说,来源主要是平面授权,国际上来说也就是主要集中在插画、绘画上。音乐、电子出版物授权属于版权方面,不在这七大块之中。而我们说的艺术授权领域主要集中在家用品,包括餐具、寝具等,另外就是文具上。以国际知名的已逝艺术家安An d y Wa r h o l迪·沃霍尔为例,授权给万宝龙的笔等文具,他的艺术授权额一年可以达到3亿美金,是全球艺术授权的龙头。另外一个就是还在世的艺术家ThomasKincade,他在美国建立了400多个画廊,在卖艺术品的同时还卖授权的衍生品,甚至曾经在美国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

  张丹:我们知道今年Artkey又被有“授权界的奥斯卡”之称的LIMA国际授权产业协会大奖提名,这已经是连续3年获得这个奖项的提名了,能说说详细情况吗?

    范子凡:对,这个授权产业奥斯卡大奖一年举行一次,会奖励卡通、娱乐等各项授权产业中的优秀者,包括最好的授权商和被授权商。其实,我每年都要写一篇关于这个奖项的报道,包括获奖的每个机构和个人。今年又是安迪·沃霍尔得奖,这已经是他连续两年获得这个奖项了。相对于国外这么多年的经营,我们今年能继续入围已经感到蛮幸运的了。我们也是这个奖项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华人入围,也是惟一的东方艺术授权品牌。我想,明年、后年……总有机会拿奖的。

  张丹:祝愿你们早日拿到这个奖。您曾说过:“很多创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我的原作已经有人买了,甚至有一些画廊花了几百万买走了他的原作,他的著作权、影像权竟然可以做更多的衍生作用”,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范子凡:对,很多艺术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买走之后,自己仍然有著作权的权利,但是通过我们这么多年的“教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甚至当有人和他们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会主动提出自己的权利。要知道,美术作品只要创作完,作者就有作品的著作权了。

  张丹:在大陆和艺术家谈授权的时候,觉得很顺利吗?

  范子凡:有些画廊觉得这是无本的生意,因为我们和艺术家签约的时候并不是投入现金买版权。其实不然。艺术授权也是需要一定投入的。10年前我们涉足这个领域的时候,首先开始帮艺术家做网络美展以提高他们以及他们作品的知名度。这在当时是非常创新的。因为当时互联网甚至电脑在大陆还没有很普及,在做网络美展的时候,他们看不到实体的展览。后来我们又教他们学电脑、学上网,直到后来他们可以和我们用eMail沟通,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

  张丹:现在和艺术家签约怎么算呢?是按作品还是按人?
    范子凡:我们是按作品签的,现在已经签下了1 0 0 0位艺术家的1 0万件作品。我们签的时候有一个考量,就是要精选他们的作品,并且不会买断他们的作品,不让他们有卖身的感觉。这方面我们有专业的版权团队在操作。我们有非常明确的作品、标的物清单,让艺术家非常清楚。这1000位艺术家里面,有800位是大陆的。

  张丹:能不能介绍一下比较成功的案例,让我们的读者更直接地体会艺术授权的功用。

  范子凡:我讲两个案子吧。一个是7-eleven。我们授权给他们做年菜。年菜在日本、台湾的市场是非常大的,他们想做一些特别的,就从我们这里拿齐白石的艺术授权。这个授权案例是说,除了他们的餐盘餐具,包括包装、新闻发布会的模特都穿着齐白石画作。他们还会随年菜赠送有齐白石樱桃的红包。当时他们的年菜预购量比往年增长了300%。

  另外就是天福名茶。大家都知道,天福本来就是绿色系,但那一年我们推荐他们使用了上海农民画的红色系。没想到,他们的产品价格在提高了一倍的情况下,销量却提高了一倍。也就是说,产品附加的创意,更让人们愿意去购买。

  张丹:但是他们在取得授权的时候还要花费一笔费用,成本实际也在提高,那么最终净利润还会有那么高吗?

     范子凡:我们的授权费用不算高。即使他们不使用我们的授权,他们也要有营销的研发费用,其实他们使用授权的费用已经在研发预算中了,所以并没有给他们增加额外的成本。

  张丹:这个费用通常是怎样的比例?

  范子凡:按照国际惯例,艺术授权通常会从产品批发价中抽取至少15%的费用。这都是厂商可以接受的范围,最后还是靠双方协议确认。

  张丹:授权费用和艺术品本身有关系吗?

  范子凡:应该说有一定关系,但是不大。授权费用主要和商品有关,也就是按比例抽取批发价那部分。当然,艺术品如果值钱授权费用自然也会高一些。

  张丹:开始的时候您说了,Artkey在前8年的时候都是在做投入性工作,我不知道,你们这些投入现在收回了吗?

  范子凡:没有啊,还没收回来。我们在国际上看到的授权商都二三十年了,一般也都是在10年之后才开始盈利。不过我们现在已经能达到年度损益持平了。但要打消前面的亏损还没有那么快。

  张丹:但你很有信心?

  范子凡:对。我们的投资人对这也很有信心。因为我们看到,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展到工业社会,再进展到知识产业,最后会进展到精神的层面。在以后,人没有文化艺术的熏陶是不行的,文化艺术一定会成为必需品。在欧美,艺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了。

  其实,文化创意产业不是单纯的产业,它是帮助其他产业提高附加值的产业。这也是越来越多的金融产业、资讯产业和我们这些艺术行业紧密联系的原因。

  张丹:对于Artkey的未来有什么计划?

    范子凡:我们会让更多人来接触艺术、了解艺术。我们打算在近期开办一些艺术沙龙,让大家去了解艺术和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美育。一般的美育很多学校和培训班都能做到。

  从远处看,我们期望能有东方艺术授权基地,这样我们能协助中国的品牌更具特色,并走向世界。我想,中国会经历一个从OEM(代工)到ODM(设计)再到OBM(品牌)的历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的民族特色会有很大的前景。

  张丹:有什么话对我们读者说吗?

    范子凡:对于艺术家,我想说:你专心创作了吗?你重视自己的知识产权了吗?艺术不仅是你传达内心对美的理解的形式,也是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在过世后——这一切,就交给Artkey好了;对于消费者,我想说:“Art is everywhere(艺术无所不在)”。我最早提出的口号是“让艺术消失”,因为艺术、美一直流淌在人们血液里的,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鉴赏能力,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美学。而不是只有摆在殿堂里的才叫艺术。Artkey希望,透过授权,让艺术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同——Artis everywhere!

  (录音整理:管文明)

  文章来源:《创意世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