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经世谋业的必由心路


  
  

  现在,无论大学生的就业多么困难,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还是毫不犹豫地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第一选择,把领子推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甚至不惜重金自费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似乎只有上了大学才有出路。

  因为在客观上,学历的作用还是很大,无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虽然也深知文化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但在用人的时候还是要看文凭和学历,学历高的总比学历低的人机会多,而且某些部门和岗位必须有一定学历的人才可能去应聘。因为启用新人虽然有很多标准,但学历是一个硬指标。正如中国传统的古代社会一样,通过科举制来判断一个是否有能力、德行,并作为识才、用才的标准。

  中国的现实社会是对传统社会的一脉相传,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是千丝万缕、根深蒂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和安排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并存,并以儒为君,释道为臣的方式存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中教义和道理早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在儒家的文化中寻找出路,也能在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中寻求解脱。

  一、儒家文化的设计

  儒家文化对人们需求层次作出的安排是:

  1、大学之道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基因。

  2、基本的价值观:“劳心者治人、劳人者治于人”。劳心者为人上人,劳力者为人下人。

  3、道路和方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在这样的精神设计和文化安排下,中国人要想做人上人,出人头地,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做官。否则只能做人下人,被人治、被人食。于是也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千家言,以及让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有自有颜如玉。”读书做官司这些带有功利色彩的观念,随着儒家文化走上正统地位而深入人心,尤其是经过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推波助澜和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早已经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人们的精神衣钵。

  古就有“士、农、工、商”之序,按治与治于人之说,士属于治人者,而农、工、商则属治于人,所以士为上,农、工、商为下。再根据传统社会的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又可分为:士为上,家农本,工、商为末。在这样的安排下,要做人上人,就只有一条出路——读书。

  1、士,读书做官,做人上人;读书做不了官就继续为学,一边为学一边科举,老矣。

  2、农,不读书或读书做不了官,即为农。在重本抑末的思想指导下,从农自然儒家文化其二的选择。

  

  3、工,手工业者,即所谓的“百工”,商周时代“工商食官”,手工业者为国家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私并存,自魏晋南北朝实行“匠藉”制度,把匠人降为依附于官府的匠户,唐朝以后,手工业者降为贱民,宋以后手工业沦为一种劳役,即匠役。如此,手工业者自然为读书人所不齿。

   4、商,至于商人,春秋以前和百工一样“食官”,但自春秋以后则统治阶级认为 “商与君争民”、“野与市争民”,从事贩运、坐市贩卖的商业属于末业,于国家不利。并从此开创了数千年的重农抑商的历史。秦朝甚至把商人作为往发徭役的重点,其地位与有罪的官史、赘婿、逃亡者等身份低贱者并列,经常征发至边境作战。当然,商也不是读书人的选择。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人们要做人上人,只有一种选择,一条路走,就是读书做官。不读书意味着贱,读书做不了官就是人生的失败。

  但是,注定能读书的人总是有限的,读书能做官的人更有限,在这种安排下那么多“走投无路”的人怎么办?对这个问题就由道家和佛教文化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给予化解。

  二、道家文化的安排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无为,无知无欲;幻想倒退到“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老子的政治理想境界是:“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曾有人形象地说,假如把儒家和道家比作两个商店,儒家店中都是人生来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而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因为道家文化本身就主张无为而治,也根本没有对人们的需求和选择进行安排,但他们的思想却对后来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他们二位代表人物表率成为了后要的榜样。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失意、失志、败落的时候,自然会到道家文化寻找安慰和出路。并由

        1、以老子为代表的消极避世的做法成为后世隐士文化的榜样。据传老子当年骑着青牛经过函谷关,留下了千古不朽之作《道德经》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后世的陶渊明,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世外桃园式的生活描绘,消极避世的行为上升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神高度,这使得陶渊明成为了中国读书人心目中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和“一座默默无声的最高峰。”

  

   2、庄子的“外化内不化”也成为后世的楷模,以至有了“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之说。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在其《隐士和隐士文化问题》一文把隐士分为了十类:真隐、全隐,先官后隐,半官半隐,忽官忽隐,隐于朝,假隐,名隐实官,以隐求高官,不得已而隐,先隐居、后出山。

  

  3、真正信奉道教,修长生不老之躯和得道成仙之术。

  

