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个民族无自己的历史,正与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过去一样。
一个没有文化传统的民族是不可能进步的,弃自己过去的历史于不顾是割断供自己乳血的脐带。
辜鸿铭(汤生)无疑是个爱国者,他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深爱着。
他却是个孤独者,一个先知。
他一直坚持着自己对大中华文化传统的信仰,信仰——一个似乎很久远、已离我们远去的词。
他对信仰的坚持虽外以又黄又细的辫子示人,但他的人格却如同他蝙蝠般犀利的眼穿透了世纪。
李敖曾说过“先知只有未来,却只能活在现在。”,
他生错了时代,却因他在那个时代的特立独行而让时代记住了这样一位老人。
学者鲁枢元说过:
在历史的苹果园里辜鸿铭是一只早熟的落果。
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超前看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和危机,
他的可悲之处也正在于此。
在历史的拐点上,辜氏给我们一个沉重的转身。
我似乎听见了当年东华门大街上黄车夫矫健的脚步声,
车上坐着一个身材瘦小、脸如蝙蝠的老人,
那个背影告诉我们他曾来过,
却不知何时他能再回来。
(附:辜鸿铭(1857-1928)出身于华侨世家,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 十余年中游学于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 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他的两个女儿在他死后都出家为尼。哀之,叹之,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