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行政能力测试模拟试题(中)


第三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15题,参考时限15分钟)

本部分共有两类:片段阅读、文章阅读

一、判断阅读: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你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66~75)

66.出于对进城农民工生活的深切关怀,作家们在叙述农民进城的故事时,大都会情不自禁的持有一种严正的道德立场,这些故事往往被简化为一种苦难叙事或控诉文学,在这种叙事图景中,城市和农村往往被抽象化为两个相对立的价值世界,农民们在城市中的挣扎,也总是被演绎为一曲关于质朴价值遭到毁灭的挽歌。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现代文学创作应更多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活

B.“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进城农民工生活艰难

C.文学创作关于农民进城故事的叙述,有利于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D.关于进城农民工的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价值判断

67.《竹书纪年》的整理者也受到后世的一都独尊制度和思想的影响,在整理此书时,有意删掉了一些不符合“更不徙都”的材料。然而这样删削,却为人们廓清那些本来就不易弄清的遥远的历史问题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幸好有一些文献,特别是《括地志》又将“更不徙都”以外的一些材料拾掇起来,乍看上去这些材料是相互矛盾的,实质上却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对这段话的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竹书纪年》并不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史书,因此它隐瞒了一些事实

B.史书中关于一些历史事实的记载往往自相矛盾

C.不同史书之间的交叉验证有助于我们发掘历史的真相

D.封建独尊制度的流毒遗害至今,对于考古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68.英特尔表示,其新一代处理器已经不再使用铅作为原料,预计到2008年将停止使用卤素。通过这些举措,英特尔处理器对于环境的危害将大大降低。英特尔新型处理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采用了铪,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泄漏的问题,使处理器功耗效率提升了30%。随着晶体管的体积不断缩小,电泄漏也更加严重,导致处理器发热和功能过大的问题日益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讲,电泄漏已经成为阻碍处理器性能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英特尔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了解决电泄漏问题的新技术

B.电泄漏问题是处理器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C.随着晶体管体积的不断缩小,处理器的发热和功耗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D.英特尔公司的新一代处理器应用了新材料,不仅更加环保,而且提升了功率

69.面对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我们要对西方的理论存有一种开明的态度,迫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以实证方式如结果研究,来检验有关理论在中国人中之有效性,然后去芜存菁。同时,通过吸收、借鉴外国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或创造出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体系。

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心理学是一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学科

B.我们迫切需要用实证方式来验证西方心理辅导与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C.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在对西方理论去伪存真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

D.尽可能开明的对待西方理论,海纳百川,博才众长,方能实现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

70.伏尔泰以天纵之资,博览群书,吃掉了的东西自己加以消化,作为营养,为他的“理性哲学”服务。伏尔泰涉猎的诸“家”当中,中国只是不很重要的“一家”,并不是“情有独钟”;用显微镜把它单挑出来像“特写镜头”一样放大,那不是“幻觉”,也是“错觉”。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伏尔泰用中国素材为其“理性哲学”服务

B.中国素材在伏尔泰的哲学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C.夸大中国因素在伏尔泰哲学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对的

D.伏尔泰用“特定镜头”的方式来描绘中国

71.过去有人认为,犯罪是因为罪犯心理不健全或对社会感到疏离等原因而从事犯罪行为,因此不能凭借惩罚来阻止。不过,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多数罪犯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理性选择。这种分析方法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司法审判都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现在,如果法官和立法者对犯罪采取宽松的态度,就会引起民众强烈不满。由此可见,很多人也开始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诠释犯罪行为了。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大多数罪犯都是理性的

B.心理性或社会性因素是犯罪的主要原因

C.微观经济学改变了很多人对犯罪的看法

D.用微观经济学诠释犯罪行为更为科学

72.民族主义曾经是社会争取统一与独立的现代化力量,而今一旦立国成功,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保守压迫的力量。几乎没有政治领袖具有这样的见识:将其国民的需要置于国家目标之上,而常常是实现现代化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B.民族主义具有保守与压迫的本质属性

