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医药广告,骗你没商量
地方广播电台碍于生存与竞争的双重压力,大量投放医药广告。电台就利用这种低俗的卖野药的广告来吸引更多听众。但打进热线的听众,90%以上都是广告部门事先安排好的“托儿”。电台广告部收了客户支付的高额费用后,其制作的节目内容,选择的播出时间,电台新闻业务部门无权过问。其实,台领导和下属的新闻业务部门,对这种广告节目的不良后果心知肚明,也怕遭上级查处,也担心对电台形象的贬损——这对于有职业追求的新闻人来说,确实是不愿看到的。但巨大的经济收益,使他们只能一眼睁一眼闭地推着走吧,反正个兄弟省市同行都是这么干的,法不责众嘛!
所谓专家:字正腔圆的“托儿”
目前电台做的医药类节目多数以治疗男性病、妇科病、肝病、性病等难以启齿的疾病为主。形式都是专题广告,其中的专家一般自称是某大医院主任或权威医学顾问。然而,业内人士说,哪些巧舌如簧,口若悬河,大讲医学原理的“专家”,大多是“托儿”。“有一次节目就要开始了,一位只有20多岁的男生走了进来,当时我还以为他走错门了。他却告诉我,他就是那个某某医学教授。后来才知道,他只有23岁,高中学历。”
所谓嘉宾:只需培训15天
“这些卖假药的都有一篇背得滚瓜烂熟的稿子,普通听众的热线基本不接,只接那些安排好的‘托儿’,一旦真有听众打进热线咨询,这些卖假药的也都有准备好的一套内容答复。”到电台做医药节目的嘉宾主持,已形成产业和专业培训制度。一个初中生,培训15天就可以上岗。而他的师傅,当初带着几万块钱来杭州,靠到电台做卖药节目嘉宾,一年就赚了1000万元。
所谓听众:打个热线赚20元
卖药节目中总有听众不断打来电话:“某某教授,吃了你们的药以后,我的病好多了……”真的有那么多人吃了药,就见好转吗? 即便是吃了药见好的病人,谁有那个闲工夫喋喋不休地去打热线,去唱赞歌?其实,哪些“托儿”都是假药厂家花钱雇来的,打一个电话能得到10到20元劳务费。“药托儿”已形成一种新职业。细心听众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同一天中,不同卖药节目中会出现同一个声音,刚刚还说自己是吃某某药丸吃好的,下一广告他就说自己是吃某某胶囊吃好的。
所谓灵药:多是淀粉面粉
假药广告节目曾闹过笑话:一个卖壮阳药的“专家”接到了肝病患者的电话,问“我的病你们的药可以治吗?”那位“专家”立刻抢着说:“服用我们的黄金生命,5个疗程就可痊愈!”主持人实在觉得太离谱了,只好对那位听众说:“你得的是肝病,应该去医院治疗!”
目睹假专家们的忽悠,主持人常替听众担心。一次她终于忍不住问一位专家:“你们怎么那么厉害?不看病人就知道是什么病?吃错了药怎么办?”没想到“专家”从容地回答:“放心吧,绝对吃不坏的!我们的药即便治不好病,但也吃不坏人……”原来,他们的药都是淀粉面粉等无害原料制成。这些医药骗子通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旦工商、卫生部门来查,他们立马搬家,另换一种药,换一个新鲜名字,接着忽悠骗人。
电台收益:每年进账上千万
既然冒卖假药的危险,为什么电台乐此不疲呢? 因为这类节目能给电台直接带来经济收入。在电台,这类节目都由广告部操作,属于软广告。台里收费:15分钟3000元,一个月就10万,一年100多万。一天24小时,可安排若干时段的假药广告,仅此一项,就占电台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城市小广告“牛皮癣”遭唾骂,成过街老鼠。其实,电台假药广告的危害远远甚于“牛皮癣”:第一,露骨谈性,玷污耳目;第二,骗人伎俩披上合法外衣——致使多少不明就里的人稀里糊涂地上当受骗。
(主要资料 参考 凤凰论坛《我在电台打工经历的“潜规则黑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