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片《孔子》的三个疑问


 

胡玫执导的史诗大片《孔子》据说已拍摄过半。这是一部令人期待的作品,也是一部令人担心的作品,因为它触动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灵。
忘记是哪一位西方哲人这样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曾经有过自己的圣贤,这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人们对待自己圣贤的态度。
今天,我们能把孔子搬上影幕来,这应当成为一件好事。如果这部片子能拍好的话,它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潮流的一次对话与交融,引领广大民众通过电影这种最直接最亲切最饱满的形式,来了解和亲近圣贤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好地反思我们今天的精神和道德生活。
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生命态度、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集体生命态度、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的结晶。
在我看来,孔子是这样一个人:他站在2500年前的时空节点上,把我们民族自伏羲炎黄以来所形成的集体生命态度、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总结提炼出来,形成以儒家文化传统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并通过教育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而孔子本人的一生,就是这种生命态度、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的最好的写照。
孔子不同于任何其他历史人物,他代表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代表着中国人五千年来的思想和精神,代表着我们的祖先。胡玫执导的这部大片,拍的不仅是孔子,还是中国文化的根,是我们共同的祖先,是中国人的心灵之源。
鉴于孔子这个人物的特殊性,我们不能不生出有关这部片子的三大疑问:
疑问一:胡玫能否真正以尊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方式来塑造孔子的形象?
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以孔子穿越时空遍布世界的影响力,以胡导的商业手笔和周润发等大牌明星的市场号召力,这部电影要想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赚个盆满钵满,应当不是什么难事。
胡玫曾经成功地导演《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历史巨片。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她的专业成就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胡玫就能够真正在艺术形象上拍好孔子。因为孔子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人物。也不同于雍正、汉武这样的帝王将相。刻画一个帝王将相容易,但要准确地刻画孔子这样一个影响超越时空的圣贤人物,这是不能慎之又慎的。
假如胡玫仅仅从单纯的商业角度考虑来操作这部大片,或者把商业成功作为单纯的第一价值取向,那么,问题的严重性恐怕就会超越影片本身了。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一切文章都是为了传达“道”的。所谓“道”,通俗的说,就是真理。这个真理,源于自然,反映社会,直指人心。古今中外的一切经典无不都是致力于体现、反映和传播那个至高的“道”。好的电影应当也不例外。
对于胡玫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她将如何通过这部片子来向今天的中国人及向世界诠释孔子?她能否超越商业考量,以一种真正历史和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向世人诠释一个真正的孔子?她本人以及制作班底能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孔子的精神和形象?她是否真正领悟到了孔子一生都在弘扬的“道”?
 
