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2008年诺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的经济思想
(本文发表于《经济学消息报》2008年11月7日,发表时有删节)
肖光恩(武汉大学)
一、克鲁格曼的胜出
北京时间2008年10月13日晚,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5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主要奖励他在新贸易模型和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一奖项结果的颁布超出了早前社会各界对本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胜者的预期,使得研究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等主流基础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成为最大的赢家。
克鲁格曼在1953年2月23日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一个犹太人家庭,并在美国纽约长岛长大。他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最初对历史学感兴趣,后来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后在1977年获得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从1982年到1983年他作为总统经济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在里根政府工作了一年;2000年加入普林斯顿大学之前,克鲁格曼不仅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教过书,而且还是三一集团国际经济委员会的成员;自2000年以来他开始为《纽约时报》等期刊写两周一篇的专栏评论文章,他的专栏文章后来精选成书——《大破解》出版后成为热卖的畅销书。目前克鲁格曼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专栏作家和成功的作家。
克鲁格曼的研究范围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汇率变化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等领域,但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领域。他创建了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方式的影响,认为企业与国家因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存在而专业化生产特定商品,并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同时,在对新贸易理论模型分析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经济地理区位的重要性,特别是企业与个人消费者的经济活动的区位集中对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模型,并使这一模型成为新经济地理研究的起点,并引发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热潮,同时,他还与其他经济学家合作研究对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了拓展,使得新经济地理的研究更加丰富和具有更强的实证性。此外,他对国际金融和货币危机的研究也具有先见性,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他就对东亚、东南亚和泰国的固定汇率进行了批判,并在1994年就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不可避免;而且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前,他就批评一些国际投资者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对俄罗斯金融安全的危害;在目前美国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他就批评布什政府政策的错误并预言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克鲁格曼与另一位经济学家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成为标准的国际经济学教材,现在已经更新到第七版并成为流行的教课书。目前他已经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和20本书(包括学术性和非学术性)。根据经济学研究论文机构的评估,认为克鲁格曼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50名经济学家之一。
克鲁格曼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学界和社会的认可。1991年他获得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2002年他获得年度专栏作家编辑与出版者奖;2004年他获得西班牙社会科学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该奖被誉为欧洲的“普利策奖”;2008年又因他对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克鲁格曼成为第二十个获得美国克拉克奖之后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二、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的重要性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克鲁格曼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声明说: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为什么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垂青呢?
首先简要地回顾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际贸易与经济活动的区位已经成为经济思想研究的核心前沿。即使在今天,自由贸易,全球化和城市化仍是当前流行的话题和学术分析的热点。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贸易理论与经济地理已经成为经济学独立的分支,然而到了现在贸易理论与经济地理日益通过新的理论视角结合在一起,新的理论视角认为:当生产要素的国际分布(贸易理论)和不同国家这些生产要素的长期区位(经济地理)给定时,则由同一个基本的力量(规模经济)决定了不同国家的国际分工。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的贸易理论是以比较优势这一概念为基础,并认为国家之间贸易的产生是由技术差异的存在(如19世纪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或者是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20世纪20年代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这些贸易理论对20世纪上半叶国际贸易方式提供了很好的解释。然而,正如许多研究者的观察,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越来越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贸易现象,这是因为目前许多贸易是发生在许多具有相似技术和要素比例相似的国家之间,更为特别的是同一个国家同时进口且出口相似的产品,即出现了一种新的贸易——产业内贸易,至少在富裕的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而且目前产业内的贸易交易量已经超过了产业间贸易量。产业内贸易如何用理论解释呢?传统贸易理论观点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根据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而生产特定类型的产品就具有比较优势的话,那这种传统理论观点则根本不能解释当前的产业内贸易。
许多贸易理论专家指出需要从新的视角来解释新的产业内贸易方式,这个新视角就是规模经济的视角。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解释新的产业内贸易方式并不是克鲁格曼的首创。经济学家Grubel和 Lloyd早在1975年就出版了一本著作,其中大量的研究认为产业内贸易理论能用规模经济去解释,认为生产如果给定成本,产品的平均成本将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下降,就能将生产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分割,即不同国家专业生产特定类型的产品是最优的。因此,即使在没有生产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的情况下进行专业化生产也是有意义的。然而,即使这种思想在1975年也不是全新的,实际上,规模经济在解释贸易方式中的作用早被经济学家俄林所认识:“大规模地生产单个商品,而不是生产产量小而种类多的商品,这种生产方式的作用就会导致国际贸易……,这是因为在每一个地区的一些商品市场并不是很大,所以不能产生最有效率的规模生产,因此,贸易与劳动分工是有利的。每一个地区专业化生产一些特定的商品并用它们去交换其它地区的特定商品,这种由于要素禀赋差异所导致的专业化趋势则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的优势而加强。产业位一个地区而不是另一个地区的地理区位由此而获得了贸易机会……,因此,所有地区之间的贸易,不管是由于这种原因还是那种原因,则被认为是对生产要素地理移动的一种替代。”但是这些观点并不能很好地微观化,特别是缺乏良好的数学模型去模拟和分析,使得规模经济被排除在传统严格的贸易理论分析之外。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对规模经济认识的加深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增强,以上这些观点不断地被重新融合到严谨且标准化的理论框架之中,这种框架也是系统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评价的首要前提条件。而克鲁格曼对新贸易理论的贡献就在于运用其强大的数学建模能力将规模经济因素整合到传统的贸易理论之中,并建立了新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用严谨而简明的数学推理系统地分析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对贸易不同方式决定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使新贸易理论具有严谨的微观基础和可靠的实证分析框架,新贸易理论的研究由此而丰富多彩。
在经济地理领域,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在不同地理区域内移动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如城市化聚集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城市本身又是如何在空间上布局的(城市经济学)?当然,理论界长期认为规模经济在经济活动区位中起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就有大量的文献研究生产规模报酬递增与运输成本对聚集与城市增长的效应(Harris, 1954; Myrdal, 1957; Hirschman, 1958; Pred, 1966),但正如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相关模型的良好证明与解释,特别是通过一个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从而在模型中使消费者和厂商的区位选择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到20 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开始将规模经济融合到区位与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中,并将早期研究者的研究精确化和通俗化,同时加入新的思想,这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克鲁格曼。克鲁格曼研究经济地理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他写的第一篇有关国际贸易理论的论文(1979),1980年他又发表了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研究起点的文章,随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直到1991年)去不断地拓展这方面的研究,并与其他合作者一起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模型和框架。
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运用基本的概念和简约的模型去模拟、分析解释现实复杂的产业内贸易、产业聚集、城市增长、工业化、区域经济及其与自由化和全球化等经济现象的关系。
三、克鲁格曼对新贸易与新经济地理的基本贡献
运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去分析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并不是克鲁格曼的首创,在其之前就有许多著名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克鲁格曼对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的基本贡献在于:他最早建立了简约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数学模型,并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纳入到传统的一般均衡分析之中,从而奠定了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共同理论基础,并开创了两种新理论的一般均衡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起点
以下省略一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