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民族英雄一样的经济学家(5月18日)


做民族英雄一样的经济学家

 

关键词:2008国内经济学家十大雷人语录  草根型经济学家  传教士

 

父亲在十多年以来一直酷爱工笔山水和花鸟国画,书法也演习了颜体字的精髓,在书法与绘画的水准方面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同,虽然年逾古稀,却依然对书画保持痴迷的程度,每天都或者是拿出10多个小时的时间乐在其中,或者是去画家村、潘家园之类的地方跟那些专业与市场人士沟通,或者把一些对书画同样喜好或者有造诣的人士请到家里探讨,由于“术业有专攻”,也时常有些名家拿自己的作品跟父亲的交换收藏。虽然收益不高,却也乐在其中。

在本人看来,那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名利的诱惑。

 

本人没有教授、研究员之类的头衔,自感不是什么经济学家,遇到有人把本人称做经济学家的时候,也总是忙不迭地往外择。因为既没有相关专业的学历与教育背景,更鲜有时间去出席论坛与社会活动,却养成了在思考问题角度方面另辟奚径,然后把自己的心得整理成为文字的习惯,并在三年期间,写了一大堆文字,其中与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相关的分析性文字,累积起来也有数十万字了。

虽然也曾经有国内著名出版社就出版事宜与本人接洽,但终究由于感觉自己的思想尚未形成体系,不想把不完美的东西拿出去露怯挨骂;而且也不想被盛名所扰,很担心一旦那些文字被拿去换了钱,或者以期待出场费或者稿酬的心态就去发表言论,就难以避免产生心浮气燥;如果沦落成为资本的武器,并在那沼泽中越陷越深,就会有失去从半空俯视的那种相对理性、相对公允的态度,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

因而那些机会都先后被婉言谢绝了。

想来虽然经济收益不高,却也同样乐在其中。

 

 提到经济学家,最近的名声不是很好。

某些媒体(513《新文化报》)曝料:在大大小小的官方或民间论坛上,或衣冠楚楚、或不修边幅的经济学家频繁出现,纵论经济走向、把脉市场动态,成为诸多参会者和媒体追逐的主角。和演艺界的明星一样,在邀请方———中介机构———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媒体甚至提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结论:

——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10倍,成危机受益者

在媒体,从2008国内经济学家十大雷人语录到今年的给经济学家们“雷人”言论的十大批判书,旨在“淘汰一批经济学家”等等言论不绝于耳。一时间,经济学家遭遇整体性的信任危机,甚至是声讨与漫骂。经济学家正在被拉下神坛,颇有些再踏上N多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的样子。连经济学家们都如“过街老鼠”般惶惶不可终日。

 

2003年北京日报有文章将经济学家分为十种:决策圈经济学家、“议会”经济学家、方案经济学家、讲坛经济学家、课题经济学家、绿卡经济学家、公司经济学家、民间经济学家、诸侯经济学家、报章经济学家。尽管这种分类口径并不一致,标准并不统一,但是仍然可以让普通百姓对经济学家这个职业群体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本人自认为有鲜明的立场与利益关注方,在分析的时候也尽量多一些理性的成分,在以往的文章中也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首创性的概念与理论,并且也对某些经济学家沦落成为国际化的传教士与洋奴的嘴脸深恶痛绝,对他们在某些方面所起到的卖国、误国的作用而扼腕叹息。

尽管如此,20081116日,本人写过一篇《不要错怪教授》的短文,本人在此基础上还是要为经济学家们辩解几句:

道理也很简单——当别人的生活品质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居民收入整体性提高的时候,这些能够对别人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的事情看得很清晰并且让公众也能够很明白的学者,为什么就不能在收入水平上高一些呢?

 

为什么世人对律师、会计师、医生之类的从业人员可以享受高收入可以接受;却不能容忍经济学家们同样享受高收入呢?——大约那也是从发达国家带来的国际化的趋势,并且由于在发达国家可以找到理论依托,所以就相对名正言顺一些。因而收入不高给大家的感觉都会是不公平、不舒服、不合理。

另外,为什么世人可以接受顶尖的文体娱乐明星们可以享受高收入,却不能容忍经济学家们同样享受高收入呢?那些三流的娱乐明星们唱一首歌可以取得的收入就成为工薪阶层数年的收入,还有附加的唱片、演唱会、广告形象代言、影视剧片酬等收入;相当多的歌星只凭借一首被广泛传唱的流行歌曲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他们在流行的时候自然火暴得如日中天,过了热气的都要时不时地来一次经典与怀旧,走马灯般地在占用媒体与观众宝贵的版面与时间资源。

