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真的很“差钱”?


    股市一回暖,“圈钱”也疯狂。

    2008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工作已经结束,整体而言,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去年上市公司呈现出增收减利的特征,经营业绩较2007年下滑16.88%。而伴随着年报披露的落下帷幕,截至4月30日,今年已有92家上市公司增发预案浮出水面,其中,选择定向增发的就高达81家。而在去年全年,增发事宜进入董事会议案的公司只有28家,另外还有61家公司最终放弃增发。

    显然,今年上市公司融资潮再起,与股市行情密切相关。借助于股指的上升与高涨的人气,一方面上市公司再融资时可以卖个好价钱,另一方面再融资也更易于成行,而融资的风险也要低得多。

    无论是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也好,还是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也好,客观上都表现出很“差钱”的态势。如交行在其年报中就推出了发行不超过800亿元次级债的预案,对于那些有着强烈“圈钱”冲动的中小上市公司来讲更是如此。

    92家上市公司中,融资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有由于受需求急剧放缓、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产能过剩等冲击急需资金的;也有由于出现行业性亏损,对融资产生迫切需求的;更有某些披“星”戴“帽”一簇试图通过增发来实现摘“星”脱“帽”的。

    A股市场上市公司似乎总是很“差钱”,不仅表现在大牛市行情时的“蜂拥而入”上,也同样表现在熊市时期的“坚持不懈”上,甚至于在行情极端低迷时也有上市公司紧盯着市场这台“提款机”。

    证券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此项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相反,资源错配,甚至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遭到严重扭曲,体现出上市公司重筹资轻回报的“劣根性”。

    自去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实施《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后,上市公司的分红明显“积极”起来了。在沪深两市所有1602家发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870家、占总数54%的公司提出了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并且像盐湖钾肥、贵州茅台、新安股份、张裕A、潞安环能、中国船舶、平煤股份等上市公司还提出了每10股分红10元以上的“慷慨”现金分红方案。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冲动也更加强烈。而且可以预见,如果股指能够保持上涨的态势,更多上市公司将无疑会抛出再融资方案,并且有可能将资金“圈”到手。

    或许当年海通证券的“狮子大开口”是一面“镜子”。2007年,股指强劲上涨,券商股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海通证券的定向增发适时出现了,其每股高达35.88元的增发价格一度非常抢手。然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海通证券募集的260亿元巨资却仍然还躺在银行里“睡大觉”,丝毫没有将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出来。倒是高位抢进的增发对象,帐面上产生了巨额的亏损。

    事实上,A股市场诞生以来,到底有多少家上市公司真正做到了优化资源配置呢?又有多少家上市公司在将投资者的资金挥霍之后,仍然难以实现做大做强的美梦?即使如此,上市公司“圈钱”的热情不减,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再融资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至少说明某些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上市公司真的很“差钱”?金融危机背景下,类似现象定然存在,但绝对不是每家均如此。而且,从上述92家上市公司来讲,“浑水摸鱼”的恐怕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