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再读《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读了写巴菲特的书,觉得不错,读了彼得林奇的书之后,只想再读几遍。

  这将是一本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书,我一直认为,有的书是让读者知道,有的书是让读者明白,有的书是让读者改变,很显然这本书属于后者。

  也基于此,我做了很多页的读书笔记。

  

  第一次的读书笔记:

  序言:这是彼得林奇在出这本书10年之后的2001年为之再版而写的序,谈到三种投资策略:

  1、铁镐和铁锨的投资策略:淘金时的李维斯牛仔服装,甚至中国互联网红火时候的通城传媒;

  2、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互联网业务:就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结合,如果我在5年前看到并理解这个道理那有多好!

  3、附带受益的公司:就是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可以消减成本、提高效率而增长的公司,因为技术公司发展很快而且由于行业很火必然会在很短的时间产生激烈的竞争,出现很多跟随和改革者,如果直接投资他们,巨大的潜在收益是建立在可能同样巨大的损失上的。歌华就属于数字电视技术附带受益的公司。

  业余投资者的优势

  彼得林奇认为业余投资者有优势,这是一个暂新但是细想一下又非常有道理的观点,尤其在他退休之后十几年里,互联网给证券投资业在信息沟通方面带来的巨大革命发生之后。林奇尤其重视所谓的普通常识,而不是专家们的分析报告,比如他会去一个三文治或者甜甜圈的店去吃东西,了解他夫人穿的连裤袜的品牌,从而把这种体验作为投资重要的决策依据,而不是从别的渠道来的小道消息,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比如投资中石化实际上问问在其中工作的朋友或者是在中石油工作的朋友,另外就是不要投资一个你根本不了解的公司,这太重要了,从我以及我们身边所谓的很多投资者的经历来看,确实是有一个这样的误区,比如我从事数字电视行业,但是却从未仔细分析过歌华、广电网络、电广传媒等等,甚至连后两个到底从事什么业务都不清楚,而把目光都放到长虹、宏峰等等上面,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当时的热门股票,就其原因,我觉得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的心理在作怪。因此,尽量投资熟悉行业的公司,重视实际体验、普通常识或者从公众层面的来的信息,而不是专注于小道消息,这些都是我未来要遵循的投资原则。

  如何选股

  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至少是科学加艺术。这是长线、基本面分析者能够跑赢大市的理论基础。林奇第一次选择股票飞虎投资的时候,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和分析,是基本面的而不是技术面的,最后股票涨了5倍,他的研究逻辑没有错误,但是基于的假设却错了。如果过几天上海石化上涨的因素不是因为业绩的话,我选择上海石化也很类似,真是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不高兴!不要成为伪长线投资者,一种是被套住的,另外一种是一旦大跌就跑的。也不要希望成为逆向投资者,大家都向左的时候你也向左固然可能不对,但是一定向右实际上愚蠢程度是一样的。

  专业投资者的劣势

  专业投资者必须为成为一个基本上每年都赚钱的投资者而努力,因此不可能成为长线的投资者,这是饭碗的问题。专业投资者有滞后性,他们是会对一只已经有兆头上涨的股票做出其牛市后半段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前半部分,而且专业投资者会有很多限制,比如如果买了IBM的股票,不涨是IBM的问题,而买了一个不知名的公司不涨就是你个人的问题了等等。业余投资者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决策,不要让专家影响自己也不要试图通过影响别人来坚定自己的信心。

  不要预测股市

  读了第二遍的时候我才明白这个道理和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关心宏观经济,尤其是那些和这只股票非常相关的产业的发展。为历史的重演做准备也无济于事:每一天的太阳都是不一样的!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个河流,股市预测的鸡尾酒理论非常有趣儿!不要问未来股市会如何,市场和投资是无关的。巴菲特说过:股票市场根本不在我所关心的范围之内,股票市场的存在只是提供一个参考,看看是不是有人报出错误的买卖价格做傻事!

  投资要点

  不要高估专业投资者的技巧、智慧,但是可以参考他们的信息。充分利用你已经知道的信息和知识。投资的是公司而不是股市。忽略股市的短期波动。寻找10倍股:从你的日常生活中做起,通过石油公司、柯达、电影、学习等一系列事情中,最著名的是泰胃美,头脑中要有一根弦,这是那家公司做的?是不是一个上市公司?

