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新模式”的探索(一)


  关于“世界新模式”的探索(一)

   李立宪 2009-5-1

  一、金融危机产生探索“新模式”的迫切要求


  世界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受到极其严重的损失,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真实惨痛的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认识到:在“原有世界模式”中,一定有重大的矛盾和严重问题!“危机”是现象,“模式”才是实质,只有痛下决心“改变原模式,构建新模式”,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这类世界级的严重危机。

  在人类历史上,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自然生态危机、战争冲突,大大小小,一个接一个。仅仅20世纪就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无数的城市被摧毁,千万人的生命受到摧残,巨大的财产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人类所经历过的规模最大、损失最惨痛的世界危机了。

  能不能避免世界危机的重演呢?怎样才能避免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代价呢?尽快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世界最迫切的需求,也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与过去危机类似,都具有两面性,在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人们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人类通过这场危机,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就能在健康发展的同时避免或制止这类世界危机。

  必须改变“原模式”,必须构建“新模式”。不论人们是否准备好,也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

  世界新模式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新内容呢?对于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是正常的现象,各种观点都摆出来才有利于研究分析。通过分析比较、集思广益,人们就可以找到最好的思路、方法和模式,解决实践提出的迫切问题。

  下面将借鉴自然科学“相对论”的思想,从社会相对运动的角度,对“构建世界新模式”的问题进行讨论,欢迎读者就此提出建议、给予指教,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讨论探索的思路和新模式的要点,然后再讨论与新模式有关的思想和理论。

  二、探索的思路

  探索世界新模式的关键是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究竟应当怎样观察世界?

  (2)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3)世界新模式应该有哪些新的内容?

  为了便于讨论,先说明探索的思路。

  思路的流程图如下:

  

  关于图(一)的说明:

  (1)借鉴自然科学“相对论”思想的目的不是要把复杂的物理概念引入社会研究领域,而是要借鉴其中的科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有些理论在一定时期和范围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出现了误差,或者不能对实践出现的新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了。这时,人们就应当扩大认识的范围,调整认识的视点,找到能够全面的客观的进行观察的视点,然后从这个视点的高度(或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

  第二点,在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时候,特别需要高度关注事物运动的相对性关系和作用。

  第三点,把某些局部作为特例,在更高的层次、更深的深度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总结出更加一般的理论。

  (以上三点十分重要,在以后的讨论中还会提到。)

  (2)现在就借鉴第一点:调整观察世界的视点和基点。将观察的视点从人类社会的内部提升,一直提升到能够对世界整体和自然界进行全面、完整、客观观察的高度为止。然后,以人类社会内在的劳动为基点对世界进行观察和分析。自然科学的“相对论”是走出宇宙看宇宙,这里是走出世界看世界。

  (3)通过重新观察世界,产生新的思想和理论

  以现代科学成就为依据,在全面、完整、客观、深刻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世界是什么样的就应当怎样描述,整体的和局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社会的和自然的都要描述,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完整、客观。

  (4)构建“新模式”

  把新的思想和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产生可以在实践中使用的新模式,再将新模式放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5)通过实践检验,对新模式进行改进、充实、提高和调整,使其最大程度的符合人类社会运动的客观实际,不断的完善成熟。

  三、人类的劳动和非劳动

  借鉴“相对论”思想的第三点:在更高的层次、更深的深度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总结出一般的理论。

  由于劳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具有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地位和作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可以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把人类各种类型的具体活动抽象概括为两个基本活动:劳动和非劳动。然后对劳动和非劳动的矛盾、性质和规律进行观察和描述。

  示意图如下:
  

  关于图(二)的说明:

  (1)最外部的椭圆形表示人类全部活动。

  (2)人类全部活动可以抽象概括为劳动和非劳动两个基本类型。中间深颜色的椭圆形表示“劳动”,“劳动”外部的椭圆形表示“非劳动”。在这里,劳动和非劳动包括所有的脑力和体力、简单和复杂、宏观和微观的劳动和非劳动。

  (3)劳动在人类全部活动中处于重心地位,非劳动是以劳动为重心的。

  (4)劳动有劳动的矛盾和规律,非劳动有非劳动的矛盾和规律。

  (5)劳动和非劳动的矛盾和规律在人类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全部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

  (6)人类的劳动是通过劳动方式产生作用的,是通过劳动关系组织起来的,是按照劳动机制来运行的。人类劳动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或者说,人类要通过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式才能进行劳动。人类劳动具有社会性, 要通过复杂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符合劳动需要的组织和机制,才能进行劳动。

  (7)人类的非劳动是通过非劳动方式产生作用的,人类非劳动具有社会性,是通过非劳动关系组织起来的,是按照非劳动机制运行的。

  (8)因为劳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要将劳动作为认识和把握“世界新模式”的基点。

  四、关于“世界新模式”要点

  世界新模式都有哪些新内容呢?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新模式需要有“矛盾处理机制”。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矛盾(在这里,主要是指劳动与非劳动的矛盾、整体与局部的矛盾、局部与局部的矛盾、劳动性与反劳动性的矛盾、生存性与反生存性的矛盾、适应性与不适应性的矛盾等),世界新模式必须有“矛盾处理机制”,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矛盾处理机制是人们把握劳动重心,掌握全局,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强有力手段。

  (2)新模式需要把客观规律(自然的和社会的)指标体系作为参照标准。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存在着很多客观规律(主要有劳动规律、非劳动规律和自然规律等)。新模式要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就要把客观规律指标体系作为参照标准。在人类社会中,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变化不定的,客观规律就是不变的。用客观规律的指标体系作为参照标准,人们就能知道社会运动的方向、路线、状态和性质是什么,都产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3)新模式要构建符合世界新需要的劳动方式、劳动关系和劳动机制。

