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外脑”有助决策者科学正确决策


    4月3各大网媒发布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成立的消息,称其为中国新“外脑”,备受海内外瞩目。在当今金融危机蔓延,实体经济遭受冲击的情境下,这一中国最高级别的智库适时而生,值得关注和赞誉。

2007年下半年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现状和趋向一连串的误判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现在还很难下确切结论,但其贻笑大方并颜面扫地却是不争,究其原因不一而足,其中不能否认有其体制方面的原因。此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应运而生,这一新“外脑”的半官半民性质不仅寄托着决策者的厚望,也令多个界别的人士充满期待。

笔者留心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目前全球有5465个智库,其中1872个在北美,1208个在西欧,在亚洲有653个,在拉丁美洲有538个,在非洲有424个,在中东及非洲北部有218个,大洋洲有38个。其中,美国拥有智库1777个,仅在华盛顿一个城市就有350个智库。

那么,中国的智库建设情况如何呢?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已形成五大系统,共有研究机构2500多个,专职研究人员3.5万人,工作人员27万。其中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直接或间接服务政府为目的的“智库型”研究机构大约有2000个,但被美国《2008年全球智库报告》认可的中国大陆智库仅74家。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目前一些所谓被认可并且相当有话语权的智库有不少被其资金资助者左右其观点,有的是俯首于企业利益,有的听命于利益集团,还有的是为国外基金会呐喊助威。有报道说,接受和寻找外部资金甚至海外机构和跨国公司赞助,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国智库谋生存的主要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大量海外基金会和在华跨国公司也利用中国智库经费短缺的薄弱环节,纷纷进入中国智库运行体系,这就是所谓的“外资入侵中国智库”现象。如某中央级政策研究机构,将近50%的资金就来自境外。这不能不引起严重关注。

笔者以为,应当鼓励设立适当数量的民间智库。资料显示,国外有规模大、人员多、预算超千万美元的智库,也有规模不大但精英荟萃的智库,甚至有引起外界密切关注的“一人智库”。因此,除了设立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这样的“超级智库”,也不妨扶持和资助一些集聚德才兼备人才、规模小能量大的民间智库。要知道中国民间古往今来藏龙卧虎,听一听来自闲云野鹤的声音对科学正确决策有百益而无一害。

应该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成立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必将有效促进中国的智库建设,如果在扶持和激励民间智库建设方面给予足够重视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