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旅游市场监测报告
摘 要
2007年中国GDP总值达到24.66万亿,同比增长11.4%。但2007年的中国经济将是这轮经济周期的顶点,在外部需求紧缩、通胀以及宏观调控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未来的经济增速将有所回落。
去年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增长22.6%。其中国内游收入7770.62亿,增长24.7%。国内游方面市场稳定增长,城镇居民出游支出提升,而农村人口出行人次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从国内旅游目的地来看,四川、海南等传统旅游胜地2007年均出现游客人次增速放缓。而以西藏为主的西部地区旅游市场增长显著,具备了成为另一旅游金矿的潜质。
国内传统旅行社的单一业务模式在2007年的发展更加艰难,向上游扩展,多元化是顺理成章,也是被迫之举。港中旅、中旅,华侨城、国旅这些国内巨人级旅游企业的合并合作也开始出现,标志中国旅游市场进入战国时代。各路诸侯纷纷合纵连横,抢占资源,企图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抢占制高点。
景区开发方面,各地政府的旅游意识已经充分觉醒,广泛招徕资金和提升管理技术、营销本地旅游资源,景区间的联盟营销的趋势也浮出水面,同时,大型旅游集团的身影也出现在景区资本运作中,景区资源将成为大型旅游集团未来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酒店行业长期供给缺口和短期需求缺口的特征开始明显。历经几年高速发展的经济酒店在2007年终于迎来“拐点”,也进入资源整合期。
总体来看,未来5年将是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未来中国旅游市场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 宏观环境分析
㈠ 次债危机和通胀令全球经济增长风险加剧
2007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两个不利因素,一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和持续恶化,另一个是通货膨胀加剧。
次债危机恶化引发美国信用严重萎缩,并导致消费下滑,最终可能导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2008年次债问题将继续恶化,这一过程将持续到2011年。美国的消费现在依然是全球经济的引擎,美国消费的衰退必然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去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出现。进入2008年以来这个势头依然在强化。纽约的原油价格在3月初已经突破109美元,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在2008年将继续保持。
㈡ 中国实际消费增速继续放缓将影响旅游市场
2007年,中国GDP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比2006年高0.7个百分点。但是隐忧已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胀加剧,二是外部需求紧缩。
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通胀在2007年开始明显,2008开始加剧。2007年CPI全年增长达到4.8%,到2008年2月再次骤升至8.7%。价格的上涨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的消费。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仅为12.5%,比2006年降低0.1个百分点。从目前的通胀形势看,2008年的实际消费增速将继续下滑。这使中国的旅游消费也受到影响,在今年春节期间很多人因物价上涨而取消旅游计划。
美国次债危机使得其消费下滑,从而使外部需求出现萎缩。实际上,中国2月份出口额共计873.7亿美元,同比增长仅6.5%,增幅较1月份26.7%的增幅有显著放缓。如果出口增速继续下滑,势必影响国内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收入,进而对消费增加进一步施加压力。
综合来看,锵锵资讯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下降至10%左右;2008年的消费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实际增速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大,将维持在12%左右。这对2008年的旅游市场增长构成一定宏观制约。
二、 整体旅游市场分析
200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GDP的比例为4.06%。我国的旅游市场已经站上一个高增长平台。“十五”期间国内旅游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1.4%,而同期GDP的年复合增长率则为9.2%。“十一五”期间,这样的势头有望继续保持。
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到2015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可达2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左右,游客总量将达30亿人次左右。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将达2万亿元,占服务业的11%,占GDP的4.8%。