  市盈率、收益增长,收益历史、资产负债表(负债和股东权益比率)、现金头寸、每股净现金是最重要的基本面分析中的因素。

  上市公司可以分成以下6种类型:

  1、缓慢增长型公司:如1990年美国电力公用事业,如现在的IBM等。

  2、稳定增长型公司:如1990年可口可乐、保洁、贝尔电话,市值都非常大,有时会被市场高估,但是不会破产。和周期型公司的区别是必需品,即使经济下滑影响也不太大。市盈率指标、是否多元化了,收益长期增长率、看看在曾经的经济大跌的时候或者重大事件发生时候表现如何。

  3、快速增长型公司:公司并不一定属于快速增长性行业,当然会有风险。快速增长的业务占公司比例、最近几年的增长率、模式是否可以复制,比如最近苏宁就新开的店收益率下降。

  4、周期型公司:汽车、航空、轮胎、钢铁、国防等,他们会随着政策、经济周期等有规律地波动,有时会被误解成其他类型,比如福特公司,经济不景气会跌很多,而一个狗粮公司就不太会跌类似的幅度,如果情况比较类似的话。关注存货。竞争对手、关注周期的特性高的时候看到低、反之亦然。

  5、困境反转型公司:政府必然不会让它倒闭类的公司,尽管看上去已经不行了,如前一段时间的沈阳华晨汽车。中国这种类型的比美国更多。另外是实际情况并没有看上去那样差。

  6、隐蔽资产型公司:比如中石化加油站的土地价值。

  13条选股准则

  不同的公司要不同对待,“任何傻瓜都能经营这项业务”是完美公司的特点,比如同仁堂、歌华、中石化等等,这些企业都不太需要柳传志、倪润峰和任正非们才能驾驭,而华为、汇源、蒙牛也不错,但是和上面企业区别至少是你要担心未来接班人的问题!

  1、名字听起来枯燥无味:这一点好像很小儿科,但是我以前不就是按照名字挑选过股票吗!尤其是那些简称之后和原来的名字或者实际的业务已经大相径庭的公司。

  2、公司的业务枯燥无味:

  3、公司的业务令人厌恶:

  4、公司从母公司分拆出来:

  5、机构没有持股、分析师没有追踪:

  6、公司被谣言包围,甚至是据传与黑手党有关:

  7、公司的业务让人有些压抑:

  8、公司的业务处于零增长的行业:比如一个经营很好的丧葬公司

  9、公司有一个利基:本地的一个石头厂比一个珠宝公司更加安全,运输成本不一样。一个传世的药品、传媒、同仁堂、歌华、拥有30000个加油站的中石化。

  10、人们不断购买他们的产品:而不像玩具买一次就够了。

  11、公司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而可能不是高技术公司:

  12、公司内部人购买股票,

  13、公司在回购股票,

  

  避而不买的股票

  1、 ; 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票

  2、被吹捧为下一个的公司:如下一个麦当劳、下一个IBM,第一名已经被淘汰而第二名还安然无恙的现象你见过吗?同洲会是数字电视领域的一个新长虹或者新创维吗?如果是的话就不用再关注了,但是从现在的迹象上来看应该不是

  3、避开多元恶化的公司,这在中国更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多元化的业务没任何关联。

  4、当心小声耳语的股票:

  5、过分依赖大客户的股票。

  6、小心名字花里胡哨的公司。

  重视市盈率:由于是做长线,因此如果市盈率太高,即使是好公司也没有任何意义。市盈率如果和公司年收益增长率一致,则风险较少。习惯阅读公司年报。

  定期重新审查公司

  这非常重要,而不是所谓长线投资者买了就不管了,可以不卖但是不能不管。每个季度看一些,正好和年报和季报的频度一样。主要是看以前购买的的理由是否变化了,或者是卖出的理由是否出现了。最佳的卖出时机:10-12月投资者获利了解的时候、崩盘、大跌、经济风暴等等。这也是我倾心里奇要超过巴菲特的原因,林奇把股票投资描述成一个和其他生意一样的事情,而巴菲特更像在演绎一个离奇的故事,导演和观众们当然会喜欢后者,作为投资者则前者更有用得多。当然如果能够幸运地遇上目前这样一轮特大牛市,则所有的投资理论和实践都不能派上用场,消息和勇敢才是制胜的法宝。但是如果想博弈上述之外的证券市场,我觉得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