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多名孤寒老翁死后多日无人知悉惨赴黄泉(原创)


广州多名孤寒老翁死后多日无人知悉惨赴黄泉

陈绪国

 

“孤寒”这个词语,广州方言称“吝啬”,而普通话则指孤独贫困、孤苦伶仃。孤寒老翁,就是孤苦伶仃的老翁。

广州市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平常所见所闻,是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端,是霓虹灯灿若星晨,是车水马龙人流如鲫,是宾馆酒楼食肆密如蛛网。也许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座沸腾的城市里,有一种人似乎与世隔绝,生老病死只有天知道。

前天,广州日报都市版又刊登一则消息,称在27日上午1030分,居住在南华东路太平中一巷的72岁独居老翁黄某,静静地死去多日,尸体散发恶臭,被邻居报警才得知消息。

居委会人员小张说,由于发现老翁尸体是在家中冲凉房,所以极有可能老人是在洗澡时不小心滑倒而死的。由于黄伯的户籍不在该社区,无法申请安装平安钟,不能实时救助。

类似黄伯这种孤寒老人“猝死”多日无从知晓的事例,广州市已经发现了多起。

20051026,广州番禺市桥一位63岁的退休老工人,死在民宅多日,也是当死尸腐臭以后被邻居发现才报警的。这位老伯从未娶亲,无妻无子,多年来一直孤独地住在老房子里。

2005117凌晨,荔湾湖公园北边靠近仁威庙牌坊的一排石凳子上,56岁的肺病老人梁绵成静静地死在那个透凉的地方。他9月份被批准办理了低保,每月能得到330元的救济金。他的家龙津西路256号已经变成了档口。他卖了房子后居无定所,也无后人。

20068569岁的陈伯孤寒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身亡后直至尸体高度腐烂发臭才被发觉,身上长满蛆虫。他住在东华西路兴仁里。这里往外走百米,就是喧嚣非凡的中华广场和流行前线。据大东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卓志丹介绍,陈伯曾当语文教师,曾作为知青下放到农村。返城后分配到原东山区环卫局清粪队工作。后来因为表现不好,被环卫队清退。他现在住的房子,是环卫队的宿舍兼存放工具的库房。虽然被清退,但陈伯一直住在这里。

最可怜的是,2005914,一名70岁的退休工程师谢洪均死后二年成了一堆白骨,后来才被外省的一个亲戚来穗探亲才发现。经过报纸报道以后,引起轰动。广州市有关部门决定拨巨款,给每位孤寒老人建平安钟。

银发广州、空巢老人、孤寒老翁问题,将是未来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截至2004年底,广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4%.除了配备平安钟、社区居委会垂直管理以外,还应当采取更多的得力措施。

三十年前,少先队(红小兵)、共青团(红卫兵)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团结互助,扶危济困,扶老携幼,这些人道主义、社会主义蔚然成风。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平安钟,居委会的建制也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密度,但效果显著。

显然是,光靠平安钟,光靠居委会这三四个干部,是难以应付人口众多的孤寒老人的。

2005年底,九三学社一份针对我省部分科研单位的128位离退休老人的问卷调查表明,离退休与在职人员的比例差不多达到1:1,退休人员中超过半数是高级科技人员。空巢家庭在退休人员中占到30%左右,离休人员中的比例更高达62.5%

广州多名孤寒老翁死后多日无人知悉,这一系列不幸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在建设和谐社区、幸福社区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努力反省,努力探索。应当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更健康,更长寿,更体面地去拜见马克思。

国家应当建立全国性的老年基金会,设立专项资金来资助这项老年光彩事业。各个组织,都应当责无旁贷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自觉地一如既往地行使这项义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优良传统将会发扬光大,将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大亮点。

 

字数:15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