C.有远见的政治家会将国民的需要置于重要地位

D.在现代国家的建立过程中,民族主义起过积极性作用

73.人们试图去预测世界发展线路或寻求过分简化及单向的解决办法,对此我们都应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世界形势极其复杂。发展趋势分析则在我们展望未来时提供了一种更为错综复杂的观点,使我们集中关注所要面临的决策分析。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趋势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简单化的倾向

B.简单化的思维对认清世界发展路线是毫无意义的

C.发展趋势分析是一种精确的趋势预测方法

D.鉴于世界形势的极端复杂性,预测发展趋势是徒劳的

74.传统的道德是对应着较单纯的生活和与人际关系结合密切的小组织产生的,道德教化在生活单纯的小组织里还能发挥作用。但在高度复杂化的现代社会,如果把人的爱心和慷慨,仅由面对面的方式表现,把移风易俗的重任,仅寄望于少数有德者,很难想象这个社会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是:

A.道德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B.道德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具有积极功能

C.在现代社会发扬传统道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D.道德教化在现代社会的功能趋于式微

75.2001年,占世界人口4.68%的美国人消耗了世界卫生资源的46.7%,人均卫生费用支出4873美元;占世界人口0.5%的加拿大也消耗了2.22%的世界卫生资源。美、加两国的卫生资源可谓充足,但是调查显示,当时还有13%的美国人、11%的加拿大人没有享受到必需的卫生服务。在美国,53%的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费用过高导致的,在加拿大,32%的未满足者认为,等候时间过长是主要原因。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最有可能想说明的观点是:

A.不能笼统的将未满足需求作为卫生资源总量供给不足的根据

B.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卫生资源

C.美、加两国的卫生水平高,卫生资源总量充足

D.世界各国占有与消耗的卫生资源是极不均衡的

 

二、文章阅读

请开始答题:(76-85

现代美国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大规模农场和高度机械化。一个种植者经营和管理的农场少则数千英亩,多则上万英亩。20世纪80年代前,农业机械的规模曾是农场扩张和赢利的主要因素。如果种植者拥有大型农业机械,单位时间的种植能力就能提高,种植的土地规模就能进一步扩大。尽管大型农业机械的投资甚高,但年总收入扣除成本后仍然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然而,大型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有许多局限因素,如田间运输时外形尺寸的限制和田间操作能力的限制。因此,当今美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取决于对现有农业机械和资源的更为有效的利用。其基本特点是农业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装置的普及和对化肥、农药的有效使用。另一方面,随着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切,以短期市场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耕作方法显示出愈来愈多的局限性。从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水质保护的角度出发,许多现有的耕作方法必须加以改进,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必须同时考虑经济和环境效益。
    基于上述因素,种植者开始探讨一种好的耕作方法——配方耕作。其特点是精确地控制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灌溉用水等的空间投入量,在达到作物产量指标的同时,使化学药品的用量减至最低限度,配方耕作不仅能为种植者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

76.以上文字主要讲的是:

A.农业的基本特点。

B.美国现代农业的新发展。

C.农业机械化。

D.配方耕作。

77.配方耕作是指
A.在农田的不同空间范围内精确地控制农田投入物质的使用剂量。

B. 对农田投入物质的控制。
C.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农业耕作方法。
D.对农业机械和资源的利用方式。

78.大规模农场和高程度机械化农业的缺点是
A.大型农业机械的投入太高。
B. 以短期经济效益为目标,不合理利用水、农药、化肥等。
C. 经济效益低。
D. 耕作不方便。

79.配方耕作的优点不包括
A.较高的经济效益。
B.显著的环境效益。
C.不依赖于农业机械。
D.减少水污染。

8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配方耕作的特点是精确地控制化学药品、水等的使用剂量。
B. 配方耕作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环境效益。
C. 大规模农场和高程度机械化能够给种植者带来较高经济效益。
D. 田间运输时外形尺寸是大型农业机械进一步发展的唯一局限因素。

 

 

第四部分  资料分析

(共25题,参考时限25分钟)

资料分析试题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文字、表格、图形资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处理,然后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适当的答案。

