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讨论了如何通过公益事业培养孩子的品德、社会能力、和经营才干。但仍感到言犹未尽。这一节不妨再讲一个细节,看看女儿在自己的小社区内是如何投身于公益事业,培养自己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的美德,并从中获得了“企业家”的宝贵经验。
如今到处都强调品德教育。我这个四十多岁的人,从小就是在品德教育的口号中长大的。记得小时后总唱一首歌:“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后面的词记不清楚了。总之,歌唱的是拾金不昧,一分钱交公会受到表扬。我记得有一次真是碰到出奇的好运:回家的路上拣了一分钱,赶紧回学校交给老师;等回来的路上,再拣了一分,再回去交公;等第三次回家时,又拣一分,更是象个英雄一样去交公。果然,第二天老师全班表扬。我从小淘气,功课不佳,受一次大表扬不容易,结果快四十年了还记得。
女儿是美国土生土长,她七岁半时,也正是我当时“拾金不昧”的年纪。她从小家贫,当然知道钱特别有用,上街格外留神,外号“眼睛尖”,常拣一分,一毛,甚至偶尔还有二十五分的硬币。这里没有人鼓励她交公,所以她都存在一个罐子里,一分也不舍得花。
美国社会富裕,没有人把几分钱当回事。真拣了什么大东西,比如衣服等等,一般放在原地醒目的地方固定好,等人家想起来回来自己找,用不着一个上面的权威介入。我丢三落四,在美国却没有真丢过什么东西。比如不久前把女儿一件几十美元新买的夹克丢在芭蕾学校,两个星期回去,在我问前台管理员的时候,孩子自己已经从门口的筐里把衣服拿回来了。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没有拣东西交公的训练。看着她小罐子里的硬币日渐增加,我还琢磨着拾金不昧的道理应该怎么告诉她呢。
可是,有那么一天,她一下子就把这些钱都交出去了。她学校的游乐场太旧,准备翻修,于是学校开始募捐。学校每个年级都设有一个大罐子,让孩子把自己的硬币捐出来,比赛哪个年级捐得最多。那些大罐子上,还划着一条横线。几个老师自报奋勇,说哪个年级的钱高过那条线,该年级学生就可以向这几个老师身上投掷冰激淋取乐。这也是小女一天之间把自己两年多拣到的积蓄都拿出去的原因。说实在的,拿出去那天,我都有点替她心疼:她从来没有用这钱为自己买过任何东西。
把钱全捐出去了,就再也使不上劲儿了,只能看着捐款的罐子干着急。不过,她又想出一计。她妈妈教过她折纸,她就自己动手制造许多折纸的动物,拿到学校去卖,二十五分一个。可惜,学校里的孩子们都不是有钱人,自己的腰包看得很紧。三天下来,只卖了不到两块钱。于是她和她的一个小伙伴突发奇想,制作了许多“减价券”,发给班里人手一份,大家凭这个可以减价买她的折纸动物。这下子生意可火了。全班排队到她这里来买,没法上课了。最后老师不得不出来干涉,让她不要再卖了。不过,回家后我们把她大大夸奖一番:不仅热心公共事物,而且很有创造性,是个企业总裁的料儿!
小女的这番经历,在美国的孩子中非常典型。一方面,她比我们童年时代轻松多了。她用不着背那些品德方面的标语口号,也用不着“从一点一滴”作起,不必拣了钱马上交公、受表扬、进而从中学会尊重权威。孩子过得就象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但另一方面,她比我们小时候复杂得多。学校有什么公共事物,她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比如游乐场,就是她自己的生存环境。她要想方设法自己去改善。结果居然学会一套生意经。
其实,所谓品德,主要是指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责任感,就应该把他们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让他们自然地学会如何建立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让他们有机会处理自己的事物。在这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女儿的学校公立学校,但游乐场要翻修,并不是等着政府部门批款项,而是开个家长会,大家协商后,成立一个“游乐场翻修委员会”,向全体家长募捐。在募捐会上,家长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比如,一个家长把自己父母家的别墅拍出来,一晚上一千块,收入如数捐出,果然马上有人认购。另一个家长,是财经专家,提供一小时上百元的财经咨询,也挣出许多钱来交给学校。我们家没有这些条件。不过,妻子却有意外的收获。节日放假期间,学校关闭。一只母鸭子选择了校门口的一块空地孵小鸭,大概是因为那里安静。可是不想马上开学,那地点孩子们出出进进,而见了鸭子的孩子们又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好奇,吵吵闹闹,这就更是让母鸭不得安宁。于是校长立即圈出母鸭保护地,家长老师也教育孩子爱惜动物。特别是那些当妈的,看着母鸭面对噪杂的人群毫无畏惧地捍卫自己的孩子们,把她视为英雄母亲。那天小鸭子孵出,鸭妈妈带领着它们排成一队向附近的湖区迁移,正好被我妻子一个人撞见。她立即拍下了全过程,制造成大照片,由另一个母亲写下解说词,拿到校门口卖,一下子挣了二百多块,如数捐给学校。为这么一个游乐场,家长们很快就募集了八万美元,得以完成第一期工程。孩子那些硬币,可谓杯水车薪。然而,学校还是把这件事情弄得这样热闹,目的就是鼓励孩子们学着家长的样子参与公共事物,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结果,六百多个学生,捐了四千多美元。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也就有了良好的“公民品德”。
美国的社会自由放任,却又非常有秩序,公民品德相当高。比如路上一个人跌倒,素不相识的人叫车的叫车,救护的救护,几分钟就组织得很好。人家能作到这样,重要的一点就是基层社会自治,有事自己解决,不去依靠政府。记得前年一位美国中年妇女在北京看不过机动车辆占用自行车道,横着自行车挺身挡汽车,闹得媒体轰动。其实,在美国街头如果有这种事情,并用不着政府出来,常常老百姓自己就解决了。只是人家把自己的日常习惯带到我们这里,才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看看小女的经验就知道,她的老师不会让她拣钱交公,但是给她创造了一个自然的社会环境,让她尽可能独立地决定怎样改变自己所处的小社会。她家庭虽然不富有,但妈妈通过照相卖钱,为建设学校的游乐场捐献,她也跟着学会了在已经没有资源的情况下通过作折纸动物卖钱募捐,居然还发明出减价券来。这样的孩子长大了,遇到事情当然首先想到的不是请示汇报,而是行使自己的公民责任了。更不用说,她在应付自己事业中的挑战时,也会更有行动能力。
我还必须指出,在当今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们”对市场经济有一种庸俗化的解释,认为只要合法赚钱、为自己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益,在客观上也就对社会作出了贡献。这种人人为己的非道德主义意识形态,最容易毒害的就是孩子。从我自己女儿上面的几次经历中可以看出,即使你想当个企业家,最好的方式也是通过为别人服务、贡献于社会来学习经营技巧。在童子军中是如此,在为游乐场募捐的活动中也是如此。毕竟社会是按你作出的贡献来奖赏你的。要想获得这种奖赏,就必须学会怎么为社会提供服务。要利己,先要利他。我非常留心《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关于教育孩子如何成功、发财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以中国读者的眼光来看,恐怕有太多的道德说教。然而,这正是这个一度被我们描绘成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真实的信念。教孩子理财,总不离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要通过服务别人来服务自己。一位企业家甚至说,在他的圈子里,没有人愿意和只想赚钱的人做生意。你最好把大家都看作是志愿人员,凑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成功的企业往往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看看小女的成长就知道,她如果真有什么经营意识和技巧的话,也都是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