而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及其战略合作伙伴埃森哲发布的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年中国旅游及旅行业预计将产生约4万亿人民币(合5920亿美元)的收入,成全球第二大旅游及旅行业经济体,未来十年该收入还将增长近4倍,达到15万亿人民币(合24654亿美元)。同时,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一期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中国在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62,比上次排名跃升了9位。在自然和文化资源方面得分居第13,但旅游政策法规方面位列第107。
未来5年将是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旅游企业建立市场地位的关键时期。
㈠ 国内游
1) 2007年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
06、07年国内游基本情况对比
|
总人次数(亿人次) |
总花费(亿元) |
人均花费(元) |
||||||
|
06年 |
07年 |
同比增 |
06年 |
07年 |
同比增 |
06年 |
07年 |
同比增 |
全国合计 |
13.94 |
16.10 |
15.5% |
6229.74 |
7770.62 |
24.7% |
446.9 |
482.6 |
8% |
城镇居民 |
5.76 |
6.12 |
6.3% |
4414.74 |
5550.39 |
25.7% |
766.4 |
906.9 |
18.3% |
一季度 |
1.38 |
1.61 |
16.7% |
976.63 |
1357.94 |
39% |
707.7 |
846.0 |
19.5 |
二季度 |
1.41 |
1.55 |
9.9% |
1040.43 |
1349.28 |
29.7% |
737.9 |
871.3 |
18% |
三季度 |
1.39 |
1.38 |
-0.7% |
1253.77 |
1346.04 |
7.4% |
902.0 |
973.7 |
7.9% |
四季度 |
1.58 |
1.58 |
0% |
1143.91 |
1497.13 |
30.9% |
724.0 |
948.3 |
31% |
农村居民 |
8.18 |
9.98 |
22% |
1815.00 |
2220.23 |
22.3% |
221.9 |
222.5 |
0.3% |
(表一)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整理和测算
2007年国内旅游继续呈现高速增长趋势,旅游人数超过16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5%;销售收入达到777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5%,扣除物价因素增长可能降低至20%以下;人均消费482.67元,同比增长8%,不过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在2%左右,上升幅度不大。
根据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1951年的美国和1970年的日本),个人消费开始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表现为个人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增长。中国的人均GDP已经在2006年超过了2000美元。作为消费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旅游消费已经跃上一个高增长平台,未来10年,有望维持年均不低于10%的高增长。
2) 城镇居民出游消费能力提升,农村旅游人数增长显著
对比表一中06和07年的数据,有两个结构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出游人次增长主要由农村所贡献。尽管去年总出游人次高达15.5%,但是城镇居民出游人次仅增长6.3%,相对06年的16%出现明显下降。在第四季度出现零增长,第三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农村增长却高达22%,2006年仅为14%;二是在人均花费增长上,农村居民出现停滞。城镇居民为18.3%,而农村居民仅为0.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为负。
这可能说明中国的旅游市场已经跨入一个新时期。一方面,城镇的出游人次增长已经面临瓶颈,以后城镇旅游市场的增长将更多依赖于消费生机;另一方面,农村旅游市场的增长将更多依赖于人次的增长,人均花费将继续维持低水平。
3) 向休闲游升级表现明显
按照旅游行业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呈现观光(人均GDP1000美元)——休闲(人均GDP2000美元)——度假(人均GDP3000美元)渐次升级的模式。2006年中国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2007年则接近2500美元。按这一规律,中国的旅游正处于从观光到休闲的升级过程中。数据也支撑这一结论。以四川为例,去年国庆订票统计数据显示,成都民航市场一改过去高峰集中的特点。其中团体旅游有降温趋势,“自由行”正成为更多消费者选择的一种方式。国航售出的机票中,团体票在旅游客源中的比重从过去的50%~60%下降到40%,自助游比例则上升至60%。携程此次黄金周成都地区的出游人数为去年的175%,这一数字远高于行业的增长,这充分说明自由行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4) 呈现明显的西进趋势
收入增幅超过50%的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西藏旅游总收入增长73.3%,新疆国内游总收入增长130%。四川、西藏等地的旅游市场活跃,充分表明西部旅游市场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旅游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目前半数以上西部省区市的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贵州省达17.1%,云南达12.5%,四川达11.6%陕西达9.6%,西部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从1999年至2006年,西部12个省区市旅游总收入从1656亿元增长到3608亿元,增长118%,高于同期12个省区市GDP增长率3.2个百分点。