由于他们可以时刻撩拨那些年龄逐渐大起来,行为逐渐成熟起来的昔日粉丝们特有的怀旧神经,所以即使以前的形象真的已经不能再度支撑经纪公司对他的信心,其投入难以与收益相平衡,依然可以通过转型而继续养家糊口。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在一曲成名之前,明星们背地里的艰辛,也无法漠视在聚光灯下,明星们的个人私生活不胜媒体及粉丝们的困扰的苦恼,更没有认为娱乐大众就一定是下里巴人,经济学家们就是阳春白雪,就一定有什么绝对的可比性,分出高下与优劣。

为什么别人都有理由发家致富,我们就见不得经济学家们以市场经济所认可的方法来致富呢?大约这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不无关系,颇有20年前的“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翻版意味。

 

文体娱乐明星由于有了粉丝们的追随,不管是用什么手段,争议也好、讨好也好,吸引了眼球就可以产生价值提升,这一点逻辑与经济等学术领域是相背离的。

因为单纯从经济学家这一职业而言,虽然说经济学也是实实在在的学科,也要经过N多年的寒窗苦读与N+M年的孤独寂寞之后才能够达到的造诣,而且要形成独到而坚定的立场、相对体系化的著述支撑,就需要在受得起颂扬的同时,还要能够经得起骂;就需要在受得住鲜花的同时,也要能够承受西红柿;就需要在受得了荣誉的同时,也要受得住诋毁。

经济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而且解读水准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但经济学家不应该仅仅是针对已经成为历史的经济现象进行解读,而是要有前瞻性;不仅是要符合国际规律,而且需要关注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不仅需要对得起学术,更需要对民族利益负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要对得起职业道德的要求,还是要承担家庭的责任……

问题是这些因素之间往往会形成矛盾,能够把握住所有这些因素,并能够实现真正平衡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而且任何事情从一个角度看是正确的,从另一个角度就是错误的;从长期看是正确的,从短期看就是错误的了。这与所处阶段和所面对人群有密切的关系。

有的经济学家的受众是政府,要给政府决策提供理性的建议;有的经济学家的受众是媒体,要让媒体的传播提供内容,最好是猛料,而且虽然与媒体人同样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却要承担更多的学术责任;有的经济学家需要为投资机构服务,要让投资机构不至于被“不厚道”的企业家忽悠并被欺诈,从而增加投资风险与损失,否则身为“智囊”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还有些是经济学家是为企业家服务的,为他们指点迷津,从而让企业的生存空间更宽阔一些。

当然,也有部分优秀的草根型经济学家,为民族经济而奔走呼号,却要承担从媒体到整体舆论环境的全面封杀。担心哪一句话说的不够理性而得罪了敏感的人,触碰了某条红线,是否就意味着会身陷囹圄?假如他在意识到这些潜在伤害、甚至在伤害已经不单纯是恐吓而是已经近在咫尺了,依然可以不卑躬屈膝,不丧失自己的原则与良心,那么他(她)就是值得今生与后世仰慕的民族英雄。

 

其实经济学家更有理由有高收入,特别是在貌似相对弱势的那些为企业指点迷津的草根经济学家,当成为某些企业机构心目中的明星,就有理由收到相应的回报。毕竟企业家相对而言还是有财富、有决策权的一类人。至于经济学家们所使用的工具,则大体都是来自高等教育的教科书,成功案例都来自经济发达国家,失败的案例更多的来自本土,又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变异版本。

经济学家也是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需要有生存与发展的欲望。假如在某些时候,经济学家的预言不准确,经济学家的言论与解读引起众人的非议,假如经济学家们的立场与利益需求和别人的发生冲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从这种角度而言,我们有理由对经济学家通过各种方式保住自己的饭碗、甚至搞创收给予理解。虽然那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们就可以逃脱承担责任感与良心的拷问。经济学家也有百年的那一刻,也要由后世子孙为自己铭刻墓志铭,也要承担后世子孙的责问,因此,经济学家还是不要贪图那些原本是身外之物的物质财富,多做一些立言的事情。

经济学家与民族英雄一样,也是需要有铮铮铁骨的!

而我们百姓——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特殊的市场环境与社会特色,所面临特殊的发展阶段,还是不要迁怒于学究,对经济学家们宽容一些吧!

 

贾春宝

2009518日星期一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