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国际板”要先强身健体


推“国际板”要先强身健体

苏培科 /

 

  近期,深交所正紧锣密鼓地推创业板,而上交所则在谋划国际板。这对于踉踉跄跄的中国股市而言,似乎时机并不凑巧。但是,创业板已经板上钉钉,A股市场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上交所推国际板蓄谋已久。

  早在2007427日,上交所创新实验室发布的《市场质量报告(2007)》中就曾建议在境内交易所开设国际板。报告提出,为提高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需要稳步推进股市国际化进程,加快引入外国投资者的步伐,并在时机成熟时允许外国公司境内上市,在境内交易所开设国际板。并且,上交所副总经理谢玮也曾公开表示,上交所一直在积极推进国际板的建设,推动海外公司A股上市是上交所的重要目标之一。上交所要实现国际化就要从投资者 的国际化、上市资源的国际化以及会员的国际化三方面继续努力。

  另外,在今年42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显然,上交所推国际板的想法酝酿已久,而国务院的《意见》又明确定位上海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上交所自然就担起了构建国际化交易所的重任。

  可是,根深蒂固的政策市圈钱市投机市究竟如何让中国股市走向国际化?

  我们知道,一个高效的、国际化的金融市场绝对不是拿钢筋水泥和金融大厦来炫耀,更不是简单地在投资者、上市资源和会员之间拉郎配,而应该是软环境的较量,应该是法制、监管、人才、效率和规则的综合比拼,尤其是要看人们在骨子里对市场规则的尊重程度、对契约精神的遵守程度、对市场文化的植入程度。这些,远比建造金融大厦更困难。仅仅靠政府出台几项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的概念是办不到的。

  虽然上海和北京在硬件环境上并不比其他国际金融市场落后,但是我们的软环境和体制弊端恰恰是软肋所在。营造一流的金融市场软环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及时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软环境,如果不摈弃圈钱逻辑,A股市场融资急于国际化很可能会演变成另一场灾难。

  当然,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设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国际板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通过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运转可以带动本国货币的国际交易和国际结算,但前提是自身的资本市场体系要健康,货币体系要稳定。否则,在地基不稳的地方盖高楼是非常危险的。很显然,中国在设立国际板之前,必须要先强身健体,进行彻底的改革。

  首先,我们的游戏规则和市场基础制度要国际化,要去掉不恰当的特色和所谓的国情,要褪掉政策市的烙印,否则市场规则永远也无法建立起来,朝令夕改只会让人无所适从。

  其次,我们的新股发行制度一定要合理,不能再让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利益割裂。如果这次重启IPO时,新股发行制度不彻底改革,日后的创业板和国际板就很可能会重蹈主板市场的覆辙,很可能会患上主板市场的病症。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国外公司来我们的国际板市场高溢价发行和圈钱,则会导致中国的财富出现净流出。所以,只有当新股发行制度合理之后,一级市场定价才不至于过于离谱,二级市场定价也才能够趋于合理,市场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基本面。

  第三,监管体制一定要适合国际板国际化的需要,要提高监管者的国际监管能力,对鞭长莫及的跨境上市公司应该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否则境外企业造假会对我们本土的投资者造成巨大伤害。

  境外企业前来上市,将严重考验我们的监管能力,尤其在跨境监管和信息收集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希望上交所的国际板最好能够实施高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快速的退市机制,以保障境内投资者的财产不受非法侵犯。

  第四,监管部门自身也要进行体制改革,让权力和利益分开,让裁判员运动员的角色分开,否则权钱交易和寻租行为不可避免。

  近年来,中国很多国有企业和公众企业都被外资不知不觉地收购,而公众作为全民资产的所有者,却并不知其中详情。正是由于这些制度性漏洞,海外企业的公关行为不但让外资达到了目的,也让部分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者(也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姆)中饱私囊。

  如果我们的监管体制再不进行根本性改革,一旦上交所的国际板推出之后,相信会有大量的国际公关队伍来腐蚀我们的权力部门,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市场更加混乱。

  第五,国际板最好能够引入集体诉讼制度,用境外企业熟悉的惩罚和约束规则来以夷制夷,只有高昂的违规成本才会打消上市企业造假的动机。

  第六,投资者也要适应国际化,不能再按照A股市场的逻辑和赌场规则来恶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