5) 主要旅游省份旅游市场情况
四川: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217.3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旅游总收入增长24.3%;接待国内游客18569.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79.90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0%和24.3%;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同期GDP的11.6%。
西藏: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将达到4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比去年增加1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8亿元,比上年增长73.3%,占自治区今年GDP的14%左右。
西藏国内游的高增长主要归功于青藏铁路的开通。但是,政治问题激化可能对2008年的增长形成严重制约。
海南: 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5%和21.2%。2007年,海南接待俄罗斯度假游客达15.11万人次,同比增长76.6%,三年增长超14倍,海南已成中国接待俄罗斯度假游客最主要的目的地。整个欧洲市场增长54.84%。
安徽:国内旅游增长强劲2007年国内旅游增长强劲,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848.95万人次,同比增长27.45%,其中过夜游游客6248.16万人次,同比增长25.0%,一日游游客1600.80万人次,同比增长37.9%;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43.68亿元,同比增长40.3%,其中过夜游收入489.67亿元,同比增长36.3%,一日游收入54.01亿元,同比增长91.1%。
07年十大国内游省市情况
名次 |
省/市 |
国内游收入 |
国内游人次 |
||
|
|
07年(元) |
同比增长 |
07年数量 |
同比增长 |
1 |
江苏 |
2826.90亿 |
24.7% |
2.32亿 |
16.4% |
2 |
浙江 |
1820亿 |
19.7% |
1.91亿 |
18.6% |
3 |
广东 |
1805亿 |
15.6% |
1.29亿 |
19.4% |
4 |
北京 |
1754亿 |
18.3% |
1.43亿 |
8.3% |
5 |
山东 |
1550.8亿 |
27.6% |
2.03亿 |
21.2% |
6 |
河南 |
1326.8亿 |
24.3% |
1.7亿 |
23.4% |
7 |
四川 |
1179.90 |
24.3% |
1.86亿 |
12.0% |
8 |
福建 |
838.17亿 |
20.9% |
8041.12万 |
18.6% |
9 |
湖南 |
681.54亿 |
23.8% |
1.07亿 |
27.5% |
10 |
天津 |
680亿 |
13.8% |
6018万 |
9.8% |
(表二)据各地旅游局数据整理
与全国对比,作为全国传统旅游胜地的四川和海南07年国内游人次增速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四川,仅为12%。目前的数据尚不能支持这是一个未来趋势。四川05、06年的国内游客增速分别为15%和25.95%。但这一现象值得注意,如果种现象不是偶然,而是一种趋势的话。可能的解释就是,传统旅游胜的旅游市场增长正在遭遇一个瓶颈期。
㈡ 入境游
2007年入境游旅游人数达1.31亿人次,同比增长5.55%,其中外国人2610.97万人次,增长17.56%;亚洲的日本、韩国仍然是入境的主体,占总入境人数的三分之一,而非洲来华旅游人数增长显著,达到30%。从旅游目的来看,观光旅游是入境的主要目的。占总体入境人数的50%。
从入境客源上看,亚洲仍占绝对优势,约占1600万人次,从增长情况看,非洲增长最快,高达29%,欧洲次之,达到18%,再次美洲,为13%。但由于非洲基数相对太小,短期内,对整体市场贡献有限。而欧美、尤其是欧洲市场的增长,将在未来改变入境游市场构成,在入境游总人次中的比例会上升。旅游企业对欧美市场的营销力度也应相对加强。
2007年内地居民出入境人次首超8000万,出境旅游达4095万人次,增长18.6%。我国将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
2、目的地分布格局将出现“欧美化”
香港是内地居民出境首选地区。我国内地居民出境前往国家(地区)最多的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泰国等。
欧美的出境旅游将呈现出急剧增长趋势。随着中美旅游备忘录的签署以及与欧洲的经贸往来日趋紧密,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目的地的出境游人数将会急剧增长。
3、高端化、深度游趋势明显
2007年的出境游呈现高端化、深度化特征。广州2007年国庆出境游客人中有近四成选择了高端游产品,其中海岛游、深度游等高端线路产品最受欢迎。广之旅有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十一”期间七成游客都是选择一国或两国深度游,而且深度游的范围更广,从以往的欧洲、澳洲游延伸到美非、东南亚、日本、泰国等。如以往非洲游中较受欢迎的“埃及+杜拜”、“埃及+土耳其”的两国联游产品,今年被最“抢手”的“土耳其(特洛伊、棉花堡)8天游”取而代之。出境游的高端化、深度化的趋势在未来将继续强化。
4、细分市场板块占领格局逐渐明朗