 

一、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今年上半年,某省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2%,分月同比:1月份上涨3.3%,2月份上涨了5.2%,3月份上涨了4.9%,4月份上涨了3.6%,5月份上涨了3.7%,6月份上涨了4.6%(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2%,分月同比:1—6月份分别上涨了2.2%,2.7%,3.1%,3.0%,3.4%,4.4%);分城市看,城市上涨4.3%,农村上涨4.2%,分类别看,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居民消费八大类价格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9%外,其余七大类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分别上涨9.5%,1.1%,2.6%,1.9%,1.8%,0.3%,2.9%,上半年该省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9.5%,涨幅较高的有:肉禽及制品上涨20.1%,蛋上涨32.8%,粮食上涨8.0%,油脂上涨14.9%,6月份该省肉禽及制品、蛋为今年以来最高月涨幅,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34.7%、41.4%。

 上半年该省粮食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8.0%,分月同比:1月份上涨10.3%,2月份上涨9.8%,3月份上涨8.8%,4月份上涨7.1%,5月份上涨6.5%,6月份上涨5.6%。

81.今年上半年,该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分月比,涨幅最小的是(    )。

A.1月份            B.2月份        C.3月份       D.6月份

82.今年上半年,该省居民消费八大类价格趋势(    )。

A.全面下降          B.全面上涨      C.七升一降       D.三升四降

83.今年6月份该省肉禽及制品,蛋的涨幅,分别比去年上半年同类别的平均涨幅(   )。

A.高14.6和8.6个百分点              B.低20.1和32.8个百分点     

C.低14.6和8.6个百分点              D.高34.7和41.4个百分点

84.上半年该省粮食价格分月与上年同期比涨幅的态势是(    )。

A.呈现逐渐攀升          B.呈现“U”字分布

C.呈现逐渐回落          D.呈现“N”字分布

8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呈上升趋势         

B.今年上半年,该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农村比城市涨得少     

C.今年上半年,该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约是项目服务价格的2.2倍      

D.今年上半年,该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比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

 

二、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人口数量其构成                单位:万人

年份

年底

总人口

按性别分

按城乡分

城镇总人口

乡村总人口

人口数

比重

(%)

人口数

比重

(%)

人口数

比重

(%)

人口数

比重

(%)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15823

117171

118517

119850

121121

 

122389

123626

124761

125786

126743

 

127627

128453

59466

59811

60472

61246

61808

 

62200

63131

63940

64692

65437

 

65672

66115

51.34

51.05

51.02

51.10

51.03

 

50.82

51.07

51.25

51.43

51.63

 

51.46

51.47

56357

57360

58045

58604

59313

 

60189

60495

60821

61094

61306

 

61955

62338

48.66

48.95

48.98

48.90

48.97

 

49.18

48.93

48.75

48.57

48.37

 

48.54

48.53

31203

32175

33173

34169

35174

 

37304

39449

41608

43748

45906

 

48064

50212

26.94

27.46

27.99

28.51

29.04

 

30.48

31.91

33.35

34.78

36.22

 

37.64

39.09

84620

84996

85344

85681

85947

 

85085

84177

83153

82038

80837

 

79563

78241

73.06

72.54

72.01

71.49

70.96

 

69.52

68.09

66.65

65.22

63.78

 

62.36

60.91

 

8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991年以来,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

    B.1991年以来,每年我国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数量都高于农村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长数量

    C.目前我国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约3个百分点

D.1999年以来,每年我国人口的年增长数量都小于1991-1998年各年我国人口的增长数量

87.1991-2002年,我国人口男女比例相差最小的是

A.1993年     B.1996年     C.1999年     D.2002年

88.1996年以来,每年我国城镇人口的年增长数量都比1991-1995年各年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数量

A.多          B.少         C.略多        D.略少

89.按2002年我国农村人口比重的年下降幅度推算,到哪一年我国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大致相等?

