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个小村庄


    1968年秋天,我们开原高中20多名同学,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乡到八宝公社新立屯大队。

   当时,这个村子很小,只有两个生产队、四五十户人家,二百来口人。村子前后两趟街,一抹的土坯稻草房。在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代,虽然乡亲们一年四季披星戴月地“抓革命,促生产”,可肥得流油的黑土地却吝啬得要命,一年到头能分到手百八十元现金就算上等户了。我记得,头一年我共分得现金20多元。

   贫穷和落后并没有吓倒我们,反而更激发了我们求知的欲望。虽然每天都累得腰酸腿痛,但每天晚上大家还要坚持看一会书。有的读政治、有的读历史、有的读名著、有的读科技……大家把在“破四旧”中珍藏起来的“禁书”互相交换着看。当时的感觉别提多痛快了,放松地躺在热乎乎的火炕上,兴致勃勃地拿起一本书,好像一下子到了另一个世界,浑身的疲劳和痛楚立刻就烟消云散了。

   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当时的中国大地,除了几个“样板戏”,便无文化艺术可言了。我们那个小村庄,除了每天听听大队广播站转播的“新闻”外,整个村子沉闷得毫无生气。于是,我们知青中几个擅长文艺的同学,就自动组织起一个文艺宣传队,并把村里能歌善舞的青年也吸收进来,自编自演了许多小节目。由于坚持了“业余、小型、多样、真实”的原则,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还多次被邀请到兄弟大队演出。

  由于文艺宣传队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给这个寂寞的小村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对农村的一些陋习,我们也毫不手软地进行了斗争。如每年的春夏之季,农民们大量地捕捉青蛙食用或喂鸡鸭。因此,我们就以黑板报、广播站为阵地,对大肆捕捉青蛙的歪风邪气展开了大批判。记得当时我写了一篇《坚决刹住抓蛤蟆风》的小评论,登在黑板报上,并在广播站反复广播。由于大队革委会的积极支持和全体知青的努力,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了保护青蛙的重要意义。我的那篇小评论也被县革委会宣传组作为经验在全县转发了。

  是的,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给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文化、带来了见识、带来了希望。所以,乡亲们把这些来自城里的知青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当知青们劳动归来懒得生火做饭时,大伯大叔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拉到家里去喝两盅;当青年点里谁有个头痛脑热时,大娘大婶们立刻把家里有限的一点白面和用来换咸盐火柴的鸡蛋,做成香喷喷的荷包蛋端到你面前……

  我的知青生活只有两年,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永难磨灭。在那个贫困的小村庄里,我流过汗,也流过泪;我快乐过,也痛苦过;有幸福的回忆,也有难忘的愧疚。在那天天绷着“阶级斗争”这根弦的年月里,在我担任大队公安的两个月里,我曾严厉地训斥过“四类分子”。他们中有沈阳来的下放户,有当地的地主、富农。他们都年长于我,是我的长辈。对于“四类分子”的子女,我也经常“掌握动向”,觉得很对不住他们。这虽不是我个人的错,但我至今仍感到深深的内疚。

  36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多少次在梦里回到了那个小村庄:一栋栋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一座座银光闪闪的塑料大棚,那村前的鱼塘碧波荡漾,那村东的稻田长势喜人……大伯大娘们虽都已年近古稀,但个个精神矍铄,同龄的兄弟姐妹们也都象城里的人们一样时尚新潮……我仿佛又听到了乡亲们看文艺宣传队演出时的开怀大笑,看到了分别时乡亲们难舍难离的动人情景……

  哦,我的憨厚的、朴实的、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我的短暂而难忘的第二故乡,请接受我虔诚的祝福,祝你的明天更美好,祝你的明天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