经过几年的市场演化,出境游市场的批发商已经逐渐自然分野出来,欧游线是凯撒、众信;东南亚线是北京捷达、海洋国旅、上海东方中旅、广州和平国旅;澳洲线是国旅总社、广东中旅等,“批发—零售”的垂直分工体系也日趋明朗,对于中小旅行社而言,机票、签证、领队是出境游环节中最大的“瓶颈”,所以国际机票采购能力与送签资格的限制使得大旅行社具备了成为出境游批发商的条件,但批发商要面对拖欠团款的交易风险,北京国中青老牌大社靠门店零售市场优势明显,由于批发零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运营体系,对资源配置、团队素质、赢利模式、品牌规划、营销重点、财务运作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使得聚焦目的地专线年轻的专业旅行社能异军突起跻身批发商的行列并站稳了脚跟。
三、 旅游政策\法规分析
2007年及2008年前两个月期间,有4条政策法规值得重点关注,可能会对未来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
㈠ 黄金周假日拆分以及带薪休假改变旅游业界规则
从08年起五一黄金周将被拆分,新增加了3个传统节日。黄金周的拆分使原本一直处于边缘业务的短线周边游迅速攀升至旅游市场的重要位置,春节及十一两个黄金周长假的长线旅游市场将继续看涨,休闲旅游市场或将随带薪休假的逐步推行而快速成长。
峨眉山新春祈福三日游、清明相思三日游、五一健身三日游、端午怀旧三日游、中秋团圆三日游等。日前,在成都的多家旅行社门开始这样的旅游线路宣传海报。这是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旅游景区中率先打造的“中国首个生态文化型带薪休假基地”的内容。
㈡ 进一步开放出境游目的地刺激市场
美国达成中国公民赴美旅游谅解备忘录,敲定首批台湾游组团旅行社等拓展对台旅游的一系列相关举措,极大的刺激了出境旅游市场,同时目的地增加所带来的双向性效应,也将使国内旅游市场受益。
㈢ 国家旅游局拟修订《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修订中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拟降低旅行社的准入门槛、修改外商投资旅行社的特别规定,取消外商投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对外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实行国民待遇。《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将明确禁止上团费,导游需要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必须支付给导游相应的工资。相关条例的修订,将增加部分中小旅行社的生存压力,变相地对大中型旅行社扩张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快旅游业的市场化步伐,有利于旅游企业打破行政地域限制走向联合、重组,使我国旅游业走上大旅游、大市场、大企业的道路。
㈣ “大部制” 将促进我国运输实力提升
四、 旅游产业板块分析
㈠ 旅游集团/旅行社
1. 2007年旅游集团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1) 传统旅行社面临生存困境
从几家主要的旅游集团的上市报表分析,带来增长的主要是酒店、会展、景区等业务,而非传统的旅游服务。如首旅集团酒店、景区在保持高毛利率(高于85%)的情况下,收入增长分别为42.46%和36.71%,旅游服务毛利仅为5.69%,收入增长21.20%的同时成本也激增20.59%。同时,传统旅行社发布的市场调查也显示,不跟团出游的游客比例大幅上升,旅行社的出团量,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如业界较为看好的国庆黄金周期间,广州的旅行社接待总人数和接团、组团总数分别为15.64万人次和4784个,同比分别下降35.29%和31.84%。旅行社组团业务生存空间被压缩。
2) 大型旅游集团浮出水面,业务趋于多元化
港中旅与中旅的合并产生中国规模最大的旅游企业,国旅也有与华侨城合并旅游业务的意向。从长远来看,强强联合将形成以大型旅游集团为龙头占据主要旅游市场,小型旅游企业占领细分市场的产业结构。大型旅游集团开始向上游产业链介入,投融资力度加大,如对酒店、景区加大合作力度乃至进行合作经营开发等;如国旅集团投入1.35亿与庐山进行合作开发、中青旅出资3.55亿元,增资桐乡市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持有其60%股权等;业务的多元化使旅游集团掌控资源和规避风险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3) 国外旅游巨头开始抢滩中国
随着外资旅游分支机构限制的放宽,外资旅行社逐步在中国拓展市场。从外资旅行社市场选择来看,其多是利用成熟的管理体系进入利润率较高的商旅服务和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如Expeida借助其ECT旅行管理公司,通过E龙的网络在中国开展商旅业务,JTB集团统一的管理机构佳天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增强旗下11家旅行社市场开拓调控能力等,从而避免与内资旅行社构成直接竞争,并在具有巨大潜力的高端市场占据先发优势。
2. 双百强旅行社07年度发展情况
从06年旅行社情况来看,双百强旅行社旅游业务收入约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收入的37.49%,07年国内社排名靠前的旅行社情况如下:
07年国内社百强前十强情况
排序 |
单位 |
06收入(亿元) |
06人数(万人次) |
07年收入(亿元) |
07人数(万人次) |
1 |
春秋国旅 |
53.56 |
350 |
64.272 |
420 |
2 |
上航假期 |
15 |
90 |
18 |
108 |
3 |
江苏水乡周庄旅游 |
6 |
60 |
7.2 |
72 |
4 |
江阴华西旅行社 |
5 |
50 |
6 |
60 |
5 |
常州国旅 |
3 |
27 |
3.6 |
32.4 |
6 |
上海旅行社有限公司 |
1.8 |
18 |
2.16 |
21.6 |
7 |
南京大华旅游有限公司 |
1.2 |
15 |
1.44 |
18 |
8 |
乐清市雁荡山仙乐旅游社 |
1.2 |
15 |
1.44 |
18 |
9 |
海口民间旅行社有限公司 |