A.2008年      B.2012年    C.2010年      D.2014年

90.1991-2002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年增长幅度最大的是

A.1993年      B.1996年      C.1999年      D.2002年

 

三、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2006年江苏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73.7亿元,增长20.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589.95亿元,增长20.7%。在全社会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528.37亿元,下降0.3%;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1727.58亿元,增长16%;民间投资5807.7亿元,增长33.8%,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3110.67亿元,增长36.6%。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7.7%,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优。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第二产业投资3439.08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4019.17亿元,增长18.4%。工业投资3391.17亿元,增长22.2%;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72.14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7.71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248.59亿元,分别增长50.4%、40.7%和56.2%。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901.01亿元,增长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548.51亿元,增长2.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673.25亿元,增长17%;教育投资139.96亿元,增长5.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56.22亿元,增长39.2%。重点调控行业投资明显下降,城镇投资中钢铁工业完成投资130.71亿元,下降17.5%;水泥工业投资24.76亿元,下降13.2%;纺织工业投资273.87亿元,增长31.5%,增幅下降15.6个百分点。

 

91.2005年江苏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   )

A.8020.73亿元     B.8365.46亿元     C.10063.65亿元     D.12106.57亿元

92.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比例约为( 

A. 25:17:58    B.26:16:58      C.22:21:57       D.22:20:58

93.与上一年相比,投资增幅最大的是()

A.纺织工业    B.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C.房地产开发    D.通用设备制造业

9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5年江苏省民间投资额约为4340亿元

B.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的投资增幅最大

C.第三产业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最大

D.重点调控行业虽然投资明显下降,但是纺织行业的投资仍然比去年大

95.2004年纺织工业的投资额为()

A.141.58亿元    B. 179.69亿元    C. 208.27亿元    D. 236.60亿元

 

四、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城镇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

96.2006年福建省城镇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为(    )。

A.346.96亿元                 B.1292.8亿元        

C.1472.32亿元                D.871.97亿元

97.2006年福建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5年增长(    )。

A.32.9%          B.48.3%         C.39.2%         D.—2.4%

98.2005年福建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当年全社会投资比重为(    )。

A.37.2%          B.47.5%         C.15.3%         D.11.2%

99.2006年与2005年比福建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

A.增加了8.46亿元               B.减少了846亿元        

C.增加了846亿元                D.减少了8.46亿元

100.2006年与2005年比福建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是(    )。

A.上升了0.3个百分点           B.上升了4.1个百分点     

C.下降了0.3个百分点           D.下降了3.9个百分点

五、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对城镇居民生活小康标准5个方面12项指标进行监测显示: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4.3%。在12项小康指标中有10项达到或者基本达到小康初始水平。但是还有两项指标,即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人均绿地面积与小康标准有一定差距。从5个方面来看,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和人口素质三个方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达到100%;精神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两个方面指标分别只达到86.7%和75.6%。各地区城市小康实现程度也存在较大差距。三大地带相比,1998年实现程度综合得分仍然差异较大,中、西部比东部分别低7.9个百分点和12.97个百分点。但与1996年相比,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由91.87%下降到91.70%;中、西部实现程度分别由79.8%和74.47%提高至83.80%和78.73%。

10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截至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4.3%。

    B.城市小康各项指标的发展水平不均衡,但均已达到小康标准。

    C.我国小康实现程度存在地区差异。

D.我国小康实现程度存在指标差异。

102.从上述资料中,不能推出的是:

    A.1996至1998年间,中、西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的增幅高于东部。

    B.1996至1998年间,中、西部经济的发展速度快于东部。

    C.1996至1998年间,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略有下降。

D.1996至1998年间,西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增幅高于中部。

103.从上述资料中,能推出的是:

    A.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小康实现程度差异的原因。

    B.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高。

    C.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小康水平实现程度高。

D.小康标准的5个方面均有3项不同的指标。

104.城镇居民生活小康标准的五个方面不包括:

A.社会保障水平    B.物质生活    C文教娱乐    D.人口素质

105.1996至1998年,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的增幅相差多少?

    A.0.26个百分点    B.4.57个百分点

C.7.65个百分点    D.12.2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