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百题问答》57.58.


 

《荣辱观百题问答》
 
 
 
57、家长怎样帮助孩子“以辛勤劳动为荣”?
【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青少年树立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的荣辱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这孩子寄予了太多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视孩子如掌上明珠,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又希望孩子不被“风吹雨打”,恰恰忘记了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为了帮助孩子“以辛勤劳动为荣”,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课。未来的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劳动的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为什么美国对中学生提出“要花钱自己挣”,德国制定法律:“满14岁的孩子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就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第二,家庭的榜样力量相当重要。家庭生活中,家长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质量标准,对孩子起着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家长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好逸恶劳的家长决不能培养出一个能热爱劳动的孩子。第三,要放手让孩子从小就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自己动手修理损坏的玩具,洗自己的衣物,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等。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58、怎样理解“以好逸恶劳为耻”?
【答】这里说的“好逸恶劳”是指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厌恶劳动,不劳而获。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中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高人一等,劳动低人一头;读书可以“学而优则仕”,当官做老爷,升官发财。受这种观念的侵蚀,于是滋生了看不起劳动人民,厌恶劳动,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腐朽观念。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官场上的腐败使“好逸恶劳”的恶习在更大的范围内“扩散”。权钱交易,就可以有金钱、美女、名车、别墅,享不尽荣华富贵。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尽管用的是极其卑劣的手段,坑蒙拐骗,制假卖假,偷税漏税……但他们却过的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亿万富翁”的示范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散布着“好逸恶劳”的毒菌。“好逸恶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贪图享受。人生观发生严重扭曲,信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生在世,吃喝二字”、“青春不乐,一生白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追求高消费的倾向。其实质在于把享乐当作人生的最大幸福。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生纯粹看成是人的生理需要,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感官上的快乐,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望,其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定格在物质享受上,追求奢侈,导致堕落。二是追求安逸。害怕艰苦,害怕劳动,沉溺于碌碌无为的平庸生活,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丧失了积极的人生追求。欧阳修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都表达了对丧志求安逸的忧虑。三是甘当“吃老族”、“啃老族”。他们已到自食其力的年龄,却仍然吃着老子的,喝着老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干,一切都是老子给提供,浑身上下都是名牌,出入高级酒吧、舞厅,俨然一个挥金如土的纨绔子弟。“吃老族”吃的是老一辈辛勤挣来的较丰厚的财产或遗产,而“啃老族”则是“啃”父母的“老骨头”。父母年岁已大,收入微薄,为了供孩子享受,还在苦挣苦扎。尽管已无“肉”可吃,只能是“敲骨吸髓”,他们依然心安理得地充当“啃老族”。四是不劳而获。想过上奢华的生活,日夜盼着享受,却不想付出艰苦、辛勤的劳动,而是妄图通过卑劣手段获取大量钱财。或幻想中头彩,一夜成了百万富翁;或在“笑贫不笑娼”的谬论鼓噪下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或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以致制毒贩毒,杀人越货。“好逸恶劳”是消极人生观折射出来的丑行,是对文明社会的腐蚀,是可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