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规划是把双刃剑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向全国各省市区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大型钢铁企业下发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提出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 

    报道显示,今年4月份以来,钢铁价格再次大幅上涨。5月初,国内钢材价格指数达到148.51点,较3月末上涨4.36%。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几大主流钢厂即将提价的传闻。价格上涨的结果,一是使得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再次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带动钢企盲目扩大产能,但国内外需求其实并未增加。国内,下游产业尚无实质性回暖,国外,出口还在下降。海关最新统计显示,4月份出口钢材141万吨,较3月份下降26万吨,同比下降70.5%;1-4月累计出口655万吨,同比下降59.5%。“中国成了世界的钢铁仓库”。据工信部判断,“产能与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实际需求相比过剩约25%-30%”。难怪,工信部坐不住了。不得不出台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整肃行动。 

    钢铁业的疯狂使得我们有机会来重新审视一下已经出台的产业振兴政策。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相应的政策是必要的。但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问题,有些是与宏观调控有关,有些则是金融危机所赐,但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开始吃药。本来,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大家以为不会再有新的产业振兴规划,但最近,新能源,有色金属等又在出台振兴规划。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一个行业没有振兴规划。如果某个行业确实受到危机影响,或者某个行业不振兴,会影响其他行业振兴,这样的行业当然应该出台振兴规划,即使已有十大,再增加几大又有何妨。但问题也可以这么提:难道所有的行业都需要振兴?有些行业出台振兴规划是否有搭车的嫌疑?有些行业是否需要的不是振兴而是整肃?如果大家都搞振兴规划,会不会削弱哪些确实需要振兴的行业? 

    在振兴规划出台之前,房地产业确实出现了部分城市房价下降的事情,也有很多城市房价事到如今其实仍无明显下降,房价下降的动因主要来自于房价和空置量的居高不下,与国际金融危机几乎没有关系。但房地产行业虽然没有出台振兴规划,却最早享受了大力度的救市政策:拖欠的土地出让金不追讨了,该缴的税费不催缴了,到期的贷款展期了,政府给购房者发补贴了,银行也开始放水了,开发商又来劲了,结果高房价被保护下来。尽管行业有识之士已经呼吁,开发商当自重,不要搞自杀性涨价,把来之不易的大好河山葬送了,但仍有开发商明里暗里开始涨价。这样的“振兴”,岂不适得其反! 

    还有一些很好的振兴政策要么没有落到实处,要么没有受到预期的效果。纺织业是受金融危机最早也最明显的行业,特别是出口纺织企业,因此,为了鼓励出口,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但好处实际都被国外厂商拿走了,而国外市场需求并未增加,出口依然艰难。汽车行业减征了小排量车辆购置税,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进汽车下乡,完善了企业重组政策等,对国产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利好政策,结果前四个月销量创了历史新高,但利润下降了将近一半。国外汽车厂商开始瞄准小排量和新能源汽车,而国内自主品牌厂商却开始做高端产品,国内车企在开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上各自为战,却都乐于与国外厂商合作。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尚未经历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本来经过这次危机可望通过优胜劣汰,解决一些困扰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但如今这些问题再次被掩盖起来。这几年,国内钢价产量不断上升,国外铁矿石价格也不断攀升,两者之间就像地价与房价,你追我赶,轮番上涨,可谓炙手可热。钢铁业和房地产业两个行业存在的问题也基本相同: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都是高价房,而且只有商品房,没有保障房,钢铁行业正相反,热轧板、冷轧板、中厚板等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特种钢等高端产品依然靠进口。二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业的集中度恐怕是各行业最低的,钢铁企业虽然有不少大型企业,但也有很多500万吨以下的企业。三是消耗资源惊人。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得房地产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消耗了更多的能源,钢铁业更是耗能和污染大户。四是,产能过剩。房地产空置量有1.64亿平方米,因此,目前最忙的还不是振兴,而是去库存,钢铁业是旧库存未去新库存又增。五是虚高的价格刚有所停滞,又开始掉头向上。已经有人担心,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中会不会扰乱经济周期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市场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的信号被截断,现在看来这并非杞人忧天。 

    转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喊了几十年了,但进展甚微,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更多地依靠看得见的手,这次限产也是一样,其初衷是要矫正振兴规划带来的副作用,但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