     从上可知,在正统的儒家文化背后,还有一个多么强大的文化在支撑着,否则那么多失意的人生和痛苦的灵魂会去何处安身?从这个意义上说,隐士也儒家文化为人们作出的安排和选择。

  

  

  三、佛教的安排

  也许是出生的年代比较特殊,笔者在童年青年时期对于佛教几乎没有什么认识。第一次真正对佛教有印象的是八十年代初期看越剧《红楼梦》,贾宝玉因为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要出家当和尚。于是就相信了大人们说的,人在受到严重的打击之后看破红尘才出家去做和尚。至于真正到去寺庙里游玩也大概是工作后的事了,但也仅仅是到此一游罢了。对佛教真正有兴趣也是近几年的事,虽然也曾专门去过峨眉山、五台山、西藏等很多地方去考察佛教和寺庙。但对佛教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以及读书人之间的关系还是理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可以肯定,佛教除了历代政权极力推崇外,还应该与普通百姓尤其是读书人应该有着某种特殊的渊源关系,否则不可能在中国如此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开花。从佛教正统的教义来说,出家人是指离开家庭生活,加入僧伽成为佛教僧侣,修沙门清净,追求心灵上的解脱的人,而且衣食住行都特别严格的戒律。如只能每天中午吃一餐饭,每次乞食不分贫富按门按户地进行,而且最多不能超过七家等,这叫以“次第乞”的方式“种福田”,把行善的机会送给普罗大众。

  另外,寺院或寺庙是信徒学习佛教的场所,不是人们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宝贵、高官地去处,也不是落魄之人,看破红尘、逃避现实的场所。但是,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世俗化,佛教以其形式的俗化赢得信徒,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客观上也成为了看破红尘的落魄之人的避难所、收容所。

  但是无论如何,佛教总是社会中追求心灵解脱的人的一个去处,尤其是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时代,对那些既不能在儒家文化中获得满足,也不能在道家文化找到解脱的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去处。

  佛教讲究一切随缘,也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也不会对人们的生活作出类似“学而优则仕”这样的安排。但是,佛教确实能给人智慧,确实能帮助人们解脱心灵的痛苦。相信,这也是佛教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

  

  因为传统社会从文化到体制上的安排,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能按照这种设计和安排往前走。

  1、人总是本能去读书求官,求官不成退而求次之求名;救名不成,则再退而求次之求财。

  但,毕竟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连生存都很困难,还谈什么上学,所以大部分人只能认命,即使读书人能做上官的也是少数。所以,传统社会求名之居多,大名不成则求小名。大名就是成名成家,著书立说;小名则是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交上一群没权、没势、没钱的穷朋友,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相互安慰、彼此温暖。

  2、那些在官场上幸运求到官的人,总想继续做更大的官,所以也得求功名,有了功名才可以做更多的官。没有功名还想做更多的官,就得求钱。

  所以,人一旦做了官也很忙,忙的不是工作而是应酬,忙于官与官的结交,以形成联盟和战线,以图彼此照应。这么忙碌,必定需要钱财支撑,所以官商必要勾结,所以官场上官与商总是形影不离。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只是在仕途有望之时,尚能把握分寸,一旦无望就会穷凶极恶,走火入魔,坏了官场的规矩(潜规则),一旦触犯众怒,必身败名裂。

  3、对求官求名无望者求财,或商或贾,这对大多数连“学”都没有机会的人,要想过上好日子也只有从商一条路可以选择。但,毕竟传统社会的商业极不发达,而且做经商为贾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所以敢为商者人不在多,而且都是那些被生活逼到走投无路而且又不愿意流落江湖为盗为匪者,才坚定地开始经商之路。

  4、按传统的中国商人传统的思维路径,商而优则儒,“儒”当然还是为了名或官。名当然要官授,官当然更是非官不可授,也仅仅是名分而已,花钱捐的。商人也是迫不得已,为了生意,必须向官场靠拢,官商合流,以求得保护。传统的商人大都沿袭了这个路径,表现最典型的是晋商、徽商,而且他们本身做的都是官商生意。

  5、所以,中国商人始终没有逃脱儒家文化的控制和包围,对内则走向儒、从儒、亲儒之路,对外走的是一条向官、从官、亲官之路,内外依然是采取宗法体制的化身。问题是一切都有法度,如果在这条道路上走向极端,走向商而优则王、商而优则霸的极端,则必死无异。

