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之前的30年,展现在中国眼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繁荣景象,中国似乎成了充满希望的富庶高地。人们以为增长是一种常态,摆脱贫穷不再遥不可及。主流经济学家们也信誓旦旦地向老百姓保证:他们正在凝望一个繁荣的“永久性高原”。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袭击了中国,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寒冬下出现了“痉挛”。
我们正经历和美国大萧条一样的“坎”
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生产过剩,这话几乎成了妇孺皆知的“公理”。很少有人注意到,大萧条中过剩的究竟是什么产品。资料表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产品过剩多是诸如房子、汽车、无线电等在当时被当作耐用消费品的商品。
胡佛在竞选总统时曾向选民许诺:让“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鸡”代表柴米油盐这类生活必需品,“汽车”则代表耐用消费品。表明当时美国消费正处在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过渡的阶段。
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正是从生产者经济向消费者经济转变、从生活必需品消费向耐用消费品消费转换的时代。在消费者经济时代,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如何购买到商品,而是如何以公平的价格买到优质商品。
如果企业不能以社会大众所能接受的价格生产商品,就会出现“销售阻力”。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出现“销售阻力”的产品主要是住房、汽车、高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
经济危机就是耐用消费品时代的产物。在生活必需品时代,人们的需求多是刚性的,经济的波动幅度几乎和人口增长同步,除非发生天灾人祸,产品的产量波动不会太大,不太可能发生经济危机。
耐用消费品就不同了,它不是大众的核心消费品,消化这类产品需要一定的收入、金融和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而生产却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迅速扩大。因此,按照经济高涨时期设计的产能,一旦遇到遽然萎缩的市场需求,过剩就成为必然。
因此,生产过剩成为耐用消费品时代的周期性现象。这次由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造成的。
启动内需必须打垮“销售阻力”
市场只是造就经济繁荣的一种工具,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让所有的人能够分配繁荣。因此,大的财富不仅来自个人,还来自社会的努力。只有让更多的钱落入穷人之手,才能加快货币流通和大规模消费。
从这点来看,大企业的运作是一种公共服务,它应该以一种符合共同利益的方式被加以控制。耐用消费品单价较高,即时性收入往往不足以购买耐用消费品,需要花掉储蓄,甚至提前透支未来的收入。
因此,打垮“销售阻力”需要缓解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通过增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居民收入中的贫富差距,扩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等,避免使发展成果通过非正常渠道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从而挤压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公平和效率的全部丧失。
若干年来,体制不健全导致的分配不公,尤其是非法收入、灰色收入、垄断收入扭曲了分配的基本秩序,导致居民收入分配的整体结构中,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资本收入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国家、企业收入比重上升;垄断行业所得超过了竞争行业所得,城市超过了农村,东部超过了西部,呈现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扭曲结构。数据显示,1997~2007年,我国GDP增长237%,财政收入增长490%,同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67%和98%。
与此相联系的是居民收入部分,贫富差距扩大得太快。自1994年开始,中国的基尼系数就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2007年更是高达0.48,位列世界上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列。加之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制度漏洞导致寻租和公共资源的巨额流失,使得收入分配进入严重不公平的无序状态。
1929年,美国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2.4万个家庭,其总收入是600万个最穷家庭总收入的3倍。顶层群体的平均收入是底层群体的630倍。正是贫富悬殊巨大,导致生产过剩和大萧条。因为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贫者消费倾向虽高,但没钱多消费,拉低了总有效需求。
打垮“销售阻力”还须完善社会保障。社保是支撑耐用消费品购买力和信贷消费的制度条件。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前,美国的现代消费和消费信贷就已发展起来,但消费加速是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完善之后。
价格是启动消费的重要杠杆。现在,很多企业在营销自己的产品时,不断地利用广告去刺激消费者的神经。但是,广告夸耀的是高价格,而不是便宜货。新式机器、更好的生产方法所实现的节省,应以低价格的形式传递给消费者。然而,中国技术进步所实现的节省,并未以更低的价格传递给消费者,而是转化为企业红利、存量及高管更高的薪水。据说,一些公司高管的薪酬水平已经高到不道德的程度。
化解危机需要一场新的社会变革
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生产和投资已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将生产出来的东西销售出去。销售不出去比生产不出来更可怕。
因此,激活内需是前提和条件。如何让老百姓愿意花钱,不能仅仅从经济方面展开,还须进行社会扩张,即通过调整社会当中不同群体的利益结构,增强全社会消费能力。
美国走出大萧条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通过社会的变革实现利益关系的调整,通过调整劳资关系和收入分配,形成了中产阶层——耐用消费品最大的消费群体。由于它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
1932年,罗斯福在竞选总统时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处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人们的身上。”
因此,我们不能把今天遭遇的问题,看作是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偶然事件,甚至不能简单看成几年就可以过去的插曲。应对危机,我们必须调整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优化社会结构,创造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种种社会结构和制度条件,简单的几项财政或货币政策是不足以化解当前的问题的。
启动内需需要社会扩张
评论
3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