1.1 |
12 |
1.32 |
14.4 |
10 |
上海大众旅游公司 |
0.9 |
10 |
1.08 |
12 |
(表四)锵锵资讯收集整理(部分数字为预测)
07年国际社百强前十强情况
排序 |
单位 |
06年收入(亿元) |
06年人数(万人) |
07年收入(亿元) |
07年人数(万人次) |
1 |
国旅总社 |
49.13 |
205 |
58 |
246 |
2 |
中青旅 |
28.66 |
102 |
45.3 |
133 |
3 |
康辉 |
22.93 |
81.61 |
27 |
97.93 |
4 |
中信国旅 |
20.64 |
73.45 |
24 |
88.14 |
5 |
中旅总社 |
18.58 |
66.12 |
22 |
79.34 |
6 |
锦江国旅 |
17.3 |
61.63 |
20.76 |
73.9 |
7 |
港中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12.7 |
45.42 |
15.24 |
54.5 |
8 |
上海国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11 |
40 |
13.2 |
48 |
9 |
广东省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
10 |
35 |
12 |
42 |
10 |
交通新纪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10 |
29 |
12 |
34.8 |
(表五)锵锵资讯收集
07年宏观经济环境景气,人们出游欲望相对提高,对旅行社来说是丰收的一年。但进入08年先是遭受风雪袭击,又遭全球性通胀冲击,旅游者消费欲望预计将大幅调低,部分旅行社业务增长预计将放缓。
3. 2007年大型旅游集团主要动态
1) 港中旅
与中旅合为一家产生业界航母
中国中旅正式并入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合并之后,将产生中国规模最大的旅游企业,港中旅能充分发挥双方旅游业务的互补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与南航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港中旅集团公司与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按照协议规定,双方将在酒店、票务与航空客运、物流等业务领域及客户与市场资源分享等方面展开密切而广泛的合作。
在深圳开发高端旅游服务区
港中旅与深圳龙岗区签订高端旅游业开发协议中,包括7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海上活动中心和高级生态景观住宅等项目,力图将其建设成中国最高档次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签署的合作协议折射出大型旅游集团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看好。
2) 中青旅
增资乌镇景区开发业务
中青旅三季度增资控股桐乡市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达到60%。在运营情况良好的情况下一再增资景点开发业务,说明其对该项业务前景看好,很有可能因乌镇开发成功而加大景点开发业务的投资力度。
2.36亿元投向高标经济型酒店业务
主要是通过高标经济型酒店定向增发募集资金进行投资,并斥资1.5亿元投向庐山景区酒店业务,中青旅的利用资金充沛之时一再“增重”,业务更趋多元。
回购遨游60%股权,改版遨游
07年,中青旅斥资1830万元回购了遨游60%的股权,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改版;在合作外资急于撤退之时接盘遨游,显示中青旅对在线旅游业的前景仍然看好。
3) 国旅
1.35亿元投向庐山,介入景区开发业务
国旅集团向庐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资1.35亿元。同时,庐山将庐山旅游总公司的美庐、云中宾馆等优质企业划归旅游发展公司管理。庐山依靠国旅的投资打造上市融资平台,争取尽快完成上市准备工作。
与华侨城展开深入战略合作
合作在资本、市场、人才等5个方面展开,显然是奔着合并去的。
4) 春秋
机队规模扩大,启用三亚新基地
春秋航空于2月连续引进2架全新的空客320客机,07年共引入4架全新空客320,将其机队规模扩充为8架。同时,春秋航空的“第二基地”三亚也正式启用,开通三亚至杭州、天津、武汉、西安、重庆的航线。
谋划海外上市融资
春秋航空公司董事长王正华表示,公司拟最早2009年寻求海外上市,融资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为其持续扩编的机队融资。
积极开拓境外市场
春秋国旅在泰国普吉成立分社并举办了普吉产品推介会,主打高端休闲旅游线路。同时,春秋国旅对日合作升温,据透露春秋旅游的一批对日旅游合作项目正在洽谈中。从以上可以看出,春秋国旅在坐稳国内旅游头把交椅的情况下,利用总部客源地优势积极开拓境外旅游市场,以期在增长迅速的出境游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㈡ 在线旅游
1、2007年健康增长
2007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市场保持健康增长,市场规模达到22.5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65.4%。受奥运会以及与更多目的地旅游市场开放等因素的推动,预计2008年该市场规模将达38.4亿元,增长率达70.7%。预计2009年将达54.5亿元。
2007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市场保持健康增长,市场规模达到22.5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65.4%。受奥运会以及与更多目的地旅游市场开放等因素的推动,预计2008年该市场规模将达38.4亿元,增长率达70.7%。预计2009年将达54.5亿元。
2、主要企业业绩
