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武强58岁以前竟然没有离开过铜官镇。这个位于望城县的小镇横卧在湘江边上几千年了,大诗人杜甫曾在这里候风行船,另一个出生澧州的唐代诗人李群玉,也为这里数万人烧窑的壮观场面诗兴大发。
年少的胡武强看着一条条船来到小镇,装满陶瓷又离开了,不知道要摇向哪里。他也想像船儿一样去外面闯世界,但烧了一辈子窑的父亲说:学木匠、漆匠都要到别人家里去,每天要赶早,还要看主人的脸色。学做陶就在家学,做好了等着别人上门收,几多好!
胡武强听从了父亲的建议,真心喜欢上了它,留了下来。从此就呆在铜官捏泥巴一捏就是50年,每天研究的就是如何烧出和唐代一模一样的铜官窑精品,以至被镇上人称为“窑神经”。终于到了2002年,胡武强和他做的铜官窑得去外面闯世界了。
三个陶罐卖了三万元,他担心别人来退货
有一年,胡武强在镇里河滩上发现了两块有着鸡血般鲜艳颜色的铜官窑瓷片,也就是传说中的“鸡血红”。他欣喜若狂。“鸡血红”的学名又叫铜红釉,是一种含有铜元素的釉料,是釉彩在高温的裂变中不经意间产生的。由于不能解释其产生原因,所以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自盛唐之后,铜红釉的技艺就慢慢失传了。他找遍了铜官镇,找遍了专家,却找不到真正懂得“鸡血红”的人,更不用说“鸡血红”的烧制方法了。
于是胡武强自己琢磨。2002年,老天眷顾,他烧出了3个“鸡血红”。不知怎么被一个东北人知道了,寻到铜官来买。胡武强没准备卖,随口说“一万五一个”,想把对方吓走。没想到东北人认真地还价,还到一万块一个。胡武强高兴得不得了,这么多年,他窝在家里,只知道“鸡血红”难烧,能卖多少钱他也不知道。东北人把钱放到他手里,并一再强调:现在钱是你的,货是我的了。
拿着厚厚一叠钱,胡武强有一点眩晕。东北人走了后,他几天都坐立不安,不相信卖得了这么多钱,生怕别人来退货。直到后来,东北人告诉他:她是要卖到外国去的,要赚大钱。
“鸡血红”这么赚钱,干嘛不多烧几个呢?胡武强摇摇头说,这要看运气,“鸡血红”就像张家界的天子山、黄龙洞一样,是天然形成的。特意去烧,反而难得烧出来。
得了金奖他才知道,“原来大奖都是最后发的”
2003年9月,胡武强背着一袋子他烧的铜官窑去北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作品都是些土里土气的东西,有用古法烧的“灵湘女古乐”,还有一个“鸡血红”,是凑巧在展览前烧出来的。
第一次去北京,胡武强找了一上午才找到展馆,到了一看,别人都整整齐齐地把东西摆好在展架上了。他一问展架的租金,娘哎,太贵了。只好随便找一张桌子把东西摆上。展览开幕了,他大吃一惊,好多的人都涌向他这里来,把桌子上的东西看了又看。
这样热闹了两天,同来的永兴县文化局长预测:你的东西要得大奖。胡武强半信半疑。第二天发奖,念了一大堆名字,没有他,他就说:局长,你开我的玩笑。局长答:莫急,前面都是小奖,大奖在后头。后来宣布金奖时,果然听到了胡武强的名字。胡武强不相信,左顾后盼,以为是同名同姓的人,旁边的人催他,他才赶快上去。拿到奖,他说不出话,眼泪水直流。
更让他吃惊的是,专家看了“鸡血红”,竟然估价30万元。这次,胡武强不想卖了,他得给自己留着。
“你有纸和笔吗?”黄永玉主动为他题字
2004年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吃过早饭,胡武强正在贴对联,接到电话,说黄永玉要来看他。一幅对联还没贴完,大队人马就到了。胡武强听说过黄永玉,但还是第一次见到。
