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实腹 无为而利——《道德经》笔记之三


 

虚心实腹 无为而利
 
——《道德经》笔记之三
 
 
先前读老子时,对于其“无为而治”的“理念”,一直存有某种困惑。以为老子因当时的历史环境所致,选择了一种退避和消极的生存方式。
今再读至此处,却觉悟出老子此处面似消极的“无为”背后,存在着及其“险恶”的深谋与用心。这个“险恶”,可以作贬义看,也能超越与价值的判断(这正是老子带给我们的思想神经),又可看见一时不为人解的“另类”内涵来。
 
作贬义看,自然是因感老子也好,孔子也罢,这些为我等后人奉誉为先哲、圣人的老先生们,他们在为人类积累起如此丰富而又珍贵的哲学精粹的时候,其实都不过是在为着当时的统治阶级提供着某种思路和对策。
尽管如此说来或有损于老子此等先哲的光辉亮度,但每个人(哪怕是再过理念和意识超前的先哲与圣人)都不可能脱离其肉身所处在的那个历史和社会环境。因而,老子诸如“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之类的“愚民思路”,虽于今看来不过是老子宇宙思想的表征之一(其对于整个人类在“道”中的地位的表达也无不显现出其人类的非中心观念),但是毕竟,站立在一个普通人(非执政者)、一个老百姓(布衣)的立场上,对于老子在这里的些个“不敬”语句,还是不禁陡升起一股义愤来。
 
但是,一旦片开上述立场上的“偏端”,对于老子在此章节中的“无为”理念,感觉仍值得我等高山仰止。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抛开了实用性的治理角度,我从老子此段论述里,似乎读到了另外一层深奥的要义来——看看我们眼下,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官员与学者,还是身处下层的普通百姓,因着社会现实的挤压与逼迫,哪个的内心深处,不是被功利的欲火燃烧得火热火热的?谁人的眼睛,不是紧盯着身外的虚名与实利,铮亮铮亮的?我们眼下的那些能人志士们,他们的内心里,竟还容得下多少虚怀之谷么?多少人为着一己蝇头之利而不惜铤而走险、多少人应着一些细小得不能再细小的利益损伤导致一时想不开而顿寻短见哪?即使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因为个别政府部门的职权滥用或不作为所导致的全体性事件还少吗?
按照老子的说法,统治阶级在树立起光鲜亮丽的追求价值和社会楷模的同时,其实也无形地将社会成员的欲望之火,随之点燃了。你自可以说,人类社会就是在“恶”的欲望的推动中进步的,但是,如此的推动,不也从客观上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宇宙的衍化走向自己的反面和死寂么?
 
除了满世界实际的功利,更有一些看似崇高的价值标杆,也为这个人类世界的安然前行埋下了大大小小的地雷和搅拌。
那些沽名钓誉者,总是把自己的头颅抬得高高的,生怕世人不将其与普通人分别对待。他们的内心里面或许也有些崇高的意愿要实现,然而他们太撑不住气、太耐不住寂寞,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会为人不解甚或遭人耻笑,于是乎忙不迭地地要以直接的功利来向世人表白一番,或表达出自己的品格高尚、或以面似光亮的价值取向掩盖其无可告的利益诉求。
当一场地震、或者洪水灾害过后,总有那么一些高人,他们在媒体上、在赈灾晚会的现场,面对着无数双倾慕的目光,把个写有无数个0的捐款牌子举得高之有高,唯恐看见的人太少;然而在镁光灯一阵曝光之后,他们却终于无法(或委实无力)兑现他们在公众面前的辉煌承诺来……此种沽名钓誉,或许也并非其自身的主动,而是被整个社会环境的价值充斥“推动”着走来,一时间都无以自拔!
以此,老子前章所述的对于价值观的另类看法,似也成了此处的证明。
 
在现代社会中倡导老子的那种“清心寡欲”式的生活理念,似乎有些不看环境;但是,一个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如果以为地控制不住自己的占有之欲,一味地以为仰仗着科技的进步便可以将人类世界的前途照耀得更加辉煌,则极有可能一不小心被灿烂火炬上的一颗小小的火星子,烧个光光!
如此看来,老子的《道德经》,还真有其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哪。
 
 
                                                                                感于2009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