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至少十年以上吧,活著似乎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
以前的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所以總是惶惴不安的活著,希望別人認同、喜歡自己,往往在不同的人面前試圖「演」出對方最滿意的樣子,卻在這中間迷失了自己。
漸漸的,發現,沒有一個人可以討好所有人。
但至少要對得起自己。
寫出這樣的文字並不是鼓勵所有人,忽視別人的感受,去任性。任性跟從心所欲還是有著不小差別的吧!
隨著年齡漸長,看待這一代的年輕人(真沒想到有一天竟然會從我嘴裡說出這樣的話),有一種恃寵而驕的莫名自負,有的時候也真「佩服」這群年輕人那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氣。
也因為隨著年齡數字的增加,越來越覺得人生在世,得要對自己好一點。於是,不再勉強自己去「應酬」無謂的人事物,真的不高興、不願意的時候,也就是轉過頭去一走了之。
人與人相處靠緣分,這世界上有很多好人,然而我們卻不可能跟所有的好人成為好朋友,因為無法欣賞並接受所有的好人。或許這些好人真的是好人,但是如果無法達到心靈的交流,無法在情感上獲得支持,那麼好人與好朋友之間終究是有差別的。
檢視自己,知道自己毛病不少,例如性格強烈,個性鮮明。這是很早很早以前就知道的壞毛病,對於喜惡過於分明,以至於喪失了中間的模糊地帶。我始終服膺於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天下之事有得必有失,喪失模糊,或可保有自我,卻絕對會把自己逼到一個無法操控的絕路,這中間的取捨,還是取決於,自己對那個「得」比較在乎,還是比較恐懼那個「失」。
曾經有個朋友,我知道她是個好人,所說之話絕對是為我好,可是總覺得她說話的方式居高臨下,似乎蔑視著在苦中的我,蔑視著我的苦,雖然我知道苦來自心中的惡,但就是因為沒悟,故而苦,那種蔑視,或許是我的心在作祟,不過總是不舒服。我因為她是個好人,總是逼著自己去試圖接受她的那種在我心裡認定的蔑視,當作忍辱吧,但怎麼樣也不舒服。直到最後,我放棄了。
也就在這中間,我得知了一個道理,原來,對於別人對自己的好,有的時候也要看緣份才有福氣消受,同理可推,自己對他人的好,也不強求別人必定接受了。
因為有這層認知,我對給予他人的建議很隨緣,說,我是說了,接不接受就看彼此緣份,基本可以做到不強求。有些人看我覺得我冷漠,其實那是一種在成長過程中的了知吧。
這段時間處於一種全新的狀態,很平和,卻很積極,在平和中積極,那是前所未有的。經過了一年多的職場「磨練」,原本喜歡瀟灑離去的我,多了幾分毅力,學到了繞路走以達成目標的小本領,毅力對我而言難得,不過,卻還無法拿捏毅力跟執著的界限。許多人最近看到我發現我的變化,毅力很難看見,不過平和卻是顯而易見,那是因為跳出了一個混沌不明的泥淖吧,如果在泥淖中也能平和,那才叫真本事。平和中方能顯現優雅,這一點倒是希望自己能夠保持,無論在甚麼環境中都能保持。
跳脫泥淖的代價是,面臨了人生的全新局面。全新並非意謂順遂,反而是艱難險阻重重,但多了幾分新氣象。許多朋友憂心的問,幹嘛要選擇一條這麼困難的路?說真的,這世上總有幾分說也說不清的理由吧,這理由也只有自己心裡清楚。對與錯,其實因人的價值觀而異,但到目前為止,還是覺得比在泥淖中好。如果無法同流合汙混日子,與其在泥淖中猙獰,還不如在困難中平和優雅,至少,很多事眼不見為淨。
有人問我,修行了一年多成長了甚麼?說來慚愧,甚麼都沒有,只得了一樣─記憶力衰退。想來各位看官至此有些困惑,記憶力衰退有甚麼好,怎可說是「得」?記憶力衰退可說是大大的好,記不得仇恨、記不得困擾、記不得痛苦、記不得討厭的人事物,這簡直是太好了。真的,很多原本會記得很久很久不爽的感覺,基本上可以隔天就忘,接下來希望能進步到隔秒就忘,最後到達根本沒有感覺的地步。
從心所欲,重點在心不在欲,這顆心若能在無我的境界中,那麼也沒有甚麼需要從的欲了,無欲無求,無得無失,那可說是最快樂的快樂了。
而這一切,卻是在我放下那個在泥淖裡的虛幻快樂之後,才看到的另一個境界。說到這樣的快樂得要感謝誰呢?最詭異的是,還得要感謝那些在泥淖中讓我猙獰的人們,沒有泥淖與猙獰,何來獲得純淨之後的美好?
从心所欲,随缘而过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