黄永玉在他堆满泥巴的房子里看来看去,又到屋后看了他的土窑。本来还想玩一下泥巴,可天气实在太冷,别人劝他才没动手。转悠了好久后,突然,黄永玉问他有没有纸和笔。胡武强愣住了,旁边的人扯他的衣角:黄老要给你题字。幸好家里有,赶紧拿出来。黄永玉拿起笔在纸上蹭出两个字“陶粹”。他对胡武强说,他想要一样他烧的东西,胡武强说,您看中哪一样就挑吧。黄永玉挑了一个贴花壶。临走时,黄永玉告诉他,本来准备在这里走马观花看几分钟,没想到呆了一个多小时。
得了黄永玉的“陶粹”两个字,一个常来的画家告诉他:你一定要找他盖个印。过了两年,胡武强在报上看到黄永玉回了凤凰,他就去了,同去的还有一个记者。到了凤凰,靠江边好大一栋房子。等了好久,总算托人带了信进去。黄永玉知道了,很快将他请进去了。两人聊得很投机。后来就聊到他给胡武强写的那两个字,胡武强说他想把这两个字做到包装上,看可不可以。黄永玉说:好,好,你可以用。旁边的记者说:您那两个字好是好,就是还没到位。黄永玉把身子往后一仰,变了脸:你说什么?记者说:还差个印章。黄永玉反应过来:哦,我没盖章。于是马上要人拿个大印亲自盖上了。
从凤凰回来后,胡武强好像被打足了气,他决心把他所能收集到的铜官窑的器型都复制出来,给后人留点东西。
“这个丰收箩是陶做的?”袁隆平不敢相信
胡武强成天呆在铜官镇玩泥巴,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大关注。但他对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却崇拜有加。2007年,他从电视上得知袁隆平院士研究的超级杂交水稻有望达到亩产900公斤的消息后,十分激动。
应该为袁院士做点什么,胡武强想表达一个普通人的崇敬和祝福。
他冥思苦想。终于,他花了3天时间,特意设计并烧制了一只寓意为丰收万年的陶艺作品《丰收箩》。这个“丰收箩”,口径30厘米,高25厘米,盛满稻谷的箩筐上,编织的根根竹条、丝丝竹篾以及饱满的颗颗金色稻粒,都被表现得十分精细和逼真。
好不容易打听到袁院士的住所,2007年11月22日,他满怀诚意来到袁院士家里,亲手将他《丰收箩》送到了袁院士手中。
“这是陶做的吗?”袁隆平捧着这个箩筐爱不释手。这件寄托了自己一辈子事业追求精神的陶艺作品这样栩栩如生,让袁院士既惊讶又高兴,赞不绝口。
胡武强坐在边上,看到袁隆平孩子般笑,也跟着呵呵地笑。他觉得好踏实,实现了自己的一大心愿。
“我后来才晓得,他是奥运奖牌设计师”
2008年5月,胡武强正在家里捏泥巴,一个高高瘦瘦的年轻人问到了屋门口,说自己是中央美院的教授,对他的铜官窑感兴趣。楼上楼下看了个遍,还看了他屋背后的窑,最后留下一句话:要为他设计铜官窑的包装。胡武强没在意,以为人家讲客气。
过了几个月,胡武强才从电视里和报纸上认出来,他就是为北京奥运会设计金镶玉奖牌的肖勇。胡武强更加疑惑了,那么大的设计师真的会为他的铜官窑设计包装?没想到肖勇真的兑了现。今年4月28日,他真的带着他的设计到湖南来了。
原来,去年5月肖勇来到湖南就是为奥运奖牌设计找创作素材。因为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来源于陶瓷,他找到了铜官窑传人胡武强的家。他看到铜官窑“裸体”放在架子上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决定免费为胡武强的铜官窑设计包装,作为对民间工艺复兴的支持。
肖勇为铜官窑设计了两套“新衣”,一件叫“和”,一件叫“合”,小件的“和”四面围合,打开寓意铜官窑走向四面八方,合拢寓意五湖四海的人被铜官窑吸引。大件的“合”上下闭合,寓天地盖,中间的铜官窑来自大地。整个包装材料都取自自然,既环保,又可重复利用。
肖勇的介绍胡武强没怎么听懂,但他非常满意:铜官窑一千多年来从来没有包装,现在他做的铜官窑有了这么漂亮的包装,他笑得合不拢嘴。 【湖南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