传统的3类旅游网站:携程、Elong等传统在线预定;去哪儿、酷讯等搜索网站;芒果网等旅行社在线销售网站等在07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同时新兴的以悠哉网、搜团网等为代表的目的地模糊搜索网站以及太美等以社区为核心的网站开始崭露头角。
国内外主要在线旅游网站情况一览
|
营收情况 |
主要业务发展情况 |
重大活动 |
携程 |
全年营业收入1.76亿美元,净利为5500万美元 |
酒店业务同比增长42%,机票业务同比增长72%,度假产品同比增长71% |
携程推出租车业务;乐天抛售所持所有携程股票 |
E龙 |
全年营业收入3.038亿人民币,亏损1400万元 |
酒店业务增长15%,机票业务增长50% |
停止度假产品、更换CEO |
expedia |
全年营业收入61.9亿美元,净利润2.959亿美元 |
酒店同比增长19%,机票同比下降2%,度假产品同比增长了7%,其他产品和服务增长38%。 |
Expedia商务旅行(ECT)进入中国市场 |
Pricrline |
全年营业收入48亿美元,净利润1.57亿美元 |
2007年的总预订量同比增长45.5% |
收购亚洲酒店预订网站Agoda.com,并开发了团队酒店预订功能 |
(表六)锵锵资讯根据资料整理
通过国内外在线旅游企业龙头的对比可以看出,国内在线旅游企业在规模、收入上远逊于国外行业巨头;同时,业务模式单一,业绩增长主要是由传统的机票+酒店预订业务带动,没有真正意义上能产生利润爆发点的业务;而国外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高附加值的度假产品和周边产业上。
3、未来趋势
在线旅游市场前景看好,但由于资源方的不确定因素,携程等模式风险大。要在在线旅游市场立足,一是要尽快培育业务规模、品牌效应,同时要找准切入点,从功能、产品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
随着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多,单纯的预订或社区等功能性网站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在线旅游市场未来的领先者要既能掌控资源同时又能提供丰富的功能满足旅游者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㈢ 酒店
酒店继续保持景气,经济型酒店规模增长91%。07年,北京、上海、深圳酒店业高位震荡,基本维持06年的景气度,二线地区REVPAR显著提升3-8个百分点;经济型酒店07年客房数量增长91%,占住宿业市场约8%,发展空间依然巨大;经济型酒店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三强客房占有率由06年的38.4%提高至42.5%。
由于中国旅游市场将长期处于一个高增长平台上,这将为酒店业提高长期的需求支撑。从长期看,酒店业是存在供给缺口。但是,在短期看,由于前期的投资力度过大,需求存在缺口的压力开始显现。
1、星级酒店
1) 星级酒店阵容扩大,管理标准出现新变化
2007年,五星级饭店数量增长迅猛,全年新评定五星级饭店65家,比去年增长30家。截至目前,星级饭店总数近1.4万家。
在管理标准上,出现新变化。一个是标准提升:在五星级之上增设“白金五星级”,北京中国大饭店、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广州花园酒店三家饭店07年8月被正式批准为“白金五星级饭店”;另一个是摘星事件:深圳景轩酒店近日被取消五星级旅游饭店资格,成为国内首家被“摘星”的五星级酒店。此事在国内酒店行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也是行业开始对现行的酒店管理制度、星评制度进行反思的有力佐证。
同时,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于2007年发布了《中国饭店行业服务礼仪规范(试行)》以及正在起草的《经济型饭店经营规范》,同时将《中国会议饭店建设与运营指南》列上日程。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将加强酒店管理力度的举措表露无遗。
2) 上海星级酒店短期过剩明显
根据上海市旅委初步统计,截止07年末全市星级酒店320家,较06年末上升3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2家,较06年末上升6家。07年全市平均房价577元,较上年上升11元,但平均入住率下降2.9个百分点;五/四星级酒店平均房价1336元/648元,较上年下降71元/10元,平均入住率68.4%/63.5%,下降4.4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目前的统计数据没有包含未评星级但房价达到高星级标准的酒店式公寓等,考虑这部分酒店预计上海高星级酒店将达110家,其中07年新开业数在8-10家,增幅10-15%。自05年开始上海高星级酒店的供给明显增长,年新增供给远快于需求的增长,07年这种供给的连续快速增长得到较明显的反映。07年上海五/四星级的REVPAR分别较上年下降10.7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
高星级酒店的主要客源是商务客和入境游团队,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上海的商务活动更趋频繁。预计商务市场需求将从13-15%逐步提高至15-20%,至2010年达到峰值。目前官方预计有近7000万人次在半年时间内参观世博会,是07年上海接待的国内游和入境游总人次的64%。即使保持目前较快的发展速度,届时上海宾馆床位仍将面临近20万的缺口。
2、经济酒店
1) 历经2007的疯狂之后,经济酒店将步入资源整合期
2007年,经济型酒店是酒店行业最热的主题,其在7年的增长情况如下:
(图四)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整理
进入2008年经济酒店的热度骤然下降。2008年3月初,如家公布的财报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82.9%至3.276亿元人民币。但却净亏损1520万元人民币,包括460万元人民币的股票补偿费用、241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兑换亏损和1320万元人民币的并购七斗星商旅酒店影响相关的资金在内。尽管有客观原因存在,如家的亏损依然给给经济酒店波了一盆冷水。
