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在松江美术馆看了一次名人画作展。画展上有一组作品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的主题是《春、夏、秋、冬》,粗粗一看,四幅画很像,主景是相似的山景和水影;可细看一下,就能看出作者对四季的理解和概括来了。春画上,有一抹淡淡的绿色,外加几点红花点缀;夏画上,则是一片浓绿;秋画上,突出了金黄的果实;而冬画上,跃出的是皑皑白雪。没有更多的笔墨,也没有更多的渲染,只是这么看似不经意地一点一抹,就把四季的神韵推出来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主要特点之一——写意:不管是书还是画,不管是诗还是戏,作者的点到为止,加上观者无边的想象力,作者和观者就共同完成了一部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如果说我对昨晚刚刚看过的昆剧《紫钗记》,有什么观感的话,我最主要的印象,就是这部戏又给我上面的这个观点,找到了一个佐证。
中国古典文艺产品的这种写意,很难说它是优点还是缺点,我觉得更准确地说,这是它的一个特点。写意不比写实那么一目了然,它需要观者用更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用丰富的想象力来支撑,用沉静的心思去品味,然后,才能像品茶似的慢慢地品出它的味道来;所以,有这样心境和心气的人,会觉得看着这样的戏,就像是含着一棵青橄榄或者是喝着一杯好茶,初尝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感觉,甚至会觉得有点淡,可是,越含越有味儿,越品越有劲儿,这就成了优点了。而喜欢欣赏快餐文化的人,却会觉得这种淡雅含蓄,没有那种浓墨重彩来得直接和刺激;于是,会没有耐心观戏、听戏和赏戏,没有那种闲适的心境,没有那种沉静的心态,这老戏可就看不进去了,也因此,对这类观众来说,老戏就成了缺点了。不过我觉得,几乎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此所谓众口难调,或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里,还是各找各的乐子更好。
《紫钗记》的写意,我在很多老戏里都看到过,而在这部戏里,我尤其能感觉到,它把这个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大写意,既是在说景,也是在说戏。这景的写意,我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后面一幅画,前面两个人,上面三盏灯,下面四块板。当然,我这话本身也是写意的:不可能全场戏只有一幅画,而是,在一个场景中,后景只有一幅画;不可能整部戏只有两个人,而是,所有的戏骨都给了一男一女的两位主演,其他人和台上的道具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可能舞台顶上只有三盏灯,我这是套用了三人成众的意思,概括了戏剧舞台顶上的一组灯光;不可能整台戏里的置景,只用四块板搭起来,而是比喻景板非常少,少到可以数得过来那么几块。不是不能弄得更丰富多采,而是那样以来,写意的韵味就没有了,山水画的意境,也许就成了油彩画了。
这是在说景的写意,戏本身的写意或者说故事的写意,也是老戏的一大特色。在不到三个小时的表演时间里,要把一个故事说得有头有尾、有喜有乐、有高潮有低谷的,就不能像写小说那样,写得那么细致,很多的时候,只是点一点,几句话几个动作,就把一场能想象到的戏带过去了。比如,男主角李益,看上了女主角霍小玉,要娶小玉为妻,这事儿发生在京城,而李益不过是个进城赶考的书生,他一下子没法去置办那么多迎亲的行头,媒人鲍四娘就给出了个主意,让他去一个叫作“黄衫豪客”的侠义之人家里,借这一套排场,李益同意了,而怎么去借的,戏里只是让李益的书童在过场戏里说了一句他要去借这些东西,就带了过去;紧接着,前景的隔扇吊起,已经是李益和霍小玉的洞房花烛夜了。最后,鲍四娘给霍小玉的丫头浣纱说,她要去求黄衫豪客搭救被囚禁在太尉府的李益,也是她说过之后,接下来的戏就是李益已经被救了出来,回家来和他日思夜想了三年的爱妻团聚了。类似于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让我在看戏的时候,一面欣赏着舞台上的华丽,一面充分张开了我想象的翅膀,在戏给我留下的空白处,尽情地翱翔着。也因此,我想明白了就觉得心里很舒展;而想不明白的时候,又不断地回味着。与此同时,我的眼神、我的脑子、我的心灵,也就全部被这戏牵着走了,我也就完全地入戏了。
老戏的演绎,可以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或者说是功夫在戏外。我想到以前看过的老戏,一面看着《紫钗记》一面就想了:这老戏有着太多的教化痕迹,它也是历朝历代国家推崇之后,民间传播的结果。老戏的教化往往集中在了两点上:一是告诉大家,皇帝没什么不好的,很多民间的坏事,都是奸臣捣鼓出来的,皇帝一旦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都会赏罚分明的,也因此,大家要相信皇帝,相信他能把国家治理好,相信国家的坏人,最终都会被公正的帝王制裁的;二是告诉大家,爱情是永恒的,女人可以一辈子爱一个男人,男人也可以一辈子爱一个女人,这样倡导的结果,会导致家庭的和睦和稳定,在那个由家、家族构成国家细胞的社会里,家稳了,家族就稳了,家族稳了,国家就稳了,绕了个圈,说的是人和家,着眼点还是在国之家。至于事实是不是这样,我也学学这老戏的样子,还是不要把一切都说得太明更好,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吧!我所知道的,是皇帝有勤政为民的,也有荒淫昏庸的,如果全是前者,那改朝换代也就成为不可能了;而爱情也往往是一时一地的,两个人携手走过一生,太平常了,而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一生就只爱一个女人或是一个男人,又太不平常了!
有人在看了我这篇文章之后,可能会想:你说的这些,我们都能听明白,就是题目中的“琥珀”之说令人费解。那就想想什么是琥珀吧:树脂中间包了个虫子,在许多年后,可能会形成像玉石一样的东西,这就是琥珀。也就是说,经过历史和岁月的沉淀和演化之后,有些东西会在保留原来一些神韵的基础上,化去一些不能经过历史考验的东西,而成为某一个时代的经典。我觉得,我们的很多古典戏剧,包括我才看了的《紫钗记》就是这样。是不是认同戏里的观点和戏的表现形式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看了戏之后会知道,古人曾经是怎么思考和认识这个社会的。
海涌戏评:文化琥珀《紫钗记》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