  古代社会如此,现代社会也如此,现在虽说商人的地位和处境已经大为改善,但如果走向极端,也依然是死路一条。

  现实生活中有好些企业,在取得一些成就后就开始忘乎所以,对内把自己的企业当作一个国家来治理,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为所欲为、称王称霸;对外,四处求名,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用来买一些毫无价值虚名、虚职,到处张扬,好不威风。更有甚者,把在那些虚名、虚职光环的作用下,失去理智把在企业中为所欲为和称王称霸的劲头发扬光大,用来公然挑战政府和社会,其结果必定是死无葬身之地。

  四、儒、释、道三种文化的比较分析

  从关系的本质来看,儒、释、道三家文化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儒家文化面对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道家是面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佛教面对的则自己和自己的关系,通过悟透自己认识世界。

  2、从哲学的层面上分析,儒家文化以形而下为主而层次最低;道家属于以形而上和形而下皆备,故而居中;而佛教纯粹是形而上之文化,故属于最高。

  3、在现实生活中,儒家文化地位最高,在传统文化中处于君的位置,而道家和佛教仅处于臣的地位。

  4、发展历程来看,儒家文化盛极而衰,道家文化先主后辅、先强后弱,佛教文化则一直不温不火。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三种文化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文化阴阳性,形而下上之,形而上下之。这有点类似于书法中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2、同时也可以得出一个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结论,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性和功利性。如此就不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总把利益放在第一,权力、利益、名位总是人们潜在的第一追求。

  3、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霸权和在文化上的强势是一脉相承的,使得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成为了儒家文化的收容所和避难所。

  4、以等级和专制文化为其主要内核的儒家文化,追求的是行为上的划一、精神上的依附和意志上的控制,对社会作出一层又一层的等级划分,虽然方便管理,但是却又生产了的另一个副产品,就是人人都想做皇帝。因为只有做了皇帝才能掌握一切、控制一切,也才能彻底超脱做人下人的痛苦。

  以儒家文化主导的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人对人全面的控制,要控制人的行为,还要控制人的精神,更要控制人的意志。所以,对一个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来说,一旦功成名就后,很容易走向商而优则王、商而优则霸的极端。走向极端就是走向毁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高地,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死亡集中地带。

  三、成因的科学分析

  从儒家的经典教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发,有现实生活中似乎只能按着这样的路径前行,求权、求名、求财。有权者必求名求财,有名者必求权求财,有财者也必求名求权,求一就是求二也是求三的开始,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称王称霸。这是我们传统社会和文化为人们精心设计好的一个怪圈,既是一条现实的生存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死亡和毁灭之路,在这条道上一直走下去,结果注定是百分之百的毁灭。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笔者的恩师在其基础上加以发展,把人的基本需求归纳为:安全感、刺激感、被受感、重要感、成长感、贡献感,其中刺激感和成长是重要的补充。

  1、安全感(安定感),包括衣、食、住、行、性和基本满足以及环境的稳定和安定。

  2、刺激感(新鲜感),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需要神秘、惊奇、变化和冒险的感觉,无时无刻都在寻求新的刺激来满足自己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3、被爱感(归属感),人渴望能无条件得到别人特别的关心、爱护和照顾,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渴望被人特殊地照顾和爱护。

  4、重要感(社会感),人本能追求与众不同,渴望自己被别人关注、尊重、重视、肯定和赞赏,要有特殊感和唯一感,有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会不断地制造问题和麻烦;

  5、成长感(进步感),人渴望自己在不断进步中成长,并不断超越他人和自己。

  6、贡献感(实现感),渴望成为人人都需要的人,对社会、民族、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每一个人的终极追求。

  人的需求层次表

  层次类别特    征心态表现结果

  1

  安全感身体健康、环境安全、家庭安定、生活舒适、条件优越等正面开心快乐越来越优秀

  中立得过且过马马虎虎

  负面怨天尤人惹事生非

  2

  刺激感新鲜神秘、惊奇冒险、刺激好玩等正面勤学善问博学多才

  中立偷偷摸摸心在曹营心在汉

  负面不顾一切险象环生麻烦不断

  3

  被爱感热情的关心、细致的照顾、周到的呵护,有求必应、无微不至等正面感恩/付出因为出色所以可爱

  中立麻木/封闭理所当然

  负面背叛/伪装贪得无厌

  4

  重要感被人重视、与众不同、出类拔萃、数一数二等正面成绩作证自强不息

  中立宿命听天由命

  负面世道不公破坏、暴力、攻击

  5成长感目标清晰、方向明确,全力以赴、实现目标正面自我成长不断超越自我

  6贡献感无私奉献、创造价值,作出贡献、实现自我正面回归使命实现自我

  

