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内需带着枷锁


 

中国的内需带着枷锁
 
中国的内需很强,只是带着无形枷锁。现在到了该除去这些枷锁,让内需成为经济发展引擎的时候了!
现在,中国奇怪的经济现象是,一部分企业产品积压胀库,一部分老板手里有钱到处在找合适的投资项目,而大部分城乡工薪阶层、特别是8亿农民手里没有钱买想买东西。这是由于初次分配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在未来,中国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居民消费率过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因素之一,造成居民消费率过低的症结在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合理分配能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不合理分配最终导致发展动力衰减。通过收入分配调整启动内需和消费,解决中低收入者消费不足问题,可以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现在政府有钱而百姓没钱,经济外向依赖程度过高。最主要的问题出在初次分配上,利润蚕食工资,劳动力价格低估和扭曲。社会的发展成果应由社会成员共享。但目前老百姓富裕的速度较慢,居民收入增长并未与财政收入的增速同步。
我国经济政府主导性较强,导致我国经济投资型、出口型,造成整个经济重化工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特征明显,吸纳就业较少,初次分配偏向于资本、偏向于政府。政府和企业所得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比重下降。
下面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992年居民收入占GDP68.8%2007年只有52.3%16年下降16个百分点,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政府和企业的收入上升了16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0.95%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国民收入的30%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小时工资水平比较看,中国约0.3美元,欧美发达国家是25-30美元。
提高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源配置方向,使资源向私人资本和中小企业倾斜。同时支持私人资本和中小企业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延伸现代制造业价值链,向上做原材料采购,做研发设计,向下做物流、做销售网络,做品牌和商誉、做零售就能够创造出吸收大量就业的现代服务业。
通过机制、体制和制度创新,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用于改善民生,同时也为工业品提供更大市场,为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