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央视新闻频道的[我的今日之最],话题是:"30年来你最难忘的一样美食".可那些特邀佳宾明星大腕,却把话题转向了30年前饿肚子的难忘经历,美食变成了"窝窝头""野菜""树皮",整个一忆苦思甜大会,令我回忆起30多年以前的一顿美食...
30年前,我的家乡附近有一所中学,有十几位老师.这些老师大多是"半边户",即夫妻中只有男的一人教书,女人在家种田.因为家里没有男劳力,女人挣的工分少,分的粮食老是不够半年吃,老人孩子怎么办?"一屋张口燕",怎么养活?
那时,教师的粮油供应是每月29斤粮外加四两油.由于油水少,而老师门大多饭量很大,一人一顿吃一斤米不在话下.但是老师们大多家大口渴呀,心里惦记着老人孩子,白米饭怎么狠心自个儿吃?于是不敢吃饱,想省着点拿回家去.于是学校食堂就野菜家菜一起煮着吃了.
再说油吧,一个月只有四两,还得省着拿回家去,饭菜里哪来的油水呢?没有油怎么办?通行的作法是用酱油代替.所以那时的饭菜老是黑呼呼的难以下咽.
其实农民就更难哪,虽然粮食也不够吃,但还得吃盐吧洗衣服吧?钱从哪儿来?于是就有了"黑市场",于是就要冒着风险到"黑市场"粜下锅米,换回食盐肥皂和布.
学校食堂的大师傅也难啦,酱油炒菜"耐锅"不说,菜也黑糊糊酸溜溜的,老师们意见可大了.
有一天,那师傅灵机一动,特地起了个大早到"黑市场"<赶黑市场的怕"白狗子"抓,天一亮集市就散了>买了一点菜子油...
这一顿饭吃得可香啦,过年似的.可谁能想到这件事竟闯下了大祸呢? 学校校长---那时叫什么已记清了---那个"马列主义老太太"也吃了,吃着吃着觉得不对劲,不同往常呵!她立刻把食堂师傅叫到办公室审问.证据确凿,师傅当然无可抵赖,只有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在学校办公室里,召开了批判大会.到会的有公社革委会的头头脑脑,有各个学校的负责人等.在狠批"私心一闪念",猛挖"资本主义"毒根之后,"马列主义老太太"带头宣誓说:"从此以后,我们宁吃社会主义的酱油,不吃资本主义的菜子油!"
后来因为那个师傅是个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资本主义的"毒根"就没办法挖下去了,只得开除了事,换了另一个"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做饭.
从此,食堂一切照旧,再也没人敢提吃菜油的事.于是,有人给学校食堂取了个时髦的别号,叫做酱菜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