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通知,明天放假——这才知道是端午了。
从毕业后离开父母独自到外漂泊,便觉得自己没有过过端午节——不过是在超市买几个粽子提回去煮熟了吃罢了,哪里有在父母身边时那般的热闹与温馨呢?
下班了,脚步匆匆地走在街上,不知哪家的锅没有上盖,粽叶的香味随风徐徐飘来,禁不住勾起我对家乡端午的记忆。
家乡的五月天气是宜人的,阳光暖而不热,微风凉而不冷。大地上的万物都已苏醒,鸟在唱,花在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香味,有植物的,也有动物的,还有食物的。
似乎是提前一个星期,父亲便从镇上买回来了粽叶,我和弟弟一见它便馋了,恨不得母亲马上就把它们变成粽子。然而母亲是很有耐心的,一定要等到端午节的前一天,才将这些天生就带着好闻香味的粽叶洗净,用井水放在木盆里泡着。同样需要浸泡的还有肤白如玉的糯米,当糯米的清香和粽叶的香味在空气中交融,我便被撩拨得心猿意马,再也无心去关注别的,只能一心一意地守着它们,等待着母亲包粽子的时刻来临。
母亲端了把小木椅在盆前坐下,她先将两片粽叶交错放置,然后双手灵巧一转,两片粽叶便成了漏斗的形状,母亲用勺将糯子放置在“漏斗”里,压紧,再包严,然后用早已准备好的草绳捆绑结实,一个粽子就做好了。然而看着简单,自己操作起来却难,年少时年年蹲在母亲身边看,也动手实践过,却是至今也不会,我包的粽子不是粽叶会弄破,米会漏出,就是绳子没系好,总之是难看又不成形的。“去玩吧,不用你动手。”母亲总是这样溺爱地对我说,但是她哪知道,她不能陪我一辈子,她的手艺就这样在女儿这里失传了。
粽子包好了,接着是放在锅里煮,当浓郁的粽叶随着水蒸汽散发出来,我便迫不及待地揭开锅,太烫了!母亲连忙接过,帮我解开绳子,剥开粽叶——清香加上清甜,真的是美味无穷!现在想来,其实那时母亲包的粽子里除了糯米,什么也没放,哪像现在的粽子内容如此充实,但是不知为什么,那时会觉得它美味至极,直到今天,仍然觉得当年的粽子要比现在在超市里买的任何粽子都要好吃。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这是为什么,因为那时的粽子是母亲牌的,凝聚了家人的祈盼,也包含着家人团聚和共同劳动的幸福。
亲情无限,情义无限。端午节的由来,不亦是因了浓浓的情吗?那是全国人民对诗人英雄屈原的爱!
来年,一定要找个空闲,回家好好陪父母过个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