疑问二:周润发会不会把孔子演成了“孔润发”?
周润发能否演好孔子这个角色,这又是个大疑问!这是一个超越演技的问题。
在我看来,周润发要演好孔子,须成功的跨越下面三个障碍:
其一是他本人对于孔子的不了解。
曾有记者问及对孔子的了解以及为影片准备的功课,发哥坦言“对孔子一点也不了解”,他说很多都是导演告诉他,“我只要理解剧本里的这个角色就够啦”。
一个完全不了解孔子、也从未阅读过孔子的人,单凭导演的现场指挥,就能把握好孔子的形象么?这是我所怀疑的。
其二是他能否超越长期以来养成的职业形象和个人气质。
我看了周润发饰演孔子的剧照,我以为,就身高和脸型看,周润发的造型的确符合自古流传下来的孔子的形象。
但是,他的眼角眉梢所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的一些东西——痞气,匪气,霸气,嘻嘻哈哈,没个正经,等等,却是与孔子的形象完全不能相融的,并且会严重地摧毁孔子的形象。
须知孔子一生教导学生要温、良、恭、俭、让,这是一种源自智慧并长期修养出来的一种谦和君子的风度和气质,是与发哥一贯的气质完全对立的另外一种形象。
老实说,我是很喜欢周润发的。虽然他的影屏形象一直没有摆脱一种刁儿啷当、玩世不恭的痞气,但整体上看,他所塑造的角色总是在传达一种正义的、勇气的、乐观的、洒脱的、幽默的形象和气质,这种形象和气质也符合周润发本人的内在根性。所以,他在娱乐观众的同时,总是能够带来人们一些精神的提振。
发哥要塑造出孔子的形象,就必须由内到外地真正理解和吃透孔子的思想,进入到圣人的灵魂深处。这对于一个成长于香港花花世界、长期浸淫于嘻嘻哈哈的欢歌笑语声的周润发来说,实在是一个超越其生命深度、厚度和高度的挑战。
其三他的态度。
我所说的态度与他作为一个职业演员的敬业精神无关。
在我看来,发哥要演好这部片子,需要他对于孔子及这部片子有发自内心的更高的态度,一种源于内心的恭敬与严肃,一种诚惶诚恐慌,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至上之道的恭敬心,对于崇高道德的恭敬心,对于圣贤君子的恭敬心,这本是孔子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恭敬心,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导演及一切主创人员在面对孔子这个角色时最起码、最简单和最重要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表现出应有的恭敬心,就不可能导好或演好这部片子。
曾有记者问周润发为何导演会选中他来饰演孔子,发哥回答:“可能因为我个子高吧,听说孔子1.93米,我才1.8米,所以鞋子里还增高了一点呢!”对于为何接演,他的回答更无厘头,“这是学普通话的好机会啊,不能总在香港混吧,我要出来混!”
一个“混”字,既概括了周润发一生从艺风格和形象,无论他是在影片里面,还是在生活当中,他的心态和形象,大概都离不开一个“混”字。靠一个“混“字,他不仅从70年代的跑龙套角色“混”成了顶级大腕,而且摇身一变,从当年的“强哥”、“小马哥”,“混”成了今天的“孔圣人”。
据媒体报道,剧组为发哥发嫂包下当下五星级酒店里最贵的总统套房,内设两款按摩浴池,每晚租金5880元人民币,一个月便花逾17万元。剧组还为发哥提供了五名助手,另配专车和司机,每次发哥出车,必有另一部车护航。这样的作派,当然符合现代大腕们一贯的风格,却都是与孔子倡导的谦逊俭朴的生活观念和处世作风大相径庭的。
我不愿怀疑胡导看人、挑人的能力。纵观当今演艺界,也许确实找不到比周润发更好的人来演孔子。但是,我相信,如果周润发不能克服上述三个障碍,他一定会不知不觉地把孔子演成了“孔润发”,那样也许不影响该片商业上的成功,可是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和心灵,却可能是一场伤害。
 
疑问三:这部片子将如何向今天的中国人及向世界诠释孔子?
    孔子从春秋以降,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和心灵史上的最具标志性人物。历史上那么多杰出人物,从一代代帝王将相到一个个学问大家,都格外地推崇他、奉祀他,把他作为中华民族最高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大成至圣先师。
     然而近代以来,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孔子的形象便一再地受到种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攻击和诋毁。直至今日,虽然新的孔子热正在兴起,但通观整个社会,对于孔子的误解、误读还非常深。最要命的情况是,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读过孔子,根本就不了解孔子,却在对孔子枉加批判和否定。这不能不说一个民族的悲哀,也是现代中国人的集体悲哀!
那些对孔子枉加批判的人们,不妨去想想,难道历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帝王将相和学问大家们,都是一个个没有思想、没有智慧、没有学问、没有品味、没有格调、没有主见的傻瓜么?难道这些创下过丰功伟业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智慧和人生境界全都比我们低么?
胡玫导演的《孔子》,迎合了今天国学复兴的潮流和趋势,也迎合了中国文化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潮流和趋势。今天,中国正在全世界推广孔子学院,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形象代表,正在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被世界各国人民更深入的了解。
但是,必须看到,今天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在精神、思想和价值观念领域的混乱。这种混乱,关系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平衡,心灵和物质之间的平衡,文化价值与科技理性之间的平衡,等等。而孔子,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恰恰处于这种混乱的风口浪尖。
假如把握妥当的话,那么胡玫执导的这部《孔子》也许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世俗社会之间的一个很好的接口与管道。透过这个接口和管道,我们可以将孔子这样一个古代圣贤请下神坛,以一种喜闻乐见的面貌重新走大众,让世俗社会的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们,那些从来没有阅读过孔子的人们,可以“面对面”地了解我们的古圣先贤当年是怎样为人处事,从而增进我们做人做事的智慧,引领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的社会和幸福的人生。
是的,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个要求实在太高的!可是,谁让她选择了孔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