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走进教师计划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层面的东西;所谓“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文本,使学生通过学习,把知识层面的东西转化成能力层面的东西,实现学以致用。
平常听课,我们极容易发现,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过分注重了“入”,即知识层面,而轻视了或忽视了“出”,即能力层面。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如果不让他及时转化,或不打算引导他转化,其结果,这些知识将可能成为死东西,学生不能深悟,自然就不会运用,不但掌握不牢固,而且还可能因此影响到他们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入”是前提,是先导。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是从何处入手,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怎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从而解决落实好知识层面的问题。走进教材的最高境界是一开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这或许不难,但对年青教师来说,这是需要在较长时间段里学习、探索和领悟的。我们有些年青教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不光是因为他们缺少经验,同时也因为他们缺少胆量。他们在有资历的教师面前,容易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程式化地解读教材,这就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和一言堂的泥坑。这样的课堂常常会死气沉沉,教师累,学生也累,师生都在沉闷的空气和疲累的状态下苦熬时间,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年青教师做不好,并不等于年长的老师就一定能做好,有些教师教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书,他们的教技教艺并没有多大提升,有些甚至还不如个别刚出学的年轻教师。其实,这种现象并不费解,因为早就有人说过,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才能做好。用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情绪与智慧的投入,是一种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它潜在的目的性和实际的效果是一致的,就是使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好。如果一个教师能对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并因此养成了不知疲倦地学习、思考、感悟、总结和实验和习惯,那他的成长速度将是惊人的。
“入”不仅仅是导入,它包括一堂课中教师预设的传授性知识的全部。教师要有计划地完成这些预设性知识的传授,并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是非下一番功夫不能实现的。当然,这些功夫不是从书本中就能轻易学到的,它的实践性太强,所以除了自身的学习领悟之外,有成长意识和生活追求的老师最好是能虚心走进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课堂,像一个小学生那样,认真地看他讲课,用心领悟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从他那里吸收到启迪心智、激活灵感的元素。
“出”是能力层面的东西,自然就具有实践性。它包括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尝试,又是一种更具功效的动态的学习方式。语文课上,一个成语,一句好诗,让学生知道固然重要,但这毕竟是浅表层面的,我们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一是让学生理解成语和诗句的意思,会写,会用,二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于一些深奥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结成学习联盟、合作解决的方式来完成,这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让他们在交流中增进友谊,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
“出”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一堂课,教师不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堂课就没有实际意义,也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字,学生不动手写,他就不会真正掌握;句,学生不动手造,他的表达能力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增强;文,学生不动口读,他就不会真正理解文章,实质性地提高他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这一点,是完全可以推而广之的,因为它对任何一门学科都适用。数学课不做习题,理化课不做实验,恐怕不但学生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老师也无法发现学生问题。
“出”的最高境界是与生活接轨。知识不是纯粹的精神产品,它来源于生活,必然要服务于生活。教师如果能把自己要传授的知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那它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将是十分明显的。
当然,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必须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这可能是不现实的,也有失其科学性,但无论如何,教师的阶段性教学必须做到这一点,不然,他的课堂和他所传授的知识将会像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死水”一样,既没有生趣,也没有乐趣。
课堂教学应解决好“入”和“出”的关系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