据最近出版的《2007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透露,2006年国内经济型酒店首次出现“双跌”现象,2007年该类酒店经营状况继续下滑,更有不少位于市郊的小型经济型酒店急于“抛盘”。据初步统计,近期此类酒店的平均门市价下降119元、平均出租率下降7%。甚至有分析者开始认为,国内经济型酒店发展可能步入衰退期。
总体来看,2008年将是经济型连锁酒店市场的分水岭。优秀的公司将保持快速发展,好的公司将会继续扩张,做得不好的企业已经开始有压力,可能选择退出。但这并这并不能改变经济酒店继续高增长的趋势。
2) 品牌细分并购联合成经济酒店行业趋势
品牌的细分和并购联合将成为07-08年的经济型酒店的主要特点。继格林豪泰宣布转型商旅服务商并多品牌发展后,汉庭酒店连锁宣布正式更名为汉庭酒店集团,今后实行多品牌策略,2008年内将新推每夜百元以内价格的“汉庭客栈”。锦江之星谋划08年推出高低两个新的细分品牌。而如家则并购了7斗星。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这样的并购重组将更加激烈。
3、2007年酒店领域重大事件
(1)黑石收购希尔顿 希尔顿酒店集团7月与黑石集团旗下的地产及企业私募基金达成协议,以近260亿美元的价格将公司出售给黑石集团。收购希尔顿是黑石集团为进军酒店业而采取的一系列大动作中的最新一例,希尔顿将被并入黑石的酒店和度假村业务中。
(2)中国邮政集团加快剥离百亿酒店资产 中国邮政集团3月向业界展示了公司主辅分离改革的力度,宣布把旗下30家分布全国17个省(市、区)的星级酒店集中在上海产权交易所挂牌,由此打响中央企业饭店业辅业剥离改革的第一炮。11月第二批挂牌60家意向挂牌酒店阵容豪华,包括分布在全国24个省的56个地区的四星级及以上酒店5家、三星级的12家、二星级及以下的43家。主要收购方为香港卓越金融和锦江集团
(3)如家发行11.1亿人民币可转换债券。此次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未来更多新酒店的投资建设和对潜在目标的收购,以帮助公司尽快完成在三到四年内将酒店数量增至1000家的目标。
(4)国际投行注资7天 国际知名金融投资机构美林集团、德意志银行和华平基金等投资者,联手向7天巨额投资9500万美元。
㈣ 目的地
1、景区景点开发力度加大
各地政府07年都纷纷加大对景区景点的开发力度,如湖北省已启动旅游项目达4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山东省上半年在统旅游项目306个,规划总投资额1125亿元,安徽省上半年在建旅游项目555个,总投资额达754.55亿元。巨额的开发费用投入,折射出旅游行业中的“热钱”已经向具有高回报值的景点开发业务流动。
2、联盟营销形式倍受青睐
07年,景区与景区、景区与城市间的联盟营销形式成为一大特征。成都、峨眉山和九寨沟三大龙头旅游目的地率先成立旅游目的地联盟,随着这种模式的发展前景看好,“川北旅游协作区联盟”、“北部湾经济区‘4+
3、景区涨价成趋势
目前国内不少景区都在酝酿着涨价。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3月8日发布公告,黄山风景区索道价格从4月1日起调整,由原旺季65元/人次、淡季55元每人次调整为旺季80元/人次、淡季65元/人次。九华山正准备将门票价格从140元/人提高至200元/人。目前该价格已举行过听证会,公示期满后将公布调价时间。有旅行社还接到了江西春游景区门票集体涨价的通知,涨价涉及庐山、婺源等10余个景区,最高涨幅达到60%。据悉,有旅行社已经接到了部分景区门票涨价的通知。在CPI高涨,以及需求拉动下,景区价格上涨将成趋势。
㈤ 交通运输
1、航空
2007年,全国各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3875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8%。全国各地区旅客吞吐量分布情况:华北地区17.1%,东北地区5.6%,华东地区30.3%,中南地区25.5%,西南地区15.1%,西北地区6.3%。
2007,航空领域的重大事件:民航总局出台支线航空补贴政策在政策层面支持中西部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航路开发;京沪空中快线建立,实现了在京沪间两大商务城市中的便捷穿梭;《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出台。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总数将达到244个,新增机场97个(以2006年为基数),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区域机场群。
2、铁路
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13.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增长8.0%;其中直通旅客发送量5.3亿人,比上年增加0.5亿人,增长10.4%,占旅客总发送量比重为38.9%。完成旅客周转量7216.3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594.19亿人公里,增长9.0%。自
2007年,铁路中长距离运输优势进一步发挥,200公里以上的旅客运输比重由上年的58.4%增加到59.2%,提高0.8个百分点;由于长距离和中长距离客流比重的增加,旅客平均行程比上年延长5公里,增长0.9%,全国铁路旅客平均行程达到532公里。
五、 2008年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一)在高增长平台上,2008年增速可能有所放缓
相对2007年,2008年的国内游增长存在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是奥运的影响,而不利因素主要是宏观风险以及春节期间雪灾的影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至
所以我们认为,2008年国内游人次增长速度将会和2007年持平或略有下降,维持在15%左右;国内游收入将增速将超过25%,不过扣除物价因素将继续维持20%以下。
2008国内旅游发展趋势预测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07年同比增长% |
