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济南市决定,从2010年起,济南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用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取代原中考文化课考试成绩,高中阶段学校将根据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新生。(4月30日《济南时报》)
对于济南市的这种突发奇想之举,无疑再次激起了广大网民口舌之欲。就在这一石千层浪的热潮尚未退却之时,更有报道说山东省要在三年后前面取消中考。平心而论,山东省作为素质教育的排头兵为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所制订的这些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好的。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读了这些新闻之后总有一种酸酸涩涩、啼笑皆非的感觉!——取消中考就是素质教育了吗?取消中考就真的能够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吗?设若仅靠简单的取消考试就能拯救中国的教育,是否也就印证了“中国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考试”这句话了呢?
按照报道中的说法,用所谓“学业考试”来代替中考,这本身就这是一种最无意义的政策改革。改革者似乎仅仅认识到,学生负担重的根源在于“中考”本身,似乎只要拔了这棵大树,前途就一片光明了。可是,本来只需要为一场考试的竞争,现在便演变成在各种考试中的竞争。学生不得不在每一次考试中都处于原先中考的状态,这显然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做法更“恶劣”的是,它只会让所谓素质教育被淘汰出局,因为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一次偶然的失败便可能使之将来名落孙山,学生便必须全力以赴应战每一场考试,哪还有时间来搞“素质”呢?
我们的教育要有科学的发展观,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的。留中考不一定有错误,取消中考不一定就对。取消中考实际上是一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淡化,这种削弱了文化水准的硬措施,绝对不会产生此消彼涨的效果,学生的所谓“素质”也不会有太乐观的增进!更何况,在我们这个“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国度里,谁又能保证中间不会出现腐败?各种素质怎么去衡量,加权多少?怎么摒除这种评价的随意性和弹性?
中考之后实行的是“素质教育全面考察”录取学生。初中生一进学校就设立一个档案,记录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但是,这种方法貌似公平公正,但是这就将大权放给了学校。学校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升入高中的好坏,这样就可以使很多人有机可乘,另外这种方法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说一个学生好有理由不好也有理由。在铁板钉钉的分数面前尚有人弄虚作假,更何况这种并没有十分明确标准的录取方式?再者,取消中考之后最主要的录取方式将是各校分指标录取,就是各个高中给每个初中不同的录取指标,由学校推荐上高中。如此一来,平民子弟还能上重点高中吗?在反腐倡廉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高中阶段学习又没有普及且重点高中还属于稀缺资源的大背景下,平民子弟能得到平等的升学机会吗?被挡在重点高中大门之外的,恐怕就是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了吧?!另外,把学生按照地区或其他客观条件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学校,是需要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质量的学习资源为前提的。但这在目前可能吗?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会不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择校现象与行为的产生呢?
我们常说,学生的本职任务就是学习。如果取消了中考,或是考试不排名次,不公布成绩,学生还会有学习的动力、极性和主动性吗?学校里还会再有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吗?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除了学习方面,还有综合素质,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这些不以分数计好坏的课目是极易掺杂人为的因素的。当一个学习成绩很差、文化功课不及格,但利用人为因素以至于综合素质考评分数高的学生顺理成章地升入高中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兴奋之后的尴尬呢?
近年来,中考已经是在逐年降低难度、降低门槛了,可结果又怎么样?一边是不断地降低、妥协,可另一边却愈加“退化”得厉害!——只是表面化地整体提高了分数,搞得皆大欢喜!但事实上呢?即便是此时分数达到“优秀”的学生也不见得赶得上从前只能得“良好”的学生养高!——这是什么?这就是病!面对这种病,索性取消中考显然不是高明医生所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治诊的雕虫小技罢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沿袭了多年的中考制度都是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一种认可。用一“考”定音的制度对学生进行升学考试,尽管存在一些弊端,但从整体来说,这种考试是相对公平的,让许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顺利地拿到高考的入场券。如果说取消了中考,极有可能会让学生放松学习、甚至会滋生出学好与学坏一个样的思想。再加上如今很多教育专家都在喊着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要求学校不排名次,不公布成绩。果真如此,势必会产生诸多弊端,从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公平性。
笔者始终认为,“考试”本身并无什么罪过,关键在于考试的方法和内容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考试的结果利用得是否得当。——对于山东取消中考的做法,笔者试问:这种所谓的教育改革究竟是在作秀,还是在折腾?
(李吉明2009年4月30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