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两组消费数据?


  新华社记者雷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发布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以百货业为代表的连锁零售业销售下滑、利润下降,陷入十多年来最困难时期。

      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与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相比都有所加快。     

      一边是作为消费终端的连锁零售业业绩下滑,另一边通常用来衡量消费形势的统计指标却逆市飘红。究竟哪个数据才能准确反映当前我国消费现状呢?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发布的调查显示,一季度,从超市业态看,销售同比增长7%左右,利润增长5%左右,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而在百货业态中,销售和利润甚至同比下降5%左右。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连锁零售业在今年一、二季度陷入十多年来的最低谷。从目前情况来看,前期的打折促销虽然增加了商品售出量,但销售额并没有明显增加,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也直线下降。”零售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说。

      调查显示,2008年下半年以来,百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促销打折,一些企业甚至是全线折扣,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的毛利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受到影响,即不打折不购物。另外新开百货店也出现了专柜招商周期延长、招商资源减少的情况。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告诉记者,通过对几十家连锁企业的走访和调查,能感受到被走访的企业对二季度和下半年的预期维持在较低水平,总体反映不乐观,并普遍调低了销售和利润目标。

      连锁零售业是重要的消费终端,其遭遇了经济“寒流”的侵袭,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经济危机对消费的负面影响。

      但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却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速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

      “之所以会出现两组看似矛盾的数据,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太一样。”黄国雄指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仅包括零售,还包括批发,此外还包括餐饮等其他业态。零售业只是统计样本中的一部分,而连锁零售业就是更小范围的概念了。”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分析显示,目前我国餐饮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经营状况要好于其他消费终端。今年一季度,全国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8.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3.9个百分点。

      此外,据裴亮介绍,采用连锁经营方式的零售企业尤其是百货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并且沿海比内地多,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多,这些地方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大。

      近几年虽然农村也建了许多“万村千乡”农家店,但为保证样本的可比性,并未将这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纳入统计。

      事实上,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等因素,今年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增速超过了城市,成为消费生活中的一大亮点。

      “全面衡量我国消费的现状,应该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黄国雄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以及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预计我国零售业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回暖。”

(解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一季度的零售业的实际数据可能要比统计局公布的要差。从一季度的GDP可以推断,国民的收入增速是下滑的。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零售业数据的增长速度反而是增速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这种背离很难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