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多年,常常听到、看到很多父母因不知该如何教育孩子。一方面是父母爱之愈深,痛之愈深,恨之愈切。另一方面是孩子因长年被父母长辈溺爱,小皇帝、小公主比比皆是,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使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
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小孩的诞生,的确给家庭带来了很多的欢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在“粉嘟嘟”的新生儿跟前,他们眼前那里是什么婴儿?分明是大将军、丞相、贵妃娘娘啊!要不就是李白、苏轼、李清照之类,必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足迹,或者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上写下浓重的一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421家庭”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中年妇女见面问孩子,不是问学习怎样?而是问是否追星?是否泡在网吧?是否学坏了?年龄再大些的老人则要为自己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孩子找对象而操心。
‘易子而教’其实很简单。我们都有孩子,按照一定的频率和规律,用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大家交换来教养对方的孩子。我的这种主张并非出于一时性起。记得小时候,每到暑期最盼望的事,莫过于跑到姑妈家去呆上1个多月。完全忘记作业、功课,跟一群新的小朋友上山打鸟,下河摸鱼,天上地下,无所不在。想想那段时间对我个人的身心成长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我们现在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如果有机会将之放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生活、锻炼。这种价值也将是巨大的。
湖南卫视曾经有个节目——《变形计》。故事中有个易子而教的典型案例:湖南长沙一位15岁的网瘾少年魏程,与青海农村勤劳俭朴的少年高占喜互换生活。仅7天的时间,由于环境变了,两人都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易子而教的故事出自《孟子·离娄上》。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已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孟子答道:“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孩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而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父亲就要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有的孩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古人想出了这样的办法:互相交换孩子进行教育。它蕴含着一条教子原则,即: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要让他们尽可能地离开父母,以脱离对父母的过度依赖。让孩子进早离开父母,可以防止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正确明智的爱,应体现在对他们的教育上,应如郑板桥所言,“爱之必以其道”。但由于亲情关系,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爱多于教,甚至爱而不教。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名为爱之,实则害之。让孩子进早离开父母,可以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于西方的自立教育,而是典型的恩爱教育,其最大特点是父母包办一切,造成孩子对家长强烈而持久的依赖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要做到易子而教其实也并非难事,你可以透过合适的途径与人交换孩子来教育,也可以经常有目的地让孩子到亲戚家小住。这样做,看似无情,实是有请有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出生到12岁的数年中,先是由母抚养,一岁时过继给婶婶,10岁前后又转又父亲、叔父抚养,颇多展转流离。应该说周总理一生中所表面出的性格和能力,与此段生活精力不无关系。
你也可以进早让孩子入托上学,并提倡孩子住校。这样做可以改变孩子在家庭中的“小太阳”地位,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注意思想和平等观念。需要指出的是,那种接送孩子的做法不宜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