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源探析]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体会



现实中遇到的一些疑问:

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

对于这些疑问,应答是很简单的,但春风化雨却是很不容易的……



……

对于这些疑问,应答是很简单的,但春风化雨却是很不容易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理论根源



本节重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试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源,以明确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为此需要引经据典,以将其最真实的思想如实表达。

(一)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根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根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和成熟度的不同,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阶段。一个是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一个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后来列宁把这两阶段分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不正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论之源吗?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人学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人的表述,还有“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26页),“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52页),“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 9页),《资本论》手稿中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上 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 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7页)

1919年6月28日,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高度评价广大工人、党员自愿开展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认为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壮举,是人民首创精神的集中体现,所以“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

关于人本思想,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也有讲述:“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本节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谈起,试析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经济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以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的发现则“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正由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从而发现了科学社会主义。

19世纪中叶,马恩在科学总结人类实践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在科学总结和批判吸收人类思想史积极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一是揭示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考察物质生产及其内在矛盾,找到社会领域中物质关系的表现形式,阐明人们的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基础上,对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与精神生活过程即人们的社会存在与他们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说明;三是将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借用传统社会学的术语将其称为“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四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创造者;五是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根源追溯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并结合社会分工系统地考察阶级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世界观,是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的方法论;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教条和教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是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相反,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才能向前发展。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和俄国孟什维克等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阐述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形成了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向工人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堂召开。在会上,毛主席强调马列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他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到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为了使全党切实担当起自己的历史重任,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国际经验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研究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斗争,反对教条主义,废止洋八股,避免离开中国的特点抽象地空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提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对在中国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更生了最早的表述。所以,毛主席在回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时曾说:“中国党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会议。一次是1935年遵义会议,一次是1938年的六中全会。”“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看一看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著作,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本身就要求我们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实事求是,要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而不要教条主义,不要本本主义,不要经验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客观世界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根本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而它要想成功的指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革命与建设事业,还需要与各国各民族的现实情况相结合才能实现。所以说,要想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历史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应是党的第一使命,即在不同的阶段,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的完美对接,从而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当前,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发展。这些理论就是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马克思主义。但这并不是终结,实践是无限的,所以党的使命也是无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就是无限的。







结语



看到这里,我想开头所提到的有些人的头脑中的那些疑问应该可以不言自明了。当然理论上明白了,不等于思想上和情感也通明了,正如有些人虽然名份上积极的入了党,可是思想上真的入了党了吗?没有。这就是对立统一,这就是矛盾,直面矛盾,解决矛盾,这就是发展的本质……







附:

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





为了总结抗战以来的斗争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明确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召开。



一、总结了抗战以来的基本经验,强调党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会议完全赞同毛泽东对15个月抗战经验的总结。认为,自遵义会议特别是洛川会议以来,党中央执行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是马列主义的。针对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思想,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领导地位问题,强调了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的重要性。为了实现党对抗战的领导,会议确定:1.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不动摇。只要中日矛盾为主,这个方针就始终不能动摇。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们胜利的基本方针。2.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在统一战线中,就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否则,就不能实现党的领导。3.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根本不适合中国的情况。国民党的方针是限制我们发展,我们提出这个口号,只是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是完全不应该的。



二、论述了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强调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毛泽东在总结报告中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点是在战区和敌后,要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批判了那种把抗战的胜利寄托于国民党军队,寄托于在国民党统治下搞合法运动的错误。为了提高全党对抗日游击战争重要性的认识、毛泽东论述了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游击战争虽在战争全体上居于辅助地位,但实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而忽视游击战争,无疑是非常错误的。会议根据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情况和经验,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



三、提出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强调马列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在报告中专门讲了理论学习问题。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又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到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许多同志在发言中都讲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批评了洋八股和教条主义。



四、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强调了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要发挥模范作用。会议认为,为了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制定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联系,有独立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任人唯亲”干部路线,批评了在干部问题上宗派主义、自由主义。

全会由张闻天致开幕词。选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明、张闻天、项英、博古、康生、王稼祥、彭德怀、刘少奇、陈云12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李富春为大会秘书长。会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论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是其中第七部分)的政治报告;张闻天作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组织问题》的报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文件;周恩来作了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报告;朱德作了关于华北战场的报告;项英作了新四军工作报告;陈云作了青年工作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北方局工作的报告;邓小平作了《关于地方工作》的报告;各地区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地方工作报告。全会围绕着毛泽东的报告,对争取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党在抗日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军事战略方针问题;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毛泽东代表中央作了总结报告(《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是总结报告中的两部分)。11月6日,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重要文件。

会议强调了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要发挥模范作用。指出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只有“高度地发挥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才能动员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会议制定的关于党规党纪的一系列文件,分别规定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部工作的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针对王明在长江局工作期间,对抗中央、破坏党纪的行为,会议重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重申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



全会对王明的错误,只是作了局部的批评。王明在会上没有检讨错误和承认错误,并继续坚持其错误观点。为了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南方局和中原局,由周恩来任南方局书记,董必武任副书记;刘少奇任中原局书记。从而结束了王明对华中地区的错误领导,使党的正确路线得以贯彻执行。



六届六中全会,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了党中央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基本上克服了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并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在党的建设方面,它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六大和古田会议所提出的建党思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全会确认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为中共领导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明、张闻天、项英、博古、康生、王稼祥、彭德怀、刘少奇、陈云、关向应、张浩、杨尚昆、李富春、李维汉。还有党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区的领导干部邓小平、贺龙、彭真、曾山、吴玉章、张文彬、朱理治、黎玉、贾拓夫、林伯渠、冯文彬、林彪、罗瑞卿、滕代远、高岗、肖劲光、肖克、柯庆施、徐海东、程子华、谭政等共56人。这是党的六大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全会。

链接:    思海常啸       驿外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