  原有世界模式的劳动方式、劳动关系和劳动机制是按照原有模式的需要构建的,现在情况变化了,有些地方已经不适合世界的新需要了。所以,新模式要构建符合世界新需要的劳动方式、劳动关系和劳动机制。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使用世界劳动平台进行劳动”的时代。世界新需要就是要让这一世界劳动方式能够产生最佳的作用和成果。

  只有构建了符合世界新需要的劳动方式、劳动关系和劳动机制,构建了符合新需要的世界劳动平台,新模式才能有效运行,才能产生最好的作用和成果。

  (4)新模式需要以“社会最佳状态”为目标。

  世界新模式在什么状态下对人类是最有利的呢?在“社会最佳状态”下是最为有利的。所以,新模式不是以某个具体指标为追求的目标。单一指标只是社会整体状态在某个方面的描述和反映。

  新模式要追求的是社会最佳状态。社会最佳状态的主要内容有:保持劳动重心、使用最佳的劳动方式和活动方式、符合客观规律(社会和自然的)、具有和谐的功能及状态。

  所谓社会和谐状态是说,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各个局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基础上又能够相互配合、支持、协调和帮助,是能够使人类活动(包括劳动和非劳动)产生最佳作用和结果的状态。在这里,社会和谐状态是以劳动为重心的和谐,是使用先进劳动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和谐,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和谐。

  (5)新模式要有利于发挥劳动斗争(博奕)的积极作用。

  劳动斗争是在劳动矛盾的作用下产生的优胜劣汰的现象和过程。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世界劳动斗争的需要和作用,目的是要改变不符合世界新需要的“原模式”,产生符合新需要的“新模式”。所以,新模式要有利于发挥劳动斗争的积极作用。

  这次世界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世界劳动危机。这场世界劳动危机是在世界劳动斗争(博弈)的作用下产生的。劳动斗争的目的是要产生符合世界新需要的劳动方式、劳动关系和劳动机制。

  (6)新模式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社会相对运动中,真正决定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及其关系。因此,新模式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要把这个矛盾放在特殊重要的地位,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的状态。

  (7)新模式要有利于开辟更高层次的、更宽范围的劳动未达空间。在历史上,人类每次大发展都突破了原有的劳动空间,提升和扩大到新的劳动空间。

  劳动未达空间有两大类:第一类,人类现在需要的、现有劳动能力也能够达到的,但是因为某种社会因素的限制却没有达到的劳动空间。第二类,目前虽然还没有达到,但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提升以后就可以达到的劳动空间。

  (8)新模式要有利于向更高的社会阶段提升和转变。

  从社会内部矛盾的性质上看,目前的世界还处于“内部对抗性”的阶段。在目前的世界上,国家、民族、阶级、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和对立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对抗和对立”在各个领域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来说,“非对抗性”阶段是更加有利的。新模式应当有利于向“非对抗性”阶段提升和过渡。

  
  前面初步讨论了世界新模式的新要点,还需要与具体实际(国家、民族、阶级、社会制度、文化历史、思想信仰等)结合起来,才能构建符合实践新需要的具体模式。在增加了“新要点”以后,原有模式就能够发生变化,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转变为新模式了。

  例如,如果在原有经济模式和金融模式中增加“矛盾处理机制”,就会使经济模式和金融模式具备对劳动矛盾和非劳动矛盾进行记录、分析和处理的功能,就会转变为新的经济模式和金融模式。

  再如,如果能够把“新要点”与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具体国家的新模式。按照目前的国家分类,可以有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新模式。在条件具备的时候,甚至还可以产生不同于过去的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新模式。

  当然,世界新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在实践中进行改进、充实和调整,才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不断的完善成熟。

  
  五、世界新模式与原模式的比较

  新模式与原模式的比较图表:

  表(一)

 ;

要点

新模式

原模式

1

劳动矛盾和非劳动矛盾

有矛盾处理机制

自发状态

2

参照标准

以客观规律指标体系为参照

以局部和具体活动的利益和需要为参照标准

3

劳动的方式、关系和机制

符合世界新需要的劳动方式、关系和机制

受原模式的规定、束缚和限制的劳动方式、关系和机制

4

追求目标

以社会最佳状态为追求目标

以个别或少数指标为目标

5

劳动斗争

有利于发挥劳动斗争对于优胜劣汰的积极作用

自发状态

6

劳动未达空间

有利于进入和开发劳动未达空间

受原模式中某些要素的束缚和限制

7

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和关系

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关系”放在特殊重要的地位

自发状态

8

社会阶段

有利于提升到“非对抗性”的更高社会阶段

受到“内部对抗性”阶段的束缚和限制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要点”的内容在原模式和新模式中都是存在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新模式具有处理好这些问题的能力和功能。而在原模式中,“要点”的这些内容要么是处于自发状态的,要么受到束缚和限制。

  由于这些“要点”在原模式中处于自发状态、受到束缚和约束,人们就难以真正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和把握劳动、非劳动、自然界的矛盾和规律的性质、状态和作用。当这些矛盾的性质、状态和作用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当严重背离客观规律的情况发生的时候,当否定性反作用集聚到极限的时候,各种类型的危机(经济、金融、政治、社会、自然、生态等)就爆发了。

  世界新模式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改变原模式的“自发状态”,消除原模式对于劳动的束缚和限制,具有处理好劳动矛盾和非劳动矛盾的功能。

  如果人们能够“改变原模式,构建新模式”,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处理好这些矛盾、消除不利于劳动的束缚和限制,人类就能使世界在健康发展的同时减少甚至消除严重的世界危机,具有更加美好的前途。

  前面讨论了新模式的要点。下面将讨论与新模式有关的思想和理论。

  (未完待续)

     关于“世界新模式”的探索(二)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5/4/17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