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不等于“经济科学”——诺贝尔经济学奖已不再具有科学性?


  经济  经济学  经济科学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  反经济科学

  论“经济学”不等于“经济科学”

  ——诺贝尔经济学奖已不再具有科学性?

  文/崔长林

  前不久,在网上,有不少的人发表了不少否定经济学的文章。而他们之所以要否定经济学,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经济学的种类太多,几乎有一种经济事物就有一种与之对应的经济学门类。(2)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证明,现存于世界的经济学门类大多属于反经济学,否则他们解释不了世界经济为什么会被其搞得这么坏。(3)压根就没有经济学,所谓经济学大多是由一些所谓经济学家给杜撰出来的,在他们看来,包括股市在内的经济运动本来就没有规律。(4)即便有规律,这些所谓经济学家也揭示不出来。

  “经济学”与“经济科学”的本质区别

  笔者以为,一些人之所以会质疑经济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本质特征。当然,他们就更加地不知道“‘经济学’不等于‘经济科学’”的道理了。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什么是经济学。是啊,什么是经济学?笔者以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专研经济问题的学问都是经济学。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把“经济学”当作“经济科学”来对待,因为经济学仅仅是一种专门研究经济问题的学问而已,至于说这种学问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由于处于“学与问”的过程中,所以不在我们的考量之列。也就不要说作为“学问”的经济学都有局限性。

  那么,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笔者以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学都是一定阶级、一定社会、一定政治、一定经济的产物,其本质就体现为为上述阶级、社会、政治、经济集团服务——经济学局限性表现。

  那么,什么又是经济科学?笔者以为,作为经济科学,虽然也是一定阶级、一定社会、一定政治、一定经济的产物,但与上述经济学却有着本质区别,表现在它是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基础上的一种学说。什么叫“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基础上的一种学说”?笔者以为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研究对象已经从一般经济现象上升为经济规律的。(2)必须得揭示出哪怕仅有半个经济规律的。(3)所揭示出的规律经过社会实践证明是正确的。(4)能够被不同阶级、社会、政治、经济集团所利用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

  换言之也就是说,只有能够达到上述四个条件的,我们就能把它们称为“经济科学”了,否则便属于“经济学”之范畴。如此,笔者是否在说,作为经济科学,必须得是“中性”的?是的,回答是肯定的。

  “经济学”与“经济科学”的内在联系

  笔者以为,但凡是能够被称为“科学”的东西,它们除了能够揭示出一个、半个规律之外,它还必须能保持“中性”特征,否则它就不具有科学的性质。首先,它需要为人们揭示出一个或半个规律出来。比如,作为科学的经典力学,就为人类揭示出了一个“万有引力定律”来。其次,它必须得能够保持“中性”特征。什么叫能够保持“中性”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它不但能为无产阶级服务,也能为资产阶级服务。

  如果它只能为某一阶级服务,那它的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前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规律”,比如资本主义的“投入产出理论”和“量、本·利关系”等,由于要么强调“劳动价值”,要么强调“投入产出”或“供求关系”,所以,其理论或学说都普遍地缺乏科学性。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它们一点科学性也没有,而是说它们都有片面性。这是因为,它们均未揭示出一个完整的经济规律。

  有“劳动价值”为何没有“非劳动价值”?有“投入产出”为何就没有“投入负产出”?这符合辩证法吗?这符合“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吗?在生产过剩或者说在饱和经济的条件下,有些“投入”还能够“产出”吗?在大量的人员连“业”都“就”不了的前提下,又何谈什么“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在一款光碟无限地被复制的面前,光碟中所含的人类劳动价值又有几何?又如何来计算?

  也正由于如此,“后理论经济学”学者才为人类揭示出了一个“完全价值规律”来。什么叫“完全价值规律”?简单地说就是,“在供不应求的前提下,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在供过于求的前提下,价值围绕着价格上下波动的规律”者也。比如,在诞生于美国而波及到世界各地的这场经济危机,金融海啸说穿了就是一种“价值在围绕价格上下在波动”者也。难道不是吗?什么叫亏损?价格在决定着价值者也。

  区别“经济学”与“经济科学”的意义

  千万不要再以为只要“投入”了就一定能够“产出”,千万不要再以为只要“劳动”了就一定能够创造“价值”。动辄就说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金融海啸,难道不是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而酿造出来了一杯苦酒?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及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难道不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惜,就是“发展”到了现在,还有那么一些人还搞不清楚什么是“科学”。

  请问,一个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经济科学”的性质吗?一种投入了大量的资本金之后仍然不能把经济恢复起来的所谓经济学理论还具有科学性质与意义吗?回答是否定的。大家知道,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美国的那几个所谓“机制设计理论”的炮制者。请问,“机制”是一种可以“设计”出来的东西吗?不,它绝对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再问,次贷危机是怎么产生的?是否与该论有关?

  也正是如此,笔者才说,应该把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记在瑞典人的头上一笔,因为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对“机制设计理论”的肯定,而“机制设计理论”的获奖,又为美国所谓“金融创新”即“次贷危机”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之,瑞典的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们,应该为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金融海啸承担一定的责任才对,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鼓励了美国人的所谓创新。笔者甚至认为是瑞典人坑害了美国!读者千万不要以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们和那些在大学里教授经济学理论、课程的所谓经济学家们有多么高的水平,可以肯定地说,经济学要想上升为经济科学绝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办到的事情,因为经济科学产生的前提不是别的,正是至少能够为我们揭示出客观经济规律也。

  这些教授为我们揭示出经济规律来了吗?他们知道经济规律产生于经济机制,经济机制产生于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产生于经济场的道理吗?既然他们什么都不知道,那他们又有什么资格在中国面前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