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之外:IT企业的援建个性


    儿童的自我塑造不是凭空的,而是把他人和社会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自己“天生的”禀性之中。                                              —— 齐格蒙特.鲍曼 著名社会学家   

 

 

    我们都见惯了企业为宣传自己所作的种种取宠之举;所以坦率地讲,当512地震一周年快到来的时候,我以为除了政府和灾区群众还在奋力重建之外,企业们不会再有多少作为,最多还有一些纪念仪式罢了。但当我看到Intel的志愿者们再一次走进灾区的时候,当我听到瑞星的义卖活动将要在12日拉开帷幕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还有这样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没有忘记对灾区进行持续和长久的支持,尤其是针对教育和儿童。

    512大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认知意料和接受程度,也带来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总理的身先士卒、雷厉风行和鞠躬尽瘁,深深地影响了抗震官兵、灾区群众、前赴后继的志愿者和各行各业的企业。

    在捐助手段上,大部分的企业都是捐款捐物,这是简单快捷的手段。但也有象瑞星这样不满足于参与角色的勇敢者,他们要做组织者和排头兵。确实,在大灾大难面前,企业如果捐款,并不会显得突出,而且瑞星的捐款额也无法与一些实力非常雄厚的大企业相当。但用企业的身体力行,远赴灾区,派驻大量企业人员参加救助的企业,应该是为数不多的。据我所知,瑞星除了在IT业界率先捐资100万之外,还组织了“我们一起行动”的大型公益活动,然后通过组织物流、派出专门力量深入运输到灾区等手段,包机21架次,出动救援车队8批次,运送食品、帐篷等物资90吨,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140吨。放到公众救灾和政府援助的角度,这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放在企业行为上,这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那样一段时期,对于瑞星这样深入的企业援助行为,我认为已经无法简单地用“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企业成本”的理论去解释了。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一刻,瑞星之举,似乎已经将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付出与汇报、甚至企业未来的存续,置之度外。

    企业的持续援助对灾区重建的资金压力是一个重要的化解途径。而重建不仅仅是建筑和设施的重建,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理重建和儿童、学龄学生的教育重建。我了解到,瑞星在地震周年将要展开的义卖活动,10天的销售收入都将用于灾区儿童的救助;在我看来,与热心投入房屋和设施建设的房地产商不同,瑞星的考虑方式和侧重结果是IT业富有创造力的思维习惯使然,他们更有前瞻性,更关心未来。

    当然,谁都知道靠瑞星、Intel几个企业的力量,因为企业生存要求和股东利益的限定,他们不可能承担更重的资金负担和人力负担。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有这些企业的表率和榜样,更多富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会重新投入灾后重建的支援队伍中来。瑞星和Intel已经为那些受金融危机冲击不大、生存状态良好的企业打开一扇窗口,去了解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方式、如何思考自己可能和力所能及的付出、如何用自己个性化的行动切实帮助灾后重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瞬雨之友QQ群:8504348-以文会友,以茶代酒

 

作者:瞬雨,技术、管理与产业经济 观察家

专栏:《当代经理人》《互联网天地

特约观察:《新财经》《中国文化报

特约撰稿:《投资与合作》《传媒》《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通信产业报》

体验城市(MirrorCity.net)技术总裁,美信(Merrinfo.com)合伙人、技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