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征求意见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采取分布实施、逐步完善的方式,分阶段推出各项改革措施。而第一阶段的改革将主要集中在推出如下四项措施。
一是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询价对象应真是报价、询价报价和申购报价应当具有逻辑一致性,主承销商应
当采取措施杜绝高报不买和低报高买。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根据发行规模和市场情况,合理设定每笔申购的最低申购量。对最终定价超过预期价格导致募集资金量超过项目资金需要量的,发行人应当提前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用途。
二是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对每一只股票发行,任一股票配售对象只能选择网下或者网上一种方式进行新股申购,所有参与该只股票网下报价、申购、配售的股票配售对象不再参与网上申购。
三是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根据发行规模和市场情况,合理设定单一网上申购账户的申购上限,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
四是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提示所有参与人明晰市场风险。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刊登新股投资风险特别公告,充分揭示一级市场风险,提醒投资者提醒判断投资该公司的可行性。证券经营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向投资者提示新股认购风险。
这条消息一出,则引起了市场对IPO重启动的恐慌情绪.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四条改革内容而言,对市场并不会产生任何利空因素.笔者在上月传证监会IPO开闸时,就提出了鲜明的观点,IPO开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IPO的制度改革.这是对市场到底是继续无规则圈钱,还是稳定市场合理的投资价值理念的源头问题.只要制度改革有效,IPO非但不会引起市场的下跌,甚至对牛市基础会有巩固的作用.因此这次的消息是笔者认为的利好,而不是利空.所谓利空,无非是市场在下跌已久的熊市思维下,对IPO会产生的资金失血顾虑的一种恐慌情绪的表现。
笔者曾提出过IPO改革的几项核心问题:一是定价机制问题,一个新股的定价合理与不合理,直接会对市场产生2种不同的影响.拿1个例子就可以做比较.中石油曾在香港上市的询价是2港元不到。开盘在5港元多.这使巴非特产生了对中石油价值投资的兴趣,一举买入中石油,在短短1年不到,中石油涨到20元左右.巴非特认为价值高估后提前离场.成为了价值套利的经典投资案例.而A股的中石油在同股不同权的发行制度下,港人买股可以2元不到买,而A股投资者却是以当时溢价近10倍的水平16.7元作为发行价.最后开盘当天最高48元,成为历史最高价,一直将所有二级市场投资者深套其中的典型失败IPO案例.这就是新股发行制度完全规则混乱的局面造成的.没有一个合理的新股定价机制,中国永远不能在源头上做到价值投资.这也就是中国股市投机的最客观原因.而幸运的是,这次改革内容中就涉及到了定价机制的内容.但这个机制的询价是依靠相关机构,就不得不让人产生顾虑.因为这些机构的定价是否科学?是否会后台操作?是否被承销商收买?就是一个不受管理层和投资者约束的问题了.这点值得后期进行法律配套部门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二是,市值配售的问题.中国股市长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市场,叫一级市场.这个现象很特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实际上这个市场是中国股市投机的元凶.首先说当年证券行业的一些利用一级市场无风险套利问题.曾经证券市场是银证混业的时代,很多证券公司的背景都和金融企业直接关联.甚至有些就是银行自己开的证券公司.比如申银就是当年上海市工行开的.在新股申购时,证券公司可以无担保拆借银行资金进行新股申购,结算短期利息后还给银行,同时股民的保证金也都成为证券公司直接申购新股的资金来源.这些资金在新股开盘必涨的惯性规则下,长期进行无风险套利.而这些资金的收益却可以成为不公开的灰色收入,或叫小金库.后来企业也这样做了。国有企业的老总们也起了贪念,拆借国有资金为私人谋利.在新股申购这个漏洞百出的市场里,黑幕实在是多得可怕.不把市值配售的机智配套,那这个黑幕源头就无法堵住.而这次改革意见中,就在目标上提到了股份配售的说法.
三是,上市首日开盘和交易的规则问题.搞过承销和包销的人都知道.开盘首日的价格几乎都是承销商们导演的.因为他们包销了股票。不把开盘价开在包销价之上,那就意味着有亏损风险.当然这样的一个承销机制就成了开盘首日定价过度的根本原因.而这次的改革内容中,就完善了发行人,承销人,投资者几者的关系主体归位的内容.承销商不再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发售的角色.这样就避免了承销商首日故意拉高定价的操纵行为.而是在市场报价的过程就用合理的市价出给投资者.因此,这就给承销商和二级市场炒作者建立一道防火墙.因此今后投资者在报价的时候就很可能面临中签后,首日亏损的尴尬局面.这个风险笔者认为投资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四,申购上限问题.当初笔者认为,应该尽量将中小投资者的中签比例提高,甚至按帐户来分配中签数量。这样就可以避免机构操纵新股的事情发生。同时中小投资者可以真正买到有长期价值的低价长期投资的筹码.而目前的帐户申购上限则是按千分之一的数量来控制.并没有真正防范机构控制的可能.这里只会有几种机构受到限制.比如QFII,基金,证券公司自营等席位和资金被监管的机构.而对一些私募,大机构,游资,国资等都可能出现多开设帐户分仓形式变相提高中签比率.这个规则实际问题很明显.只是一纸空文罢了.因此中小投资者的中签比率还是很难提高.
五,发行人在IPO之初就应当对原来的财务真实性或后期分红,或大非解禁等关键问题进行相应承诺.这两年通过大小非解禁之后,市场都已经出现了一个很要害的问题,那就是大股东的托管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发行者.其目的都是在市场进行融资和做大做强企业为出发点的.而自从有了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靠资本市场来获利的获利冲动则越来越强。前有中小企业板里利用滚存利润玩财务游戏,后有立立电子的借上市关联资产上市圈钱.上市公司大非甚至不管政策法规,恶意套现.这些都是在上市时期就缺失的基本规范.而上市后,只圈钱不分红的现象则是中国A股的通病.这些问题实际在IPO之前,就应该有承诺或制度进行约束了.这个问题值得监管层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六,关于大小非解禁的制度接轨问题.中国A股的最大核心矛盾就是股权分置.到今天为止股权分置改革都不彻底,也不能叫成功。至少后遗症是一大堆.06年后的新股到现在没有一家进行过股改兑价.而今天再发IPO时,却遗忘了最最关键的一点了.难道要股民继续承受同股不同权的不平等待遇.等待大小非之后的套利宰割吗?这个问题不面对.新股发行还是只能生下"畸形儿".相信中国股市的世界第一大跌幅,一提融资就受到投资者坚决抵制的后果难道还不够严重吗?呼吁管理层必须把这个核心问题解决掉.否则市场今后将承受更严重的后果.
IPO改革的路任重而道远,希望IPO的改革只是第一步.而且能走稳这一步.希望今后的改革内容会越来越务实,真正地站在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出发.中国的股市才会有长期健康的价值投资的环境.也希望更多的投资者积极踊跃地把意见反映给管理层.让管理层清楚投资者真正希望看到什么样的IPO制度.而不是等制度敲定后,再来呼吁不公.
欢迎加入趋势大师VIP圈子.学习交流准确趋势分析方法,把握09年牛市主线热点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