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家的三种选择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4月01日 15:24 ; 共有9条点评
经济危机使得“国进民退”已成必然趋势,民营企业应对此有清醒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较为广泛的“国退民进”,在这一过程中,从个体户、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到民营企业,随着身份的不断升级,民营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各级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政策把握,使得民营企业几乎参与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在不断试错中取得了质的飞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国进民退”愈发显现,个中原因极为值得有识之士深入研究。
经济危机使得“国进民退”已成必然趋势,民营企业应对此有清醒认识。以30年时间所积累的民营企业财富数额巨大,依附于民营企业而生存的人口也具有相当规模,民营企业家在当前关键时期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相当沉重。实事求是地自我认识是辨明发展方向的基础。以中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人才、技术、品牌和资金的实力,已经无法与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展开有效竞争,这既是现在的实际情况,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所以,民营企业应该回避与国企竞争,以减少两类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无效浪费,至于这种回避有可能最终导致社会总效率下降和公平缺损等终极问题,应不是这一代民营企业家自然生命内能够得出答案的。而尽全力保持并增长已有私人财富和保障民营企业员工生存是当今民营企业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民营企业退出与国有企业竞争的领域,仍存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业服务、城市生活服务、一般性技术研发、普通日常消费品制造、文化娱乐创意产业等等。这些挣“辛苦钱”的行业也成就了沃尔玛、可口可乐、麦当劳、宜家和吉列。为什么非要和国企去争抢又快又大的“容易钱”呢?为什么非要满怀理想地去努力争当中国的花旗、高盛、埃克森、力拓、塔塔、辉瑞、索尼、丰田、沃达丰、微软和惠普呢?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伟大的目标交给中国央企和地方国企去实现呢?如果中国的民企和国企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兴趣”,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与外国企业展开殊死搏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人民币成为国际储蓄货币,上述那些伟大公司的位置必将分别归属于中国的民企和国企。一致对外,停止内战,共同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有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在退出与国企竞争的领域后,难以改变挣“容易钱”的习惯,更无法接受挣“辛苦钱”的现实,那么,政府早已为这批民营企业家安排好了继续分享“容易钱”增长的渠道---买股票。为了避免国企壮大后遭到各式非议,政府已经促使大部分央企上市,并正在积极推动海外国企回归和剩余国企上市。目的就是为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所有国民都能分享到“容易钱”和垄断的好处。
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部分人肯定会走向“辛苦钱”的道路,最终可能实现成为伟大企业的目标;一部分人将接受招安,退出江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食利阶层”的一员;余下“敢拼才会赢”的坚定分子是否能够战胜“战无不胜”的国企,就不得而知了。
三种人的三种命运,如何选择,就在当下。■
这话说给谁听呢?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