  

  每一个扪心自问地对比一下,就知道自己人成长的过程中的和对给予别人满足有哪些了,在我们这一代人前还有吃不饱穿不暖的,但从近三十年来这种现象已经几乎没有了,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只愁吃得太多吃得太好了。但是,刺激感、被爱感、重要感至今是我们缺失和缺陷了。自古及今,中国人几乎自出生开始就被赶上一条追名逐利之路,无论是读书做官还是追求功名利禄,所以人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导致人越来越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人在童年时期被严格管束,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业上了,一切的享受似乎都是有条件的,很少有机会放纵一把,现在的孩子在草地打几个滚,都已经是很奢侈的享受了;中国人是最不善于表扬人的民族,总在用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态度要求他人,就是连自己的父母除了要求也都很少表扬自己的孩子。

  人似乎永远都生活在挫败和无价值感之中,当然也就感觉不到自己的成长和成就,一个严重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怎么可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对社会作出贡献。这不是哪个家庭和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么一种的缺陷和缺失状态中,

  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经世谋业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近似奴性的无价值感。一切都得在别人的控制和约束下去进行,否则一旦失去控制就会导致人的欲望的大暴发,搞得不可收拾。官做到一定时候就失去方向、权赚到一定时候也就失去了方向、有了一定的名以后也会失去方向,许多不可思议的事就这样发生了。

  四、自我解脱和超越之路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错了吗?没有错,问题是你从哪里开始的。很多人是把目标直接放在“治国、平天下”上了,而忽视了“正心、修身、齐家”上了。

  《大学》中也有这样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就是说要回归事物发展的规律,根据人一生的成长规律来安排好自己的一切。对此儒家说“知止”,道家讲“无为”,佛教讲“放下”,“知止”、“无为”、“放下”为了什么,为了正心,一切还是要从“正心”开始。

  所谓正心就是要从正见、正念、正行开始,心有所定,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知道自己一定要什么了,就会平静而不急躁,安心于自己的现状,然后对自己天时地利全面总结和系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知道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并选择做“止于至善”之大事。

  正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在处于迷茫和困惑中时,能停下来,从正心开始,全面地重新给自己定位,重新为自己找到人生和事业新的方向,才是正道。对此儒家、道家和佛教都给人们指出了心路,但不管走哪条路都要从大量的学习、系统的学习、快速地学习开始,全面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的使命和目标,并且全心全意、做好准备,全力以赴、充分发挥,并不断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创造出更有智慧和创造力的自我,活出最伟大的人生,作出最伟大的贡献。

  在此,我们借回答人类最古老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我不知道”。这是二千多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给出的答案,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生命原本没有意义,你我的生命对这个世界原本也毫无意义,重新定义过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

  五、天堂之路就在脚下

  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母体,我们不能选择文化正如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一样,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摆脱传统文化从行为到心灵的滋养、牵引和影响,我们也总是在瞎子摸象式的体验中认识世界及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因为没有人可以生而知之,所以我们总是在残缺和偏见中成长,这都无可厚非,成长的过程原本就是如此,没有别的更好的道路可以选择。

  但是,在人生有了一定的经历、经验、知识的积累后,尤其是在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磨难后,要知道立即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为什么?然后借智慧的力量、知识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借先人、前人、他人的肩膀爬到世界的最高处去看一看,然后就会明白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有多么的荒唐。明明在远行或上行,站在远处一看,原来辛苦了几十年、半辈子、一辈子原来我们还在离家门不远处,我们居然不知道自己和磨房中拉磨的驴一样,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在原地打转。然后在翻然悔悟中重新定义自己生命的意义,选择人生的使命和目标,义无反顾地向前走。

     

  这是人类放下过去、摆脱历史、创造未来的唯一的选择,也是进入心灵天堂唯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