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爆发后,钢铁行业终结了两年半的上涨行情。当通胀的潮水退去时,钢铁行业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归结为一个词“产能过剩”。
时下,各种统计数据纷纷证实了这个结论:09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约1.5亿吨,产能利用率创历史新低。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和产业规划、各地规划细则也纷纷列出了应对方法,就是按一定的标准、规则和期限淘汰落后产能。不管淘汰落后产能的执行力度和结果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去产能化不失为解决当前钢铁行业危机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法。
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确实应该淘汰。这几年,钢铁行情看好,一些项目避繁就简、大干快上,钻空子、走门路,地方政府为了繁荣当地经济和短期效益,放松监管,造成现在欲罢不能的局面。淘汰了有点可惜,沉淀成本很高,对本已困难的地方经济雪上加霜;不淘汰的话,市场不允许,特别是来自宏观调控的压力不允许。就经济实体来说,落后产能多在民营钢铁企业中。
笔者原本是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支持者,寄希望于政策的执行给钢铁行业带来新生。但是想到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果就比较犹豫了,一些代表先进产能的钢铁企业机构庞大,官本位主义浓厚,组织老化,流程僵化,制度弱化,效率低下,这一类企业的产能因比较符合产业规划而得到保留;而另一些代表落后产能的钢铁企业效率高,盈利能力强,发展速度很快,生命力比较旺盛,因时间较短而来不及实行产能改造,最终被淘汰了。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是“唯产能论”的执行方式确实会造成上述的结果,并不能很好地协助市场,实现真正意义的汰弱留强的作用。
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个命题:落后产能与低效管理,谁更应该被淘汰?从实际来看,大型优质的钢铁企业在能耗上确实先进些,但是其投资经营效益指标都比较差,特别是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生产成本高、管理费用高、投资回收期长、市场反应能力慢,如2006年重点企业平均利润率不到民营中小企业的一半。所以,拥有先进的产能并不一定代表有先进的生产力;同样,产能落后并不一定说明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该淘汰什么、保留什么原应该由市场来选择,通过市场竞争检验存活下来的强者毕竟比人为划分标准选出来的要可靠一些。近期钢材行情走势说明,政策要淘汰的中小钢企的生存状态反而比大中型钢企要好,应对市场突变的适应能力更强,这似乎表明了市场选择的一种态度。作为裁判员,政策制定应该更注重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国有钢企和民营钢企,在项目审批、资源获得、融资渠道、合理赋税、劳动条件、环境保护等等方面做到公平一致,既能促进国有钢企提高效率、完善管理;又能使民营钢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现在,钢铁行业的严峻形势等不及让市场从容地作出选择了,必须采取比较强硬的措施来拯救当前的危局。过剩产能怎么淘汰的问题,不管采取什么标准,做了再说,之后再讨论、研究和吸取经验与教训。这个时候,决策和行动的时效性比完备性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