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之前已逐渐淡出的煤炭,在欧洲又被重新重视起来。
最近,一贯扮演“节能先锋”,强调减排责任的欧州国家开始热衷煤炭。据知情人士透露,意大利最大的能源公司埃尼尔将在意大利中部修建大型的燃煤电厂。让人惊讶的是,在该公司的规划中,基于燃煤产生的电力将达到该公司总供电能力的50%。意大利对煤炭的依赖程度也将从目前的14%提高到预期的33%。
无独有偶,并不仅是意大利表现出对煤炭的热捧。欧洲各国决定新建的燃煤电厂已经超过50座。甚至于早已放弃燃煤发电20年之久的英国,也将在肯特郡建设一座燃煤电厂。当被问及原因时,英国商业大臣赫顿平淡地说:“燃煤发电能够快速反应能源需求;与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相比,燃煤发电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但是,简单答案的背后似乎有着更多的思考。
当欧洲国家喊着“绿色、减排”的口号,双手却把煤炭揽进怀中的时候,中国正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战略,逐步减少火电在中国电力结构中的比率。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燃煤发电会带来高污染物排放的事实也已众所周知。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能源白皮书中指出,要于2050年之前,将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意大利也曾根据《京都议定书》协议,计划在2012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5.21亿吨的基础上削减6.5%。然而事实正在和欧洲国家的口径悖道而驰,重新捡起火力发电的举动也受到了来自绿色环保组织的质疑。是什么让他们逆流而动?
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是,近几个月来,国际能源形势“涨”字当头,其中以石油最具代表性。在最近的几个月里,石油的价格一路飙升,从突破100美元/桶大关到163美元/桶的新高,再三地挑战人们脆弱的神经。于是,价格相对低廉的煤炭逐渐得到更多的青睐。
然而,谁都无法回避的是煤炭用于发电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相对较大的。赫顿和意大利埃尼尔公司都信誓旦旦地宣称:“新建的燃煤电厂都采取了清洁煤技术。”而绿色环保人士则认为,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燃煤电厂的确可以减少烟灰颗粒、二氧化硫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但是对截留和处理产生温室效应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仍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近年来,迫于温室效应的不断强化和能源供应短缺的压力,欧洲国家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探讨替代能源的发展。德国风力发电协会(BWE)的统计显示,德国1年风力所发电量达306亿千瓦时,占国内电力总需求的 5.7%,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公布了一个大力发展风能的蓝图,计划在英国乡村地区和沿海地区首批兴建7000座风力发电机。如果计划完全实施,英国将取代丹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利用国家。2007年,一直禁止利用核能发电的意大利(他是八国集团中唯一没有核电的国家)宣称将要重新审视核电的价值。能源替代无疑是时下最流行的理念,但是替代性能源并不能给欧洲国家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受到环境因素较大的制约,与其产生的贡献相比,人们更关注的依然是他们的不稳定性。以当下的技术来谈论核电,安全似乎已经不成问题,但是世界已探知的铀储量并不足以支撑核电的长期发展。而在建设这些替代能源的过程中,巨额的投资不可避免,同时地貌改变、噪音污染、人口迁移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实际上,替代能源成了一把双刃剑,欧洲国家在剑锋游走的时候,感受着成本浪费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痛楚。
可能欧洲国家在建设替代能源设施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愉悦的,那么对于煤炭和火力发电这个利用最为广泛和技术相对成熟的方式而言,我们究竟是要逐渐减小其在电力结构中的份量还是去积极研究新的科技以弱化其对环境的影响?在污染加剧、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明显的今天,煤炭的利用往往被人冠以“不清洁”的标签。但是煤炭并没有错,错误只是我们粗放的利用方式和较低的利用效率。此次,欧洲国家的举动给出的答案是:能源利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弊权衡的过程,任何一种能源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而科技就是趋利避害的有效砝码。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砝码依然不够重。
不得而知的是,欧洲国家的这次煤电热只是一些个案,还是会蔓延到其他国家。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煤电会重新受宠?
评论
3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