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雨教授点评余秋雨的歪诗


评余秋雨的歪诗
 

北京方雨教授点评

   

【陈明远博客文摘版编者按】推荐这篇好文章,讨论“余秋雨现象”。

【陈明远按语】阿拉丁同学推荐此文,写了编者按。

    我需要说明的是,本人(以及如北京方雨教授等)的专业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跟余秋雨没有任何利害冲突;而且由于“隔行如隔山”本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并不知道什么余秋雨;因此,谁要再说什么“文人相轻”“红眼病”“靠批判名人来出名”之类的违反事实的污蔑性以及挑衅的辱骂话语,本人授权文摘版编辑自行酌情处理。

而且,本博客公开批评余秋雨,摆事实讲道理;本博客是群言堂,凡引录他人文章,文责自负,并不完全代表本人陈明远的观点。由于“余秋雨博客”几年来一贯大肆删除跟余秋雨意见不一致的评语,总计达几万条之多,如此行为,在博客历史上罕见。若以对等原则观之,本博客对于一切污蔑辱骂的容忍,宽宏大度,有目共睹。此博文重新发布。请予谅解。谢谢!

——————————————————————————————————

 

余秋雨的《望海楼新记》,被西方朔评点为“狗屁不通文章”,“堪称“五不”之文:不伦、不类、不通、不辨平仄、不学”。这个评价真是恰如其分。(见凯迪网络http://www.kdnet.net)。

 

    其中,西方朔指出:“正可谓”之下,带出其所自作“七言绝句”,实为“大师”之原形毕露,不仅格律全无,平仄一片混乱,第三句末尾竟用平声字“临”字结尾。而以此“诗”用为文章结语,此为说鼓儿词也,从古文章无此可笑之体。

    西方朔说的那首歪诗如下:

 

本为望海筑此楼,

岂料远近皆望楼;

风晨雨夕独登临,

         方知何处是泰州。(余秋雨)

 

   首先,这首歪诗第一、二句均用“楼”字结尾,犯了诗词(不仅是格律诗)的大忌。在格律诗中,全诗都要尽量避免重复,而韵脚一般连同音都要避免,更不要说同字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最早发表时有“金沙浪拍云崖暖”一句,一位老诗人建议他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以避免与另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浪”字重复,毛泽东欣然接受,可见用字重复是格律诗大忌)。 

    其次,全诗的平仄关系,简直是一塌糊涂,正如西方朔指出的,其中第三句“风晨雨夕独登临”,用了平声结尾,这是格律诗的大忌。

 

    再者,“此楼”、“本为”、“岂料”都极不雅训,我们注意到,日本人和韩国人学写的汉诗往往是这种格调。格律诗中,不用四字成语或俗语是不成文的规矩,而余秋雨的大作,“风晨雨夕”这样的俗语居然也入诗,可见他对诗词的语言特点根本不掌握。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极为幼稚,句子完全是拼凑出来的,别别扭扭,毫无意境。说实话,我真的没想到余秋雨的诗词功底如此低下,这样的歪诗简直是文化垃圾,还好意思写在留传后世的楼记中!

    这首歪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唐代张打油的那首著名的打油诗《雪》: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补记:在泰州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这篇文理不通的楼记终于被撤掉,应泰州市人民政府之邀,由范仲淹的第28代孙范敬宜重作楼记。)

   见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请继续点击 

 清明祭扫说良心!

清明 月夜

游子的迷魂

 

忧国忧民:谈人民币的奇特现象

宋美龄生平最辉煌的一页

宋氏家族掌门人——宋嘉树(耀如)传奇

我见过宋庆龄眼角含泪

 孙中山的正式译名 Sun Yat-sen 从何而来?

 

三一八惨案史料——北平的事情

忏悔、赎罪和良心、廉耻——历史真相比较研究

郑重推荐萧伯纳( Xiao Ruishan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