08年预计增长% |
人次(亿) |
12.12 |
13.94 |
16.1 |
15.50% |
15% |
收入 |
5285.86 |
6229.74 |
7771 |
24.70% |
25% |
人均收入 |
436.12 |
446.90 |
482.67 |
8% |
10% |
(二)旅游集团竞争继续产业链化
传统旅行社的单一业务模式在2007年的发展更加艰难,向上游扩展,多元化是顺理成章,也是被迫之举。港中旅、中旅,华侨城、国旅这些国内巨人级旅游企业的合并合作也开始出现,中国旅游市场进入战国时代。各路诸侯纷纷合纵连横,抢占资源,企图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抢占制高点,未来旅游企业间的竞争将遍布整个旅游产业链。中国旅游业将进入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期,行业龙头对资源掌控的期望值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景区竞争继续区域化、区位化
景区开发方面,各地政府的旅游意识已经充分觉醒,都奔命于招徕资金和管理技术、营销本地旅游资源,景区间的联盟营销的趋势也浮出水面,同时,大型旅游集团的身影也出现在景区资本运作中,可以判断,景区资源将成为大型旅游集团未来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四)酒店市场分化重组的力度将更激烈
酒店方面,长期需求大于供给和短期供给大于需求同时并存。无论是五星酒店,还是经济酒店,2008年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都会更加明显。业内的分化重组的力度也将更加激烈。对大型酒店集团来说,多品牌、对市场精细化耕作是必然趋势。
对台旅游业务拓展力度加大
国家旅游局会同相关部门敲定了首批台湾游组团旅行社的名单,国内32家国际旅行社进入首批名单,这标志着“大陆游客游台湾”已进入倒计时。
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列为全国“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闽台独特的“五缘”优势,大力拓展对台旅游,积极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在正式启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时,支持福建作为首批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省份,适当增加福建赴台旅游配额和赴台旅游组团社名额,支持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经过厦门-金门、马尾-马祖航线往返;推动在武夷山机场口岸实行台胞落地签注业务。
国外旅游抢滩中国
德国旅游局展开中国市场新推广。2007年中国客源市场是德国旅游业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之一,截至8月份,中国游客在德国的过夜数量已超过了60万间夜,增幅达1.7%。
2003年初,德国率先成为第一个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身份的欧洲大陆国家,此后德国不断开拓中国出境客源市场。据统计,目前中德航班数量在中欧航线上排名第一位,今年冬季每周飞行接近100班次,约占整体中欧航班数量的20%,中国有四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与德国的法兰克福和慕尼黑之间有航班直达,这也是中欧航线之最,明年夏季时刻开始的旺季航班数量将会继续大幅度增加,而且将开放更多的直达口岸。
南航在航班上推广旅游资源,或冲击在线旅游业
南航启动“五彩中国——南航行”活动,将在客舱内向乘客推出一系列旅游计划。据悉,此番南航再度“杀回”旅游业,方式也有所调整,如不再成立旅行社,像传统旅行社那样去运作旅游产品,而是转向在线预定机票、客舱推介酒店和旅游的方式。这无疑减少了很多成本,而这种合作对酒店和旅游地来说,推广效果也颇佳。
外资酒店全面布局中国市场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以及2010上海世博紧锣密鼓的筹办,美国卡尔森酒店集团、英国洲际酒店集团、法国雅高集团等世界顶尖酒店管理集团都对自己的中国区域负责人提出了高端酒店数量成倍增长的要求,开始对中国酒店市场进行全面布局。
在68个国家拥有超过2000家酒店的超级酒店大鳄卡尔森酒店集团相当看好中国高星级酒店市场。截至06年底,卡尔森在中国的开业酒店数达13家,其中12家为五星级酒店,1家是四星级酒店。针对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重要活动,其将提供一系列战略性的服务,包括海外推广和票务销售,针对不同预算的酒店提供预订等
洲际酒店集团:已经制订两年扩张计划
全球规模最大的酒店集团、假日酒店母公司英国洲际酒店集团也已制订了最近两年在中国市场加速扩张的计划,扩张方式将仍以酒店管理和授权经营为主。据悉,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品牌包括洲际酒店、皇冠假日酒店、假日酒店等。未来两三年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行动主要围绕两大品牌,即豪华型的洲际酒店和高知名度的假日酒店。
重点景区景点旅游人次首次下降
200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119个重点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655万人次,同比下降5.0%(去年共接待1742.58万人次),重点旅游景点接待游客人次占整个旅游人次的11.4%,占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景区景点多属于观光型,黄金周期间基本人满为患,对希望利用假期进行休闲旅游的游客的吸引力有所下降,部分游客分流向新兴的旅游景点或选择避开景点的休闲度假旅游,如高尔夫休闲、古镇旅